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大事要静,遇难事要变,遇烂事要远,遇顺事要敛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曾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人在遇到事情时的第一反应,展现出他的学识、见识、品格和修养水平。

人生的好坏并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处理事情的能力,更在于我们面对问题的心态。

生活每天都是一场现场直播,谁都无法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但我们对待事物的角度和态度,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温度,也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

遇大事要“静”

 

《大学》中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只有身心宁静的人,才能够思虑周全;只有思虑周全,才能够取得成功。

在面临重大事件时,我们必须保持冷静,沉思冥想。

只有先安心静气,才能谋划出正确的行动方案,然后再行动。

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成功克服困难。

安定的心态可以克服人类内心的焦躁和急躁,避免受情绪的影响和支配。

在情绪的支配下,即使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被放大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甚至可能撼动整个世界。

静下心来,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所在,找到突破口,快速解决问题。

通过沉静冷静的思考,才能制定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进而取得成功。

《道德经》中讲:“致虚极,守静笃。”

保持静心,是个人磨练毅力,培养品德的根基。

遇难事要“变”

《易经》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当面临困境时,必须学会变通。

随着事物的发展,都会遇到瓶颈期。

只有通过变化,才能找到出路,通过出路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

只有打破固有的现状,才能开辟前进的道路。

要想成就大事,需要拥有格局和远见,注重结果,而不拘泥于过程。

一条路不通,那就换一条路走;如果第二条路也不通,可以考虑转个弯。

一条道走到黑,最终只会让你撞得头破血流。

只有学会变通,人生路上才能“弯道超车”。

没有走不出的死胡同,只有不愿转弯的固执心态。

拥有变通的智慧,事情可能并不如你所想的那般糟糕。

遇烂事要“远”

《汉书》中讲:当断不断 反受其乱。

在生活中,不好的事情好像相互吸引,形成一个负能量的磁场。

 

慢慢地,它会消耗你的更多精力,让你无法集中精神去做正事。

 

这也是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

 

一件事长远来看,虽然可能会占到一时的便宜,但也注定会输在后面。

对于不好的人和事,最明智的方法是置身事外。

如孔子所说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听、不问、不去理会。

不要因过去的经历而陷入忧虑,不要浪费时间在琐事上。

保持冷静与平衡,专注于目标,才能收获丰盈充实的人生。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要在烂事上纠缠。

不想做某件事情,就不要勉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要及时远离。

学会放下过去,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脱,活得更加轻松自在。

遇顺事要“敛”

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战国时期,蔺相如是赵国的朝中重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有一次外出办事,巧遇廉颇将军的马车。

廉颇命令马夫把车开到路中间,不让蔺相如通过,并准备再次羞辱他。

然而,蔺相如却命马夫将马车调转方向,避免与廉颇发生正面冲突,且离开了现场。

这种做法让他的门客感到不满,他们认为蔺相如是一个高官,为什么要怕廉颇呢?

 

蔺相如说:“我连都秦王不怕,为什么要怕廉颇呢?

 

但是,如果我和廉颇对抗,赵国将受到损失,甚至可能出现内乱。

 

到那时,最受益的肯定是秦王。”

 

为人处世,应当保持低调,谦虚待人。

一个格局大的人,越能懂得低调为人。

因为只有谦和礼貌、虚心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成人达己。

只有低调不张扬,才能踏实走得远,实现更大的成功。

蔺相如深谙官场之道,他坚持不张扬、不炫耀,因而成就了一番事业,永留青史。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有时事情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能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遇大事,要冷静应对,沉着处理;

遇难事,学会变通,灵活处理;

遇烂事,避而远之,一路向东;

遇顺事,保持低调,谦虚待人。

改变自己看待事情的态度,才能超越人生的极限。

只有保持一颗高于生活的心态,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国文 | 来源:国学生活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