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大的善良,是为他人着想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你最喜欢一个人身上的什么品质?”
底下有一个高赞回答:“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在这个自我越来越重要的时代,还能坚持为他人着想的人,无论走到哪儿,总是备受欢迎和喜爱的。
作家刘墉,讲过他们家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他的儿子儿媳跟他约好了,说七点钟要回家里吃晚饭。
可是,都七点半了,他们还没到。
刘墉就打电话问儿子:“你们什么时候到啊?”
儿子说:“我这边还正在忙呢,大概20分钟,我们应该就能到了。”
刘墉一听,连忙说:“这样吧,你们先忙着,别着急啊,我跟孙子孙女先吃了,你们不用赶时间。”
然后,他挂断电话,转身问孙子孙女:“你们知道爷爷为什么这么说吗?”
孙子们摇摇头。
刘墉说:“爷爷如果说,我们都在家里等你,人到齐了我们一起吃。
那爸爸妈妈就会想,一家人都在等他们,他们就不能安心做完手头的事。
回家路上肯定会开快车,这样会很危险。”
为他人着想的人,一般都有很强的共情能力。
他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他人的心理感受,总会在别人最担心的地方,予以理解和包容。
小区里有一位年近七十的老奶奶。
每天路过,几乎都能看到她在垃圾桶旁边忙活着,有时还把手伸进垃圾桶里找东西。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老奶奶是在捡垃圾,我也以为是。
有一次,我刚把一袋垃圾扔进垃圾桶,回头一看,老奶奶把我扔的垃圾拎了出来。
我连忙跑过去:“老人家,这是厨房垃圾,没有任何能用的废品,您不用翻了,小心脏了手。”
老奶奶抬头对我一笑。
“孩子,我不是收废品的,我就是把这些垃圾袋拎出来,把袋口绑紧一点,免得垃圾散落出来,清洁工不好收拾。
再说,夏天了,气味也难闻。
还有些玻璃碎片什么的,挑出来放,不然可能会割伤其他人的手。”
听她这么一说,我顿时羞红了脸。
有多少人丢垃圾时,跟我一样,袋口敞开,随便就扔了。
我们都是图自己省事,觉得不随便扔垃圾,就已经是很好的习惯了。
谁曾想,老奶奶竟然还能考虑到这些细节。
为他人着想的人,懂得换位思考,能在细微处,予人体贴和关照。
前不久,云南红河,警察在抓捕一名“瘾君子”时,嫌疑人9岁的女儿突然出现。
小女孩看到眼前的情景,有些惶恐,茫然。
警察下意识地将手铐藏在身后,不让女孩看见。
另一民警得知女孩没有家人住在附近,便顺势对小女孩说:“你爸爸只是配合我们去工作,你先去那边和小朋友玩,我们一会儿来这里接你回家。”
直到小女孩离开视线后,警察才给这位父亲戴上手铐。
傍晚时分,民警开车接小女孩,送她回几十公里外的家。
一路上,小女孩不止一次提起父亲。
民警担心女孩看出破绽,一路对她说着善意的谎言。
当女孩问自己的父亲什么时候回家时,民警压住心里的难过,说:“你爸爸配合我们办点事,这几天就住我们那里了。你要好好读书,你爸爸很爱你的。”
为他人着想,就是不动声色地保护他人心里最珍贵的东西。
或者爱,或者形象,或者信仰。
你珍视的、相信的,我都愿意继续替你成全,呵护。
一位表演大师上台前,他的徒弟看到他的鞋带松了,提醒他。
大师感谢之后,蹲下身子,将鞋带系好。
等徒弟走了,大师又把鞋带松开。
旁边一个人看到这一幕,问大师:“您为什么要这样做?”
大师说:“我一会儿上台,要扮演的是一位长途跋涉的旅行者,把鞋带松开,衣服弄凌乱一些,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旅途的劳顿和辛苦。”
那个人又问:“那您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您的徒弟呢?”
大师笑了笑,回答道:“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而且及时告诉了我,我要保护他这种观察力和热心。至于表演嘛,以后有很多机会能教他的。”
为他人着想,就是让他人的善意,落到实处,跟你完成一段美好的交接。
而不是把它推掉,让它悬空,白白让别人难为情。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晨跑。
跑到一片小树林里时,前面跑步的一名女子,不小心摔了一跤。
父亲连忙拉住儿子,躲到一棵大树后面。
女子见周围没人,就坐起来,用手揉着膝盖,疼得龇牙咧嘴。
大约几分钟后,女子起身,一瘸一拐地走到一个长椅上坐下,撩起裤腿,查验膝盖是否受伤。
这时,那位父亲假装不经意间,从树后绕了过来。
他走上前去,问女子需不需要帮忙。
女子笑着说,不需要,只是皮外伤,歇会儿就好了。
于是,父亲带着儿子,继续往前跑去。
儿子很不理解,问父亲:“为什么那个阿姨刚摔倒时,我们不去帮她呢?”
父亲说:“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特别狼狈的时刻,被人看到。如果她需要帮助,她会呼救,我们再去帮忙不迟。”
为他人着想,就是懂得避开他人的尴尬,不让对方难堪。
为他人着想,就是该出手时再出手,而不是别人不需要时,冒然出手。
哲学家叔本华说:“一个人最高贵的体现就是,为他人着想。”
择善而行,利他而盈。
世界是公平的,人心都是肉长的。
当你处处为他人着想时,他人也会给你友善的回报。
英国诗人斯宾塞说:“只有那些高山仰止的人,才懂得给予他人机会。只有那些格局远大的人,才能真正为他人着想。”
为他人着想,是一种善良,是一种修养,是一种高情商,是一个人身上最闪闪发光的品质。
季羡林先生在书中写道:“能够60%为他人着想,40%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如果可以,希望我们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能多为他人着想。
你的一点善念,撒下去是一颗种子,长成后是一片森林。
愿每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人,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