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挂艾叶、看龙舟、饮雄黄酒,端午佳节,也成了祈福和团圆的日子。
年少时钟意端午的热闹,离家后怀念家乡的味道,直至中年,才真正读懂了端午的意义。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每到五月,粽叶飘香,家家户户,必定是要泡上粽叶和糯米。
家里的老人,手脚麻利地像变魔法似的拉出一串串饱满的小粽,上锅、用大火煮开。
“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童年时,每个节日都是盛大的,每一次庆祝,都是隆重的。
长大了以后的我们,选择更多了,却总觉得吃到的食物不如记忆中的香甜。
很多时候我们期待过端午,不过是怀念当初那个纯粹快乐的自己。
那些单纯和美好,留存在童年初夏的阳光里,每当回想起来,依旧鲜活。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都和食物有关,比如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
这些年,我们吃过很多口味的粽子,绿豆的清香,蜜枣的甜糯,火腿的鲜美,鸭蛋的余味无穷……
也是在那些走南闯北,兜兜转转的艰难历程中,我们才逐渐懂得:
食物连着胃,胃连着心,我们怀念的记忆里的滋味,原来是挥之不去的思乡情。
“师父啊,有些人背着井离开了家乡,那家乡的人想喝水怎么办?”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故乡”,原来这句话,早已写尽了我们的挣扎和离愁。
五月初五,家家都需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以驱邪避害。
用五色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要做香角子,挂在蚊帐钩上,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年少时,我们总对这些繁文缛节嗤之以鼻,对父辈对仪式的虔诚也不以为然。
可转眼间,我们也来到了为人父母的人生节点,才明白那些不厌其烦的繁琐操作中,藏着对家人的祝福和深情。
年岁上来了,竟也开始每一个传统节日,每次都要打电话回去,问父母要做哪些准备,有些什么禁忌。
人到中年,忽然理解了父母细碎的絮叨,也开始注重给孩子的文化传承,这是中年的成熟,也是中年的责任。
有朋友曾很遗憾地说,以前每年,都很烦父亲弄那一堆堆的艾草,味道奇怪不说,放在家里又碍眼又碍事。
可前年秋天,父亲去世了,每到端午,家中少了那个张罗的身影,忽然就冷清了许多。
朋友说,每当看到街边有人卖艾草,都会怔怔地在那里站上好久。
走过半生,经历了遗憾和无常,才恍然明白,节日是用来表达他们对子女深切的爱。
看到自己的孩子,吃上一口自己亲手做的饭菜,就是为人父母最朴素而深切的愿望。
人生过半,只求岁月变缓,留住父母的青丝,让孩子慢慢长大。
“你少时离家,父母尚是壮年,你一路狂奔不问归期。毕业、工作、成家,人世间酸甜苦辣都已尝遍。
少年已老,父母迟暮,城已不是那个城,人也不再是那个身轻如燕的少年了。”
然而,无论时光如何飞速流逝,无论世事如何流转,节日最为朴素的内核,永远是健康和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