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省连夜“放开”,张文宏团队紧急发声:我们接下来面对的是什么?
这段时间,大家最关心的话题,莫过于疫情。
打开微博热搜,排名前10的新闻里,关于疫情的,就占了7个。
继广州打响第一枪后,全国各大城市紧跟其后——
北京:公交、地铁不得拒绝无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的乘客乘车;
上海:全市公园、景区等室外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
深圳:全市社区小区、办公场所、餐饮商超及各类公共场所,凭绿码进入;
山东:居民购买退烧、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四类药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并取消交通场站、港口码头、高速卡口等场所强制性核酸“落地检”要求。
………
毫无疑问,三年来,我们一直期盼的“拐点”,终于到了!
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今天,秋葵妈想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
逐步放宽,是大势所趋
相信大家也都发现了,最近全国各地的防疫政策,发布得很密集,变化也特别多。
很多地方一周前才取消大规模核酸,到这一周,已经连24或48小时核酸也不用了。
一张绿码,就可以畅通无阻。
变化之快,也令人应接不暇。
秋葵妈相信,大家的心情可能有激动和兴奋,也难免会有焦虑和担忧。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看清一个现实,那就是:
疫情严控的时代,要过去了。
动不动就封城、一轮又一轮的全员核酸、阳性密接、次密接被拉去隔离的日子,都将一去不复返了。
从应隔尽隔,到应解尽解,是艰难的一步,也是伟大的进步!
今后,将会是合理的常态化管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生活只会越来越方便。
还有很多人都很关心的跨省出行政策、今年是否能回家过年?
不要着急,这些问题相信很快也会有答案。
当然,从过去层层封控中走出,并不代表我们从困难模式到了简单模式。
新的模式下,自然也会有新的问题。
要不要戴N95?要不要囤药?
秋葵妈先说答案:
两者都不需要。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表示:
市民日常出门没必要佩戴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就可以。
那么什么情况下,才需要佩戴N95呢?
两种情况。
一是有发热需要到医院就诊的,另一种是从事高风险岗位、高风险工作环境的。
再来说说第二个问题:要不要囤药?
秋葵妈的朋友圈里,有很多人都在传“新冠肺炎一般治疗方法表” ,以及“新冠吃药顺序”图等。
有些是感染过阳性的患者根据自身经历分享,有的则是一些药店商家借势推销。
关于是否要囤药,专家给出了回答:
“囤药”不科学,而且没有必要。
为什么?
因为每个人体质不同,该吃的药也不完全相同,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同样是两个阳性患者,可能一个有咳嗽症状,另一个没有,可能一个没有发烧,另一个持续发烧。
症状不一样, 用药自然也不一样。
另外,同样是治疗发热,儿童用药和成人用药又不同,我们也要当心用错药物对儿童可能造成的伤害。
所以,大家不必盲目囤药。
另外,秋葵妈再唠叨一句:
如果没有出现感冒的症状就提前把药吃了,并不能预防生病,反而会增加肝脏等器官的负担,得不偿失。
当然,冬季本身是呼吸道病毒高发季节。
如果家里有老人和孩子,可以简单备一些非处方药,应对冬季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但没有必要去抢购、囤积。
那么,不需要戴N95口罩,也不需要囤药,万一感染阳性了,怎么办?
身体又会出现哪些症状?
我们接着说。
新冠发病7天内,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发病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症状。
北京小汤山方舱医院的专家,总结了从发病第一天到第七天核酸转阴的“症状分析”:
第一天症状较轻,可能感到轻微咽干咽痛、身体乏力。
第二天开始出现发热症状,部分年轻人高烧至39摄氏度左右,同时咽部不适感加重。
第三天是症状最重的一天,高烧39摄氏度以上,浑身酸疼乏力,咽痛加剧。
第四天体温的高峰开始下降,很多人从这一天体温降为正常,不再发热,但仍然咽痛咽痒。一部分人开始流涕、咳嗽。
第五天体温基本降到正常,但是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身体乏力仍然存在。
第六天不再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加重。
前期病毒导致的呼吸道黏膜破坏,人体通过流涕、咳嗽排出坏死的细胞。可能出现核酸转阴。
第七天所有的症状开始明显好转,核酸很大可能转阴。
普通中青年患者的发病过程,适用于以上情况。
专家还表示,接种过疫苗并完成加强针的人群,病程可能更短,病情更轻,还可能是无症状。
年轻、身体素质好,当然是主要原因。
那么,婴幼儿、老年人又该怎么办?
我们接着往下看。
谁家都有老人和孩子,这个问题也是大家普遍担心的。
先说孩子,以广州疫情为例。
广州本轮疫情至今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16.71万例。
其中3岁以下的婴幼儿1736例,占比1.04%,均为无症状或轻型患者。
从症状上看,儿童感染奥密克戎后的临床症状更轻、病程更短,并且发生肺炎、发展为重症的比例较成人更低。
所以,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心。
如何保护老年人与脆弱人群安然度过疫情?才是重中之重。
12月1日,张文宏团队最新发声中,也表示:
“高龄与有基础疾病者需要注射疫苗,以应对可能的流行。
对他们来说,最有效的保护就是接种疫苗。”
疫苗到底有没有用?
咱们还是用数据说话。
近期,针对上海奥密克戎感染者的一项研究发现:
老年人新冠肺炎重症率相对年轻人更高。
接种过2针或第3针加强针的,相较于未接种疫苗或只接种1针疫苗的,可将老年人重症风险率降低76%。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那一句:
积极接种疫苗,是为自己的健康护航。
还有很多人关心的后遗症,60岁演员赵文瑄,就在网上分享了他的经历。
从确诊阳性到转阴,只用了6天,但到完全恢复,却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期间,他一直没有发烧,但先是味觉丢失,舌头尝不出一点味道。
三四天后才恢复,紧接着嗅觉又消失。
除此之外,睡眠周期也全乱套,而这些,基本一个月的时间才完全恢复。
虽然专家称:目前无证明表明新冠有后遗症。
但不管新冠毒性怎么减弱,哪怕就像流感,我们能不被感染当然更好。
所以除了接种疫苗外,做好个人防护,也是关键。
你知道与阳性人员擦肩而过,被感染的几率有多大吗?
据京视频报道,如果我们和阳性人员都没戴口罩的情况下,感染风险达90%。
因此,正确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同时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锻炼体质,才是预防新冠的有效途径。
防疫政策虽然调整了,思想上还是不能麻痹大意。
越是在乐观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自己才是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爱护自己就是保护家人,就是对防疫政策调整的最大支持和最有力配合!
就在昨天,新京报发文称:“中国疫情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观察者网则用一段2分钟的视频,回顾3年疫情。
我们才意识到:
抗疫3年,其实我们清零了很多次。
看到这些时,秋葵妈心里百感交集。
感谢国家,保护了我们3年,在新冠肆虐初期,让我们免于最严重的病毒冲击。
没有哪个冬天不可逾越,也没有哪座高山不可翻过。
新冠病毒可能永远存在,但新冠疫情终将过去!
3年时间,我们看到了太多生离死别,也因此,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现在的生活。
比起那些死于新冠、或因新冠而死的同胞,今天的我们,都是幸运的。
希望未来的我们,也都好好的。
对熬过3年疫情的自己说一声,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