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活得通透的人,大多很低调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01

活得通透的人,大多很低调。

最近拜读《何泽慧传》,认识了这位物理学界的名人。

何泽慧出身名门,以 “女状元”的头衔考入清华物理系,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第一个外国博士,也是该校技术物理系第一位女性。

她和丈夫,“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可这位物理学界泰斗级的人物,平时的生活却非常低调。

直到离世,何泽慧一直住在中关村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旧小区中,昏暗的楼道里还贴满了疏通下水道的小广告,小院里到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杂物。

86岁的时候,她还每周坚持到高能物理所上班。所里想派车接送,她坚决不要,还是挤公共汽车通勤。

光看她的装扮和生活方式就像一个普通老太太,丝毫感觉不到大科学家的派头。

老人书桌上的镇纸,是自己捡来的鹅卵石。

身边的同事都已经开始改穿名牌衣服、背名牌背包了,何泽慧依旧提着老式的人造革书包。

书包带子断了,就用绳子系一系;革裂开了,就用针线缝了起来。

缝缝补补,一用就是几十年。

中科院院士李惕碚曾经评价过何泽慧:“在何先生那里,科学研究就是探索自然的本来面目,如此而已。权位和来头,排场和声势,以及华丽的包装,对何先生都没有作用……”

世界上活得通透的人,无论是面对同行还是社会,往往都不喜欢炫耀和暴露,而是保持着低调的处事态度。

02

我们部门曾经有过一个小领导,是个在公司干了七年的老员工,可这七年里,和谁的关系都不大好。

下属中午吃饭,都不太愿意坐在他旁边。

只要一聊天,他必定要说起自己对公司的贡献。

当初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比现在的年轻人要辛苦得多。

言下之意是,所有人都该敬他三分。

初入公司的新人,很容易被他忽悠。

可真的和他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敬畏就慢慢就没有了。

三十几岁,什么都不会。能力不够不说,态度还特别混。

不愿意学新东西,还听不进别人的建议。

可每次领导视察,他都知道做很多好看的表面功夫。

每次见到领导,好话说不停。

一位同事对他的总结非常精辟:兜里没钱,还非要和别人炫富,明明是个糊涂人还把别人当傻子。

“高调”并没有错,但如果不专注于提升能力,只是靠包装“高调”来赢得和声誉,没有实力做支撑,最后会因自以为是而被孤立。

说到底,越是爱炫耀的人,内心越自卑。

03

英国诗人兰德有一首诗《生与死》,因为杨绛先生红遍中国,其中有一句话,被奉为经典:“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因为透彻,所以淡泊低调。

几年前,因为一个做项目的机会,认识了一个很牛的律师。

律师在我的印象里都是能言善辩,一有机会就把你怼到死的。

可这个牛人让我对律师这个行业彻底改观。

和他一起吃饭,他从不滔滔不绝,无论你说什么,他都认真地听,仔细地想。

和你聊起天来,既不觉得被忽略,又不觉得被小看。

后来,我问他,怎么这么低调。

他风轻云淡地说: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比我厉害的人太多了。

听着是不是觉得很搞笑。

越是懂得少的人,越怕别人不知道。

反倒是那些知识渊博的人,不需要别人来肯定自己。

这才是一种大智慧。

当眼界、见识积聚到一定程度,当一个人见过的世面足够多,他便会懂得敬畏和低调。

见识多的人,更容易知道自己的不足,更会保持学习的习惯与谦虚的态度。

活得通透的人之所以低调,既是理性的选择,也是智慧和境界积累之下自然而然的结果。

冯骥才有句话,说得很对,低调不是被边缘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越是无知的人,往往声音越大。

04

何谓活得通透?

其实很简单。

当人活得通透了,就会知道世界上真正有价值的,从来不是虚名,而是实力;就会知道在世界的宽广面前,本就不该傲慢和放肆,而应该保持敬畏和谦逊。

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曾经说过一个故事。

他有一次回家看老父亲,父亲在全家面前说,“以前,我觉得我和村里的人是平起平坐的,现在你得了诺贝尔奖,我反而得更谦卑了,甚至觉得我要比他们矮一头。”

他和父亲的想法是一样的,所以,即使公众对他的度陡然提升,书也瞬间登上各大热销榜,他却很谦卑地说,我依然匍匐在文学面前,匍匐在伟大的劳动者面前,非常谦虚地向他们学习。

和各行各业的精英比起来,我需要学习的还太多。

菜根谭有云:“地低为海,人低为王。” 

“低调”,才是真正王者的生存之道。

在这个急躁的时代保持低调、谦和的处世方式,难能可贵。

除了努力,我们更需要保持这样的通透。

万事向内追寻,别人无法定义你的成功,也没资格嘲笑你的失败,低调未必意味着怂,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活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