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越高的人,越会做选择

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有人说:

“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你的每一次选择都预示着你未来的路会怎么走,未来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层次高的人,在做选择的时候,总能遵从自己的本心,这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人生,往往取决于你做选择的那一刻,人必择而交,书必择而读,言必择而听,行必择而为。

01

择善人而交

有人说:“朋友多了路好走”,殊不知,朋友不在数量多,而在质量好。

秦末汉初,韩信投靠刘邦,在刘邦手下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

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遇上萧何,萧何对穿布衣的小官非常钦佩。

两人聊起军事兵法,甚是投缘。

萧何觉得韩信是一位懂兵法之人,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

于是,萧何向刘邦举荐韩信,并且说道:

“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果您要想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

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

后来,韩信为刘邦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刘邦却担心他会谋反。

萧何得知此事,为了赢得刘邦的信任以保住自己在宫中的地位,他主动提出要帮刘邦杀死韩信。

一天,萧何借战胜为由,骗韩信一起到宫中赴宴,韩信听信了朋友之言。

进宫后,萧何便转身离开,韩信被卫士抓住,吕后以谋反之罪将他杀死在宫中。

韩信这才知道,自己交友不慎,后悔不已。

人这一生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朋友,也不是每个人都值得我们深交。

识人不明是灾,交友不慎是祸。交朋友,一定要擦亮眼睛。

诗人李白和杜甫在相识的时候,李白已经名扬天下,有“诗仙”一称,杜甫还只是在诗坛崭露头角。

杜甫被李白的文采深深吸引,李白也很欣赏这个年纪轻轻却文思敏捷的兄弟。

两人闲下来便一同喝酒作诗,共同切磋,共同进步。

后来,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他还写了大量的诗来纪念李白,纪念这一段珍贵的友谊。

古人有云:“人要低头做事,更要睁眼看人,择真善人而交,择真君子而处。”

人生最幸运的莫过于能够遇一良友。

层次越高的人,越注重自己结交的朋友。

选择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在潜移默化中,你也会跟着慢慢变好。

02

择善书而读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一个人要想走上坡路,就要多读有益的书。

著名的投资家巴菲特在接受采访时,有人问:“你觉得你最成功的一次投资是哪一次?”

他回答:“我认为自己最成功的一笔投资是购买了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

其实巴菲特在年少时,只对股票有所兴趣,对学习一窍不通,而且极为叛逆。

在巴菲特十二岁时,他的成绩全校倒数,经常逃学,对同学搞恶作剧,还到百货商店偷东西。

中学毕业典礼的时候,学生们被告知参加典礼时要穿西装、打领带。

可巴菲特却拒绝这么做,他的行为在校方看来非常严重,也令老师非常厌恶。

有些老师甚至认为,叛逆的巴菲特将就此成为一个一无是处,而且会危害社会的祸害。

幸运的是,巴菲特在机缘巧合之下,读到了格雷厄姆的经典之作《聪明的投资者》。

此后,他致力于学习和研究股票投资。

读了这本书,巴菲特不但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变得成熟稳重,还通过投资成为了世界首富。

刘熙载曾说过:“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

一本好书,能让人坚定自己的意志,能指引一个人在苦难中前进。

曾看到有网友提问:“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

底下有个高赞回答:

“书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自己的书和不适合自己的书,一本书读完后,觉得有所收获,那这本书对于自己来说就是有用的。”

很多时候,同样的一本书,有的人读完后豁然开朗,有的人却一无所获。

想要人生过得好,不妨试着读一本好书,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

03

择善言而听

有人说:

“聪明的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他们听信忠告,而糊涂人之所以糊涂,原因之一是他们常常将忠告当成耳旁风。”

有一个朋友,经营着一家餐馆,店内主打特色肉肠。

运营了大半年,餐馆的生意还算不错,店内的客流量还算稳定。

为了更好地将利益最大化,朋友悄悄地把制作肉肠本来该用的五花肉,换为了其它价钱略低的肉来代替。

有一次部门聚餐,我拉着几位同事来品尝,他们大概是碍于面子,笑着说:“装修得挺好啊,味道也挺不错,就是肉吃着有点柴。”

当晚,我打电话问她:“怎么觉得最近你店里的肉肠口感稍微有点变化呀。”

朋友忽悠着说:“没有的事儿,我这忙着呢,改天见面再聊。”

没等我回复,她就挂了电话。

几天过后,我们聚着一起吃饭。无意间提起肉肠的事,希望她别因此砸了招牌。

没想到朋友拉下脸说:“不好吃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买,用你教我做生意吗?”

从那时候起,我们的关系,因为一句好心的提醒淡了很多。

后来,从另一位朋友口中得知,她正准备转让店铺,换份工作。

一个人犯了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及时改正就好;

可怕的是那些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的人。

王阳明有言:“耳贵聪,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谦虚谨慎的人,会获得大家的帮助,赢得大家的认可。

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就可能在骄傲中毁了自己。

人活一世,不要自恃清高,更不要固执己见,择善言而听,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04

择善行而为

巴尔扎克曾说:“真正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绝不矜持。”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早就明白,选择善良看似需要牺牲自己,其实是一种深藏的远见。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前,曾经做过乞丐。

在朱元璋十七岁那年,他的父母和兄长因为瘟疫相继离世,只留下朱元璋和二哥两人。

当时朱元璋的家里既没钱,又没土地,根本没办法安葬亲人。

他们挨家挨户地去借地,希望乡邻能够伸出援助之手。

后来,实在没辙,朱元璋找到地主刘德,他愿做牛做马来偿还,但还是遭到了拒绝。

看到朱家家破人亡,同样是富人的刘继祖很是同情。

刘继祖心想:“我不缺地,况且给出的地也很小,损失不了什么。”

于是,他找到兄弟俩,主动给出了一块地,并好心安葬了朱元璋的父母。

其中一个儿子长大以后,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为了感谢刘继祖,追封他为义惠侯。没想到,刘继祖一个小小的善举,为子孙后代谋得了庇护。

曾子有言:“人而好善,福虽未至,其祸远矣。”

一个经常行善的人,福报虽然还没到来,但是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

择善而从,向善而行的人,终会收获善果。

《芳华》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善良从来都不是为了什么回报,而是发自内心的选择。”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生在世,积德行善是一种修行。

要相信,平时日子里做过的每一件的善良事,会一点点地积攒,然后在某一个不太明朗的时候,给你一个大大的温柔。

05

王小波说:“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

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余生,愿你择善人而交,得益一生;

择善书而读,才智双全;

择善言而听,明心亮眼;

择善行而为,积德修身。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