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关机自由

张爱玲曾说: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眼,周围全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其实不论男女,我们都承担着相似的心酸。

 

人到中年,每个人似乎都生活在一片兵荒马乱之中。

 

面对工作,我们早已没有了随时离开的底气,每天兢兢业业,随叫随到;

 

面对家庭,更是没有了任性负气的资本,作为后盾依靠,不能失联。

 

随时能够被联系上,早已成为一种必要。

 

原来中年人的世界,没有关机自由。

工作的电话,不敢不接

 

有人曾做过一个调查:下班后,要不要接工作电话?

 

回答最多的竟然是:不想接,但不敢不接。

 

对于太多中年人来讲,接电话是标配,失联也许就意味着扣工资甚至失业。

 

朋友阿花休完产假马不停蹄地回到了工作岗位,小宝宝的到来,增加了家里的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生活压力。

 

那个周末,她忙着照顾的孩子,也许是太过疲惫,竟然陪着孩子沉沉地睡去。

 

手机不知为什么调成了静音,竟然错过了工作的电话。

 

紧急的工作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处理时间,让原本顺利的项目变得有些棘手。

 

面对老板的质问,她无力辩解。

 

最后老板扣除了她当月的奖金,算是一次警告。

 

虽然无奈,但她也不得不接受。

 

从那以后,无论做什么,她都会时不时查看手机消息,生怕错过需要处理的工作,甚至半夜给孩子喂奶时,也要打开手机回复一遍消息。

 

正如阿花所说:不接电话,不回消息,孩子的奶粉钱也可能会变没有。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比起工作需要我们,我们更加需要工作来养家糊口。

 

前段时间有一个短视频让人倍感心酸,一位女士接完老板电话后突然崩溃大哭。

 

原本已经过了下班的时间很久,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匆匆坐上出租车,但没多久就接到了老板的加班电话。

 

挂断电话那一刻,她放声大哭,在这之前,她已经记不清连续加班了多久。

 

很难想象是积郁了多久的情绪释放,但即使如此,她仍不忘要求司机师傅掉头回公司。

 

中年人的不容易,往往都藏在不敢不接的工作电话背后。

 

吞下的委屈里,容纳的是我们的责任。

 

正如哲学家桑塔耶纳所说:

 

我们的尊严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懂得做什么。

 

人到中年,谁的身后没有一家老小,又有谁不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

 

是啊,中年是个卖笑的年纪,既要讨得老人欢心,也要做好儿女榜样。

 

中年为了生计、脸面、车子、票子不停周旋。

 

随时都接工作电话,是中年人的妥协,更是担当。

孩子的电话,不能不接

 

对于中年人来讲,最不能忽视的恐怕就是孩子的电话。

 

前几天,晓丽很失落,孩子学校搞活动,老师提前两天就通知了,她却漏看了消息。

 

活动当天老师打电话,她又没有及时接到。

 

那次活动,几乎所有孩子的家长都参加了,唯独她没有去。

 

翻看老师发的视频,孩子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眼睛红红的,很明显哭了好久。

 

实际上,她正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已经连续几个晚上熬到凌晨才睡。

 

老师发的消息很多都是匆匆看一眼。

 

学校活动那天,公司也有会议,一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有听到老师的电话。

 

直到晚上下班,她才注意到老师的电话。

 

原来孩子请老师给她打电话,打了很多次,她都没有接。

 

她自责道:如果我多花几分钟看一下消息,或者接到电话,就不会这样了。

 

养育孩子时,我们最不能做的就是在这些琐碎的事情上吝啬精力了。

 

有妈妈友曾说,自从孩子上学后,手机再也没有调过静音,因为你不能失联,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需要你。

 

家长群里的消息,即使有几百条,也会每一条都认真读完,生怕错过任何对孩子有用的消息。

 

深以为然。

 

曾看过一个短视频印象非常深刻,一个小男孩考了98分,他拿着试卷兴冲冲地跑回家报喜,面对的竟是墙上的摄像头。

 

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家里安摄像头就是为了孩子。

 

妈妈有时候忙,没办法接电话。

 

母子俩约定好,只要妈妈看到孩子说话,有空了第一时间就会和孩子联系。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们的全世界。

 

他们迫切地需要我们及时回应,来建立起自己内心的自我认同感。

 

正如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

 

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接听关于孩子的电话,尽快回应。

 

家长保持在线,更像是亲子间的一道护城河。

父母的电话,不可不接

 

有人说,这个世界变化的速度太快,父母辈再怎么跑也很难跟上步伐,急需我们从忙碌中伸出一只手。

 

读罢让人不由得一阵心酸。

 

去年疫情,我许久没有回家。

 

5月份的一个深夜,我睡得朦朦胧胧听到电话响,接起来竟听到妈妈很憔悴又有些哽咽的声音。

 

原来爸爸生病了,那几天经常一躺就躺一下午,整个人都瘦了一圈,而且每天下午还发烧。

 

疫情之下,家乡的诊所不能给退烧药,他们自己也不懂去医院各种码怎么用,还担心去了被隔离。

 

最后妈妈试探性地问我能不能回家一趟,我当时眼泪唰地涌了出来。

 

记忆里无所不能的父母,他们老了,我们以为各种便捷的生活模式,对于他们来讲其实很难。

 

好在不是什么大事,接连去了几次医院后,爸爸很快恢复了,又继续去上班了。

 

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保持联系,才不会因为错过导致遗憾。

 

知乎里有人分享过自己的经历,刚成家时鲜少给父母打电话,有时父母打电话来没接到,也不会惦记着回。

 

直到一次回家发现家里瓶瓶罐罐的药,才猛然发现父母已经年迈。

 

尤其是去年父亲还突发过一次脑血栓,幸好送医及时,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

 

如今只要父母来电话,他必定及时接,就算当时在忙,也会先跟父母说一声,回头忙完再打过去。

 

有人曾说,父母是挡在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而或许,我们才是阻挡父母被死神带走的最后一股力量。

 

父母年迈,随时接听父母的电话,才会让彼此心安。

 

他们需要听听我们的声音,来缓解思念。

 

我们更需要时刻能被联系上,以防万一。

 

或许每个人的中年,早已经过了无数次浩劫。

 

只不过有的人被压垮,过成了中年危机;有的人挺住了,活成了中年精彩。

 

正如王尔德说: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那仰望星空的人,必定内心藏着生生不息的梦想和希望。

 

放下关机自由,拥抱生活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才能撑起中年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