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父亲节”,女儿们给我制作了祝福卡片,上面写着满满的祝福语。作为父亲见到子女们的爱,心中满是幸福。我相信孩子们对我的爱是自然的,是源于父女之间日常相处而流露出来的真实情感状态。她们给我送祝福时的甜,不亚于品尝一块棒棒糖。
但,我若是一个不爱孩子的父亲,我便不配拥有她们的爱与靠近;我若是一个贪得无厌的赌徒或暴力对待妻女的父亲,她们应该恨我,即便不恨也应该远离我。如若我有一身的恶,她们却因为学校或其他人的要求而不得不违心表达对我的爱。那便是一种表演,怀着恨而表演出的爱和爱无关,便是“匿怨而友其人。”
昨晚参加一个讲座,主题刚好是:“孔子和儒家的孝”,深圳大学王立新教授主讲。
从孔子和弟子们提倡“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到汉武帝一统儒家学说,把儒家的“孝”上升为“三纲”中的一条“父为子纲”,在家孝,在朝忠,孝与忠、仁统一了起来。有句话“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在古时,不孝之人,重则死罪;孝弟之士,得官受赏。当“孝”成为“道”,也便容易产生虚假与伪装。也便是老子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就有人利用善隐藏恶,使用美包装丑。
如今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孝”?孝敬,是一种美德。那来自天性的爱,是不会改变的。尊老爱幼,也永不过时。王老师的观点“屏弃孝道,保留孝行”,我也是赞同的。历史上,孝是统治秩序稳定与家族血缘传递的基础。所以,遵从“孝道”很长一段时间是我们的法令与强制。现在来看,那些做法是错误的。
孝是父母与子女之间长期相处的情感自然而生,本不应该强制规定其发生。
前几天看到一个短视频,一位小女孩开心地在背后喊了一声爸爸,以孩子的天真跟背对着她的父亲开了一个玩笑。那位父亲转身就给她一巴掌,孩子躲开了,他直接恶狠狠的一脚把孩子踹在地上。看了这个视频,让人气愤得想要骂这位父亲,也心疼那个小姑娘,她何时才能逃脱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人不配做父亲,更不配得子女的孝顺。”我说这样的话,在古时或许是要被问罪的。有些父亲应该有自知之明,你已经成为不了“子纲”了。
我的孩子们,待我老去时,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老而孝顺我,我的年龄并不代表我的德行。变老而变美的人是有的,皱纹增加美德没有增加的人也有。孩子们,我们只需要在彼此之间让爱与尊重自然流淌,让情感自然发生。你们也不要因为人们的外在而顺从或仰望。人,生而平等。去相信真正的良知与正义,而不是年长,权势与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