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需要特别感恩和铭记的女人,那母亲必须身在其列。
因为妈妈对我们的爱,永远要比我们对她的爱,要早很多。
我们也许是在长大成年后,才懂得妈妈的不易;也许是在自己为人父母后,才理解妈妈的艰难,并开始学习爱她。
但是,从我们出生,甚至当我们还是一颗胎芽时,妈妈就已经对我们倾注了所有的爱。
有位在上海的妈妈,因为孩子凌晨突发高烧,而她们又恰巧住在被封控的小区,不能及时去医院,家里又没有备用药物,无奈之下,她只能挨家挨户敲门为孩子求退烧药。
“你好,叔叔阿姨,有人在吗?我是住305的,我的孩子发烧了,我想问问有没有退烧药可以借我用用。”
她一边哄着因发烧而哭闹不止的孩子,一边哽咽着一家一家敲门求助。
万幸的是,居委会及时伸出援手,经过就诊,孩子的烧退了,并无大碍。
即使她势单力薄,也会为我们变身成为超人,凭一己之力替我们撑起一片天,让我们遮风避雨。
面对世界时,我们常常需要瞬间成熟,当一个事事体面周到的大人。
但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在妈妈面前,我们永远都是个孩子。
她从不要求我们得走多远,飞多高,只希望我们平安、健康、快乐,一生顺遂无虞。
去年,电影《你好,李焕英》刚上映时,导演贾玲谈起了她的母亲。
那时,她没有手机。为了确认这个事实,在坐车赶回家的路上,她给全车的人下跪,求有人能借手机一用,好给妈妈打个电话。
“妈妈走了,我的快乐永远缺了一角,无法填满的那种。”
是啊,如果母亲走了,她带走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命,也是为人子女的我们,一切有关妈妈的童年回忆,以及后半辈子对妈妈的思念。
世界那么大,天地无垠,但倘若母亲不在了,我们也就没有了归宿。
特别是和母亲相处的日子,过一年少一年,过一天少一天。
多少个想回家,却因临时有事而一再推迟的行程,推着推着,再见就成了诀别。
多少个想打的电话,却因工作忙而忘记了,忙着忙着,就再也听不到妈妈的声音了。
我们的时间奔流往前未曾停歇,但母亲的时间和生命却不会按下暂停键,等我们有机会再去珍惜。
康辉在《朗读者》第三季中,含泪说起他对母亲的遗憾和不舍。
他说,母亲去世那天,他正准备飞往别的地方参加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以至于错过了最后跟母亲告别的机会。
母亲平时身体不好的时候,或者生病期间,他也很少陪伴在侧。
甚至是,他的手机里存过各种各样的照片,却唯独没有跟母亲的合照。
写到和母亲有关的事情时,为了纪念母亲,他只能自己动手拼了一张母子俩的合照。
也许我们都曾许过这样的愿望,希望来日方长,我们随时可以回家,回到妈妈身边,承欢膝下。
可无常的事实一再告诫我们,时间之所以残忍,就在于它无法为任何人驻足停留。
那个想打却没打成的电话,一次打不成,可能永远都打不成了。
那次想回却没回去的家,一次回不去,下次再回去可能就见不到想见的那个人了。
无论我们走多远,做出多大的成就,我们成长的脚步,想尽孝的脚步,有时怎么也追赶不上她老去的速度。
所以啊,行孝要及时,别等妈妈不在了,才懊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多点时间珍惜她。
故而,我们在生命中所原有的浪漫、温柔、宠溺,都理应留给母亲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