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父母年老后最大的心酸…

百孝不如一顺,百顺不如一用。

父母老了,最大的心酸,不是子女不孝,而是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

人生在世,付出与收获不对等的事情有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偶然。 

而父母的付出与收获不对等,却是必然。 

正如祭文《妈妈》里写的: 

妈妈给孩子再多,

总感到还有很多亏欠。
孩子给妈妈很少,
都说是孝心一片。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老了,到了可以安享晚年的时候,却害怕拖累子女。 

这不仅是父母的心酸,更是为人子女的悲哀。

点击领取天猫优惠券

01

  • 欠父母的债,一生难还清。

人一生,只欠两个人:一个爹,一个娘。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人,是我们一生的贵人。 

他们是恩人里,最无私的那一个。 

无论贫穷、疾病,始终站在我们身边,不离不弃。 

父母尚在的人,心里总会多一分底气,人生也还有退路。 

所以总想着等等,再等等,再来尽孝。 

毕淑敏写过:

“我们都相信来日方长,相信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我们都很健忘,常常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是我们的根,却要先枯萎。 

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最是无情,令人无奈。 

古时,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并非反对天下子女看世界、追逐梦想,而是劝诫人们:及时行孝。 

为人子女,可以适时高飞,但也要记得回到生命的来处,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看看那双饱经风霜的手,看看那单薄且无助的背影。 

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一生的遗憾。

02

  • 别埋怨父母,别嫌弃父母。

常言道:“天下无不是父母。” 

这句话的意思,不应该停留于“父母做什么都是对的”,难以服人。 

父母为孩子着想的言行,即便是错的,也应该被宽恕、被理解,甚至被感恩。 

或许有人认为,不论好坏都感恩父母对自己做的一切,这是愚孝,其实并非如此。 

《孟子》里讲:“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 

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都会有所不同,我们的父母也是如此,或严厉或慈爱,或沉默或唠叨。 

为人子女,只有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他们的用心良苦,才能与生活握手言和。 

生活中,很多白眼狼认为自己的不孝,是父母罪有应得。 

不孝的人,自己都没有做到完美无暇,却总奢望父母毫无缺陷。 

面对失败时,他们总把问题怪罪到原生家庭头上: 

父母出身太低,导致自己爬不上想要的位置; 

父母能力太差,无法帮助自己的家庭和事业…… 

他们从未想过,是父母的全力托举,才有了自己眼前的世界。 

《菜根谭》有言: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连父母都无法包容的人,永远也过不好这一生。

03

  • 及时尽孝,善待父母。

听过一个民间传说,让人毛骨悚然:

古时,有一种特殊的丧葬方式——瓦罐坟。 

为了节约粮食,家里的老人一过60岁,孩子就要将他送入提前挖好、像瓦罐一样的墓穴里。 

孩子每天过来送一次饭,然后在坟上添一块砖。 

直到把墓穴完全封住,孩子就不再送饭了。 

老人在里面,要么活活饿死,要么窒息身亡。 

据说,里面的老人,大多心甘情愿。 

宁愿亲眼看到死神降临也不愿拖累子女的人,很勇敢,也很心酸。 

眼睁睁看着父母离去却无能为力的人,阴影,一辈子都会留在心底。 

作家张嘉佳说:真心对你好的人不会很多,一个也别弄丢了。 

人最大的幸福,永远都不是什么成功、富有,而是上有老。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为人子女,一定要及时尽孝,善待父母。 

04

再肥沃的福田,不浇水,也会贫瘠; 

再悠长的岁月,不尽孝,也会遗憾。 

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人生在世,有一种顶级孝顺: 

体谅父母的无奈、包容父母的过错、理解父母的行为、尊重父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