洞见|父母需要什么样的爱?(听听他们的真实内心)
01
贝壳公益决定在今年投入千万来教老年人用手机,听完这个消息,我不禁好奇,直到现在,还有这么多老年人不会用手机吗?
最近微博上刚好有一个相关的话题,年轻人的留言下似乎可以印证。
这个时代,确实有太多老人还处于智能化时代的边缘。
当代父母使用智能手机的三个灵魂拷问:打车软件怎么用?买票软件怎么用?支付软件怎么用?
这个时代手机相当于命脉,年轻人早已习惯了用手机掌握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老年人却被越甩越远,他们也开始意识到,隔在子女和他们之间的,就是一部智能手机。
疫情期间,老年人第一次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体会到空前的无助。因为不会用健康码被公交车拒载,头发花白的老爷子打拼了一辈子,不怕种地难,不怕生活苦,可那一刻手机上小小的健康码却把他彻底难住了。
对于老年人来说,便利的手机支付、语音视频、抖音微博、外卖行程表,都是压在心头的大山。
有出租司机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的老人是很难打到车的,路上跑的很多都是接线上的单,老人只能去做地铁公交,可不会用二维码支付又阻挡了一拨老人。
外卖餐馆越来越多自助点餐,几乎很难看到老年人吃饭的身影,疫情之后的线上购物、线上观影、线上办公,让老年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受限,就连商场也很难进入。
你或许很难相信,很多年轻人习以为常的手机功能,在老年人眼里居然都是“高级功能”。根据贝壳公益在“我来教您用手机”公益项目中针对100多位志愿者老师的调查数据,老年人学习智能手机的前两位热门是“视频聊天”和“照相”,“清除手机内存“、”支付买票”这种日常功能紧随其后。
这或许能解释一种现象:2020年街上还依稀有老年人用现金的影子,现在连家门口的菜市场也不愿再收现金了。那些被科技边缘化的老年人,如今寸步难行。
真正揪心的是,疫情常态下的医院开始了线上预约挂号,这让不会用智能手机挂号的老人茫然无措,无奈之下华西口腔医院门口的老人只能情绪激动大喊:“你们不能把老人拒之门外啊!”
事实上,真正拒绝老人的不是医院,而是科技进步下被远远甩在后面的数字化鸿沟。
家家户户都有老人,我们也终究会有变老的那一天,智能手机不该成为阻挡交流的大门。
衣食住行不再是这个时代的老年人所担心的问题,他们更渴望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社会摒弃在外。
02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亿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2.64亿,65岁及以上人口有1.9亿,占13.5%,相比1991年增加了1.22亿人。
中国老龄化的进程已经超出预期,老龄化社会正在加速向我们走来。截至到2020年12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4.16亿,绝大多数为60岁以上老人,2.6亿老年人,被挡在智能化生活的门外。
这个时代,智能手机是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载体,而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可想而知,多容易成为诈骗团伙的目标。
有人说,这不对啊。
我们明明在微博抖音上,看到不少积极学习智能手机的老人新闻啊。
确实有一些很励志,靠自学成功的老人,但这毕竟只是少数,他们背后所需要付出的艰辛是年轻人想象不到的。
有了疑问,没人解答,只能靠笨办法,土方法写下来,一点一滴总结经验,明明1分钟就能学会的,他们要学无数个1分钟。
新闻下面有不少家里学会了智能手机的网友赞同,远在老家的父母时不时会打个电话来询问怎么用微信、怎么刷抖音、怎么买菜支付,远在电话这头的我们却只能叹叹气。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老人对学习智能手机开始重视起来了呢?
有网友说,自己的妈妈爸爸一开始不以为意,抱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精神偶尔问一问,学也不仔细。
不会智能手机,意味着和子女的交集越来越少,沟通越来越困难。
意味着老年人的朋友圈子也会越来越窄,连外出都很难找到伴。
意味着到陌生的城市不会用地图,只能顶着太阳在马路上问。
意味着到处普及的二维码支付和商场,能让他们逛的地方越来越少。
也意味着老年生活逐渐和社会脱节,连消息接收的都比别人慢。
他们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也会攀比技能,也想学习新东西,活到老学到老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
91岁的“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一生都在学习,86岁开始学习电脑,还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晚年又开始攀登文学高峰,散文出手不凡,自诩“21世纪文坛新秀”。
头发花白的于光远,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坐在电脑前,除了吃饭、睡觉,他基本都在电脑上写着、学着、玩着、快活着。他表示,不过百岁生日,要出百部著作。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老人们骨子里的探寻精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执着。
网友@souur分享,妈妈退休以后一个人在家,去年疫情在家教了好多天才会用微信发消息,可妈妈不会拼音,只能手写在小本本上拍照发给她,内容无非是关心身体吃饱穿暖。
每隔几天会不厌其烦的发消息问:朋友圈是什么,红包怎么抢,热搜是什么,砍一刀又是什么。
她认为,这么基础的操作,电话里没法三言两语说清楚,必须得当面手把手教才行,可自己又在大城市上班,也只能让爸妈失望了,结果半年后爸妈不但学会了,还给她拍了短视频。
她问爸妈是怎么学会的?爸妈无奈的说:“哎,别提了,就算在路上碰到陌生人,我也会问一遍,靠脸皮厚呗!”
其实,真正阻碍老年人学智能手机的第一步,就是年轻人理所应当的基础操作。
只要有人肯耐心教导,给老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她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能超乎年轻人的想象。
03
知乎上常年有人提问:“你们是如何教老人学会智能手机的?”
有人吐槽、有人无奈、甚至教了几遍都教不会干脆放弃。
年纪大了,老人学习东西越来越困难,一句话要记上好几遍,图形也要反复确认,甚至要带上老花镜,助听器,才能听得明白。
这也让我不得不思考,如今爱父母最好的方式,其实只是让他们像从前抚养我们长大一样,带他们认识更多的世界。
但时间是中青年人最缺乏的资源,背负生活的重担的我们,很少有机会陪伴他们。
庆幸的是,有这样一群温暖的人,愿意在社区中教“别人家”的老人学习使用手机,替我们补上教老人用手机这一课。
老人李毓贞(化名)就是课程受益的老人之一,她听说贝壳公益在北京社区推行“我来教您用手机”公益课堂,便开心的报了名。
年轻时她在民航局上班,是时代的砥柱,鉴证了新中国第一架民航客机起飞,可科技发展太快,她不知不觉就听不懂很多年轻人的网络语言,现在,她非常喜欢上手机课,尤其爱学软件使用,在微博上不时写几句分享,比年轻人还要精力充沛。
老人们不断的正反馈,成为了贝壳公益和志愿者们的动力。
“我来教您用手机”项目一做就坚持了三年。从北京走向了39个城市。
音量怎么调?
听说“我来教您用手机”活动开到了佛山,邱志焕想都没想就报名了志愿者,她在耐心教导老人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老人所面临的辛酸。
老人们下意识选择用纸和笔记下来,要对照着一步一步操作,因为年纪大了,有些当时会了过后就忘,她们需要更多的耐心。
另一位志愿者,链家的工作人员刘婷,为了让老人也学会健康码,干脆把操作截图拼接起来,制作了一个图片版,又编辑了一大段文字版,还是不放心,又发了一个语音版。
她说:“有的老人眼花,有的老人耳背,这样有3个版本,就都能学会了。”
教老人手机的这段日子里,刘婷时不时会受到老人送来的包子、饺子。还有老人把她当成女儿发来的各种琐碎与分享,每次收到刘婷都忍不住感动。
对贝壳公益来说,这样的志愿者故事有千千万万个。
多一个会使用健康码的老人,街上就能多一点温暖的味道。
截止3月底,“我来教您用手机”项目已走进全国684个社区,开设手机课超4500节,服务超15万人次。
无数年轻人分享,当老人学会了手机以后,彼此的关系更加亲密了,爸妈也找到了乐趣不再孤独寂寞。
放下对老人的偏见,正视他们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倾听父母小心翼翼下的无奈,像他们小时候不厌其烦教导我们一样,带他们一遍一遍认识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
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与人的相互照亮。
只不过这一次,是我们来帮他们开灯。
爱父母、爱老人,首先放下“偏执的爱”,给他们最需要的,让他们进入年轻人的世界,让他们重新获得被人需要的能力。
他们也想跟你谈天说地,把好玩的事分享给你,但这一切都基于你也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渠道。
为人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为人子女,也一样想把最好的留给父母。
请对父母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不要大吵大嚷,责声连天。你怎样对待老人,子女也将怎样对你,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让更多人知道老人有多不容易,多一个人理解,就多一份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