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话题:“一个人越活越通透的迹象是什么?”
有一个回答至今深刻:“情绪被别人影响时,首先去解决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别人。”
深以为然。
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遇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为任何人所动容,不被外界所干扰。是一个人活得通透的体现。
01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刚想学习,突然间想起还有好多事没做,碗还没洗,衣服还没晾……
原本只想刷半个小时的微博,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半天过去了。
计划被搁浅,于是你安慰自己,明天再看吧。但是明天,却依然和今天一样,总是静不下心来学习。
人生最大的烦恼,就在于想的太多,心里装的事太多,唯有把心安顿好,给心灵做减法,才能掌控好自己。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回答:“砍柴挑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答:“砍柴挑水做饭。”
行者再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答道:“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挑水即挑水,做饭即做饭。”
大道至简,专心是道。实则拥有一颗不受外界干扰的心。
正如丰子恺所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心安静则无躁,心干净则无扰。
不要迷失在杂乱的生活中,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急不躁,做一个洒脱的人!
0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曾在微博上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海难的幸存者漂流到荒芜人烟的小岛,没有得到救援,让他感到很难过。
一天他的棚子又起火了,他更加沮丧地坐在海边,这时看到一艘轮船越来越清晰。他获救了,因为那艘船上的人看到了岛上升起的浓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与祸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平和看待福祸,理性对待得失。
是幸运或者不幸,冥冥之中有些事早已注定了结局,想再多也无济于事,与其纠结痛苦,不如一笑而过。
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不会对别人有过高的期待,不会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对自己一时的成败也不会有太多的执念,能随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在意的多了,只会徒增烦恼,随心而行,随遇而安,问心无愧就好。
我们越在乎的东西往往也越能伤害我们,越是计较就越难过,真正折磨你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内心,唯有看淡才能解脱。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拥有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宽以待人,严于律已。
03
痛而不言,笑而不语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段话:
小时候,微笑是一种心情;长大后,微笑是一种表情。
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后,笑着笑着就哭了!
小时候摔倒了,看看周围有没有人,有就哭,没有就爬起来;长大后摔倒了,看看周围有没有人,有就爬起来,没有就哭。
因为小时候没有人在意我们的所作所为,你可以尽情地哭,尽情地笑,长大后,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
《道德经》中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大的乐声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
以前,逢人就掏心掏肺,生气了就歇斯底里,现在越生气,越学会不动声色,不是不在乎了,而是经历多了,变成熟了,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坚强。
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都知道,真正的痛是无以言表的,不是不痛,而是痛彻心扉,即使身同经历的人,也不能感同身受。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看不惯的东西也会不争不吵,而是选择包容,保持沉默,不是麻木不仁,不是理亏词穷,而是懂你的人无须多言,不懂你的人,白费口舌。
群处时,守得住嘴,独处时,守得住心。
痛而不言是一种智慧,笑而不语是一种豁达,记得留一份沉默给自己。
往后余生,愿你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留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