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屋檐(深度好文)
主播 | 简宁 文字|晚君
看过一个故事:
一群游客正在兴致盎然地参观一栋古老的宅院。
宅院设计得十分精巧,但屋檐却搭建得特别大。
更奇怪的是,在这屋檐下面,还盖了一间小巧的屋子。
游客们纷纷驻足观望,开始猜测这间屋子的用途。
正当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导游指着这间屋子讲解道:
这是供路过这里的流浪汉挡风遮雨,歇脚过夜的。
有游客依旧不解:
既然房屋主人有心为善,为什么不直接请人进去,何必在这盖间屋子,多此一举?
导游回答说:
直接请人进去会让人心里不安,受之有愧。房屋主人这么做,也是为了照顾流浪汉的尊严吧。
游客们沉默了,同时感到一种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善意与温暖。
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财力去为别人搭建一方屋檐。
但这不妨碍,我们在心里为他人撑起一片晴空。
做别人心里的屋檐,在为别人遮风挡雨的同时,也是在悄悄地庇护自己。
杜甫写过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面就曾写到他遭受的苦楚。
他这一生,吹过最冷的风,淋过最冷的雨,整个人生就是大写加粗的苦。
成年后,他也一直没有谋到什么像样的官职,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由于米价昂贵,全家都只能忍饥挨饿,未满周岁的小儿子也被活活饿死。
由于无力负担房价,他只能一次次搬家,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才有了一间小小的茅屋。
但杜甫却始终善良,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对这个世界充满恶意。
反而明白人人都有难处,更加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他住的茅屋前,长着一棵大枣树。
一天深夜,一个老妇人来打枣,惊醒了杜甫。
杜甫看见老妇人饿得骨瘦如柴,瞬间起了怜悯之心。
不仅为她端来了菜和粥,还嘱咐她,白天再来打枣,以免晚上摔倒。
后来,杜甫搬离了这里,把房子借住给了朋友吴南卿。
吴南卿一来,便在茅屋四周围起了高高的篱笆。
老妇人打不到枣,生活过得越发艰难。
杜甫知道后,特意写了一封信给吴南卿,告诉了他底层人的困难。
吴南卿看完信后羞愧不已,立马拆了篱笆,还亲自给老妇人道歉。
几个月后,吴南卿也离开了这里。
临走前,他按照杜甫的意思,将茅屋和枣树都留给了老妇人。
善良的人,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把伞。
正如杜甫,因为自己挨过饿,所以见不得别人忍饥挨饿、居无定所。
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冻得夜不能寐的时候,他担心的也是别人的处境,所以迫切地想要“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作家罗大里曾说:“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是一个善良的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
一个善良的人,心里装的永远都是他人。
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早已在心里为别人搭好了一个屋檐。
看过一句话:“谁都有雨天没伞的时候,你为别人撑的伞,都会化作来日躲雨的屋檐。”
有时候,我们的一个小小善举,也会在某一天反过来帮我们排忧解难,度过难关。
苏轼第一次为官,是在陕西凤翔府任通判。
当时凤翔府新上任了一位太守叫陈希亮,此人颇有美誉,却很不待见苏轼。
在他看来,苏轼就是一个靠权势上位的无用书生。
直到有一年,一场大旱灾降临在陕西,农民颗粒无收,黎民百姓忍受着饥荒。
一次,苏轼与陈太守在城外巡视的时候,苏轼看见了路旁饿死的小孩尸体,嚎啕大哭,眼含着热泪将其埋葬。
之后,苏轼积极组织慈善募捐,并用募捐善款,为三四十个孤儿造了一间屋子,自己亲自抚养他们。
这些善举,陈太守看在眼里,对苏轼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
后来,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在即将遭受贬谪之际,陈太守的儿子陈慥正在黄州为官。
朝廷中的认为苏轼当年与陈慥的父亲有仇,就把他贬谪到黄州来,好使陈慥对付苏轼,以此来借刀杀人。
而陈慥早就从父亲口中听说了不少关于苏轼的为人,反而成为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最要好的朋友,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苏轼这一生,做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善事,在生活中也处处践行着小善。
他的善举,也成为他人生路上的“庇佑伞”。
饥寒交迫时,总有百姓给他送来粗茶淡饭;
居无定所时,总有穷书生为他搭建容身之地;
落难时,总有官员接济他,哪怕革职也在所不惜。
因为善心带来的回赠,让苏轼平安地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
萨特曾说:“他人即地狱,他人亦是天堂。”
你今日对他人所做的一切,也是别人日后待你的模样。
当你历经劫难时,只有善良才能帮你度过最艰苦的路。
善良,是一个人留给自己最好的后路。
作家冷莹所说:“你对别人的好和善意,最后成全的都会是你自己。”
为他人执灯者,迟早也会被别人的光芒照亮。
做别人屋檐者,别人也不会让风雨落到他的头上。
一个善良的灵魂,照亮他人的同时,总能收获不期而遇的温暖。
温柔对待这个世界的人,也必将被世界温暖相拥。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晚君 来源: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