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开始废掉的4个迹象
一个人的废掉,往往是悄无声息的。
也许,此刻你已经在一步步走向自废,没有人会为你拉响警报。
反观自己,如果你有如下迹象,那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放弃形象管理
一个人开始废掉的第一个迹象:放弃形象管理。
窦文涛在《圆桌派》中提过一个观点:穷人最先放弃的就是形象。
其实更准确来说,心穷的人最先放弃形象。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过得不好的人,总是不修边幅。
像怀胎数月的啤酒肚,布满细纹的黑眼圈,邋里邋遢的穿着……
他们任由自己身材走样,每天蓬头垢面。
当你走近和他们闲聊的时候,就会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麻木,从他们嘴里听到抱怨。
外在形象,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延伸。
一个人放弃形象的同时,就意味着他已经彻底被生活、时间、工作和家庭打败了。
相反,一个人若是在灰暗时光还能保持体面,那便没有什么可以摧毁他。
杨绛半生坎坷,却始终衣着整洁。
上山下乡的时候每日辛苦劳作,很多人都没有力气打理自己,只能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
杨绛却每日浆洗衣服,干干净净出门劳作。
特殊时期,杨绛即使被剃了阴阳头,她也会打扮自己,让自己显得更有精神。
成年人的生活,麻烦叠着麻烦,你越是带着霉相,生活就越是欺软怕硬。
越是难熬的时候,越要保持体面。
老话说,行头换一换,好运来一半。
把自己从颓丧中拉出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改变形象。
换个发型,换身打扮,擦亮皮鞋,出门前照照镜子,给自己一个微笑。
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是在提升自己的士气。
只接收快餐信息
一个人开始废掉的第二个迹象:只接收快餐信息。
几十年前,余秋雨上大学的时候,去图书馆借书。
一位老图书管理员告诉他:“我只要看一个学生的借书卡,就可以预测这个学生的前途。”
管理员说一个未来有大前途的人读书卡有两个特点:
“第一,喜欢研读很多学科的专业好书;第二,还喜欢跨学科研读经典好书。”
简单理解就是,后来有所成就的人通常是深度阅读者,并且他们会多领域阅读,打破信息茧房,跨界融通。
反观我们这代人,能深度阅读的少之又少,更别提跨领域深度融通了。
你如果这几年经常去图书馆,就会发现很多人书桌上都会放一台手机或电脑,每隔几分钟就看一次手机,或者浏览下电脑弹出的网页。
作家王蒙把现代网络培养出来的阅读者称为浏览手。
敲敲键盘,点点鼠标,想查什么就能查到什么,如果你窗口开得够多,一分钟可以涉足15个领域。
热门段子张口就来,明星八卦得比谁还多,网红的名字如数家珍。
但读一本有难度的书,看几页就读不下去;要写书面材料时,想破脑袋都组织不好文案。
你看,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让他成为“快餐信息”回收站。
当快餐信息挤占你的认知带宽,你的深度学习和思考能力就会不可避免地退化。
一旦这些低密度,浅层次的东西充斥大脑,之后做稍微有难度的思考,你都会望而却步。
所以,千万别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快餐信息的跑马场。
每天睡觉前别带手机进自己的房间,阅读一小时,你的大脑会变得灵活起来。
垃圾快乐上瘾
一个人开始废掉的第三个迹象:垃圾快乐上瘾。
知乎上有个问题:有哪些年轻人千万不能碰的东西?
有个高赞的答案是:能获得短期快感的事物。
美国社会学家芭芭拉把快乐分为两层,一种是消耗性的,另一种是补充性的。
层次低的人,喜欢用消耗性的方式寻找快乐,如酗酒、赌博、刷剧、打游戏等;
层次高的人,喜欢用补充性的方式创造快乐,如读书、学习、运动、艺术创作等。
手机不离身,熬夜追剧、刷短视频,看爽文,疯狂购物……
很多人知道自律的好处,却间歇性自律,持续性放纵,活成了一个积极废人。
但靠放纵制造的垃圾快乐,只有刹那的爽。
快乐之后是落寞和放纵带来的无法弥补的黑洞。
而靠自律带来的高级快乐,则会给你带来脱胎换骨的改变。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的作者张宏杰曾在银行工作。
那时大家业务量少,闲来无事,就聚在一起打牌。
大家都对此乐此不疲,过了一段时间只有张宏杰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
于是他开始写作,接连出了好几本畅销书。
后来,银行不景气,同事们不得不面对转行困境,才从麻将桌中回过神来。
而张宏杰那时已经成了知名学者和《百家讲坛》的特邀嘉宾。
垃圾快乐对人的伤害,丝毫不亚于毒品。
它的厉害在于,你感觉不到它的伤害,当你感觉到时,恐怕已无力抗争。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若不懂得反本能,就会在不断满足自我享受的过程中,慢慢毁掉自己的前途。
在纵欲无度之后,剩下的全是痛苦。
延迟满足,除了当下的痛苦外,剩下的全是如茶水苦后的清香。
低质量社交
一个人开始废掉的第四个迹象:低质量社交。
你准备戒掉游戏,买了几本书才翻看几页,游戏队友就嘲笑你:别假上进了,快来开一局;
你下定决心规律作息,才早起早睡几天,酒肉朋友电话打过来,半夜非要拉你去酒吧;
你升职加薪,买房买车,在朋友圈分享你的喜悦,朋友却酸了起来:有什么好炫耀的!
你看,低质量的朋友圈,就是这样轻易把你拉下深渊的。
你每努力往上走一步,圈子里的人会使出更大的力气把你拉下来,希望你和他们一起躺平。
如果你现在还在低级的圈子里怡然自得,那你注定会过上庸庸碌碌的生活。
查理·芒格曾在演讲中告诫年轻人:让你的人生远离有毒的人,越快越好。
你的社交圈就是你的净值。
你和谁相处,决定了你的价值和圈层。
想要向上成长,就要学会社交断舍离。
企业家冯仑有个著名的“10-30-60”法则。
你遇到困难时,能借钱帮你的,不超过10个人;
你身边的熟人、经常打交道的,做过点事的,不超过30人;
而打起电话来记得住这个人,而且也大概了解他的背景,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见的那种“朋友”,最多也就是60个。
在他看来,人这一生,需要花精力去了解的人不会超过60个。
朋友贵精,不贵多。
交朋友要慢,换圈子要快。
学会向上社交,高质量的圈子,高能量的朋友,才能牵引我们走向更好的目的地。
葡萄酒的软木塞,是由一种叫栎树的树皮制作而成。
这种树要一直要长25年,才第一次脱皮。
并且,第一次的树皮因为质量不佳往往不能做成软木塞。
此后,每隔9—12年,栎树都要脱一次皮。
脱皮几次后,当它的质量足够好,才可以发挥它的价值。
人生也是,须经历一次次脱皮换骨般的历炼,生命才会更加蓬勃。
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hujiao | 来源:洞见(DJ00123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