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才是后半生最好的活法

断舍离,是一种“出”的美学。

看到过这样一个新闻。

在一个双十一的前夜,一个29岁的男子爬上了自家楼顶天台,想要跳楼,幸亏被人及时阻止。

男子寻短见的原因是因为妻子追求精致生活,在网上频繁购买各种包包、衣服和化妆品,光一年就花费了20万元。

男子每个月只有几千元收入,好不容易把这20万元还清,妻子又刷爆了信用卡,欠下了30万元债务。

面对不听劝阻的妻子,男子精神崩溃,遂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图片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微博

年轻人对生活有欲望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任由欲望驱使,买下许多自己不需要、用不上的东西,必然也会给生活带来沉重的压力。

那么如何才能轻装前行呢?

《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从瑜伽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中提炼出“断舍离”的思维方式。

 “断舍离”,并不是简单的处理杂物、抛弃废物,收纳物品。

而是通过审视物品与自我的关系,把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适的情感、人际关系和价值观通过分离舍弃和更新。

让身心重新焕发能量,让奇迹在身边发生,构筑让自己愉悦的生活状态。

01

  • 断舍离,是一种舍得的智慧。

海曼·夏克特拉比说:“幸福并不是拥有那些你想要的,而是珍惜你所拥有的。”

可是生活中很多人习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去购物、去消费、去囤积物品。

即便家里已经有了一大堆未曾使用的物品,却依然舍不得丢弃,总幻想着以后能用得上。

我们之所以不愿意清理物品,是因为我们对物品有着很强的执念。

而清理物品,就是清理掉内心的执念。

《我决定简单生活》的作者佐佐木典士,就是通过丢掉无用的物品,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状态。

在断舍离之前,喜欢囤积物品的他,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消极的思想,因为害怕被人嘲笑,想做的事情也不敢付诸行动。

每天下班回到家,随手将脏衣服一扔,去浴室冲个澡,便开始一边喝着啤酒,一边欣赏预录的电视节目。

第二天早上太阳高高挂起时,才穿上皱巴巴的衣服,很不情愿地去上班。

而上班的时候也是闲逛八卦论坛消磨时间。

可当他把生活物品减至最少后,他开始享受在宽敞干净的房间里阅读写作、拉伸身体。

开始规律作息、在阳光的抚慰中自然醒来,开始享受与朋友们一起旅行、惬意地喝茶,开始欣赏一年四季风景的变化……

短短两年时间,他就逆袭为主编,出版了自己的书。

正如作家苏芩所说:“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学会做减法,学会舍得和放弃,方能获得轻盈和灵动的人生。”

当我们不被欲望所累,敢于放弃和舍弃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明白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就能拥有更新更好的生活状态。

02

  • 断舍离,让你拥有更自在的生活。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把太多人请进生命,若走不进内心,只会把生命搅扰得更加拥挤。”

深以为然。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作家之一,源于他的两次远离人群。

他第一次远离人群,是在三十二岁那年。

在决定要写作后,他关闭了经营十年的爵士酒吧,切断了大部分社交,制定了严格的作息。

不间断地写作跑步,这让他迅速崛起成为日本出色的职业小说家。

他的第二次远离人群,是在八十年代的后半期。

为了能静心写作,村上春树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和喧嚣的人群,把生活重心转移到了国外。

在拥有了静心打磨长篇小说的氛围后,他的小说开始由日本走向世界。

无独有偶,作为演艺界标杆的陈道明,也是一位断舍离高手。

他常常放弃无用的社交活动,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陪伴家人和提升自己上面。

他喜欢在家里看书写字,弹琴下棋。

偶尔他也会做做手工。

每当思念远在国外的女儿时,他会浇个糖人,捏个面人,或者穿针引线给女儿做一身衣裳,解解相思之苦。

有时他也会陪伴妻子一起坐在窗下,妻子绣她的花草,他则为妻子裁剪皮包,琴瑟和鸣的画面令人称羡。

远离无用的社交圈,能让我们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自己的人、事、物上,让我们的人生更自在,内心更丰盈。

或许这也是陈道明越活越年轻的秘诀所在。

03

  • 5个方法,教你真正做到断舍离。

看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一个卖瓷碗的老人挑着扁担在路上走着,突然一个瓷碗掉在地上摔碎了,但是老人头也不回继续向前走。

路人看到后觉得很奇怪,问:“为什么你的碗摔碎了,你却不看一下呢?”

老人答道:“我再怎么回头看,碗也已经碎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必要太沉浸于过去的事情中,反复咀嚼这些痛苦,只会平添许多烦恼。

那我们如何才能成为断舍离高手,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呢?

1. 从源头对物品进行控制

要想实现断舍离,首先需要从源头对物品进行控制。

比如在每购进一件物品时,你可以问自己:

“这件物品是我需要的吗?它适合我吗?我喜欢它吗?”

满足这三个需求才能购买,而且必须在丢掉两件物品后,才能购进一个物品,这样有利于家中物品的循环和平衡。

再比如你可以把自己想买的东西,先放在购物车里,过段时间再看看,这样能控制冲动消费。

2. 以自我为时间轴清理物品、整理内心

一般来说,房间里80%的物品与自己关联度不高,只有20%的物品才是生活的必需。

山下英子建议我们在清理物品时,应该以“必要、合适、愉快”为判断标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比如朋友送了你一条围巾,但它并不是你喜欢的风格,平常根本不会用,那么你就没必要留下它。

如果你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可以尝试“小步子”原则。

比如你可以花上15分钟整理床头柜,或者每天处理掉一两件不需要的物品,这样有助于断舍离微习惯的养成。

在对居所进行断舍离后,你也可以尝试运用7.5.1法对物品进行收纳。

比如衣柜、壁橱、抽屉等看不见的空间,可以放置7成的物品,橱柜等看得见的空间可以放置5成的物品;

而玄关、鞋柜、茶几等展示性的空间,只需放置1成的物品。

这种留白的艺术,能让你的家特别富有美感。

而这种收纳方法,还能运用于人际交往中。

比如夫妻、父母和孩子之间,可保持70%的交往量;

兄弟、朋友之间交往量可以在50%之间;

同事、同学、上司这种完全公开的关系,交往频率维持在10%就可以了。

保持这种适度的距离感,能让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更加轻松自在。

3. 与负面情绪断舍离

俗话说:身体的病,心理的症。

当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们不能让负面情绪在心里积压,要懂得通过一定渠道释放出来。

比如你可以找好朋友倾诉,买点好吃的,美美睡上一觉,听听歌,写写日记,或者出去跑跑步。

跑步分泌出的多巴胺,能让你的坏情绪抛到九霄云外。

4. 学会拒绝他人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一个人想要活出自身的价值,就是要懂得拒绝他人。这也是减法人生的必备准则。

比如你可以试着拒绝不想参加的饭局,不想做的事,不喜欢的人,这样你离真实的自己又更近了一步。

5. 取得家人的支持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准备对家里的零碎杂物、破烂、衣服进行清理时,总会受到家里长辈的阻拦。

这时候建议你不要随意处置他人的东西,你可以通过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让更好的环境带给家人美好的感受.

让家人在你的影响下喜欢上断舍离,共同营造美好的家居环境。

04

贝尔扎克曾经说过:

“在人生的大风浪中,我们常常学船长的样子,在狂风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

断舍离,是一种“出”的美学。

通过对物品乃至观念的断绝、舍弃和脱离,让我们重新对工作、生活、交友、人生进行规划和梳理。

当你致力于把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都替换成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时,你的生活每天都会被快乐包绕,而你也会成为自己所喜欢的样子。

富有的人生,从断舍离开始。

愿我们都能摆脱内心的执念,将“少即是多”的人生哲学运用到生活中,与更好的自己不期而遇。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