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命运的方法,永远只有一个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句名言:
“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信仰与世界观,我们必须突破自我界限,不断修正自己。”
也就是说,想要改变命运,就先改变自己。
成长,其实就是一段不断试错的旅程。
只有善于反省自身的错误,才能少走一些人生的弯路。
改变形象
作家李尚龙年轻时很重视自己的形象,每天跑步五公里。
但是后来,他的体重开始居高不下。
一天,他和往常一样躺在沙发上阅读时,一句话映入眼帘: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堕落,是从身材失控开始的。
看着自己的双下巴和大肚腩,李尚龙决定开始改变:
戒掉主食,控制食量,进行规律性的运动。
三个月后,他整整瘦了三十斤。
那年的签售会上,读者们问他减肥的秘诀,他只说了一句话:
“比起减肥,我希望你们更应该学习的是反思的力量。所谓反思,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修正,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好。”
见过太多人,本想保持一个好的身材,却在岁月中渐渐丧失了对自我形象的管理和控制。
曾经翩跹轻盈的少女,变得臃肿了;以往意气风发的少年,大腹便便了。
结果还未至中年,形象上已经被岁月摧残成身材走样的大妈大叔了。
很喜欢玉鹤鸣的一句话:
“管理好自己的身材,经营好自己的形象,是你人生进阶的第一步。”
是啊,你的形象,就是你的名片。
一个人的容貌好不好看,是天生的,但形象干不干净、优不优雅、精不精致,却是后天养成的。
改变言行
前几天跟一个教授交流,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他曾经带过两个研究生,两人的科研实力都非常强,能力背景也几乎毫无二样。
但是最终,一个事业有成,不到三十岁就成了业界的新秀,科研成果频频获奖。
一个一事无成,现在还在考虑给哪家公司投简历。
我很疑惑,问教授:“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教授叹了口气,开始慢慢讲述。
毕业那年,在他的举荐下,这两位研究生进了同一所科研中心。
才进去的时候,两人对各种事情都感到新奇,难免多问些问题。
但是时间久了,两人的区别就渐渐显现出来了。
前一个谨言慎行,尤其是涉及到公司科研机密的事情,他一字也不会多问。
另一个则不同了,他不仅喜欢打听别人的工作内容,还喜欢到处吹嘘自己的职务。
有一次,在和别人喝酒时,他竟把公司的科研进度告诉了别人。
部门领导知道后雷霆大怒,把他臭骂了一顿。
没想到,他不仅没有反省错处,以此为戒,反而私下和同事抱怨:
“不就开个玩笑吗?领导也太较真了!”
部门领导听到这些话后,把他开除了,并且准备以侵犯商业秘密罪起诉他。
最后还是这位教授多方周旋,才让他免除了牢狱之灾。
但是至此之后,再没有相关科研企业敢用他了。
豆瓣上,有个叫“言行决定成败”的小组,里面有这样一句特别真实的话:
“20岁时,你说些不适时宜的话,做些不知利害的事,也许能侥幸无事;
40岁时,你若还不修正自己的一言一行,迟早会生灾祸。”
有的人,时时反省自己,并及时作出改变,所以能不断精进。
有的人,管不住自己的言行举止,改不掉自己的错误行径,最后只能毁掉自己的人生。
改变情绪
曾在书中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一心向善的年轻人。
他每天吃斋念经颂文,勤勤恳恳,从不间断。
但是不知怎的,每次他去附近的寺庙想剃度出家时,住持总是摇头:“时候未到。”
他很苦恼,就去问禅师:“请您告诉我,为什么我一心向善,日日修行,却始终无法成功呢?”
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今天住持将你拒之门外的时候,你是什么反应?”
他不解,但还是诚实答道:“我很委屈,冲他破口大骂。”
禅师又问:“那么上一次呢?”
他答道:“也是如此。”
禅师继续问:“第一次呢?”
年轻人听到这话,感到很惭愧:“次次如此……”
看着似懂非懂的年轻人,禅师耐心道:
“你所谓的修行,不过是日复一日的吃斋、念经、颂文,这并没有什么难的。
难的是修正自己的情绪。不戒掉自己的不良情绪,你的生活就不会有改变;不堵住自己的情绪漏洞,你的人生就难以有成就。”
是啊,只会用吃斋念经颂文来掩盖自己的内心,而不修正自己情绪的不足,叫什么修行呢?
古人云:喜时不诺,哀时不语,怒时不争,乱时不决,倦时有终。
只有时时反省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修正自己的情绪,才能过上如意的人生。
“干净的圈子,一般都是小圈子,人不多,三五人甚或二三人。一个人数庞杂的圈子,难免就会泥沙俱下。”
“我们始终不能忘却自省之心,以谦虚的心态检点自己每天的行为。 反省自己,不断修正,让自己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磨炼灵魂,提升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