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一定年纪:拼的不是能力,而是容人的格局

 

 

棋圣聂卫平与人下棋时,手中常持一把折扇,上书“八风不动”四个字。

所谓“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人活一世,境遇起伏,有酸甜苦辣,也有盛衰荣辱。

活得通透的人,在饱尝艰辛后懂得人性莫测,在世事纷扰之间修得豁达淡定。

既容得下别人的讥谤,也耐得住世间的苍凉。

容得下别人讥谤,是格局

 

曾有网友问蔡澜:先生如何看待别人的负面评论?

蔡澜先生回了四个字——不理没事。

人人难免恶语中伤。你若句句入心,只会平添烦恼。

画家黄永玉早些年和同为画家的范曾很合不来。

范曾脾气火爆,多次在各种场合诋毁黄永玉。

 

说他的画“崇洋媚外”,缺乏中国画的功底,不足以称作大师。

 

甚至讥讽说:“他要是愿意虚心学习国画,还有可能成为一个二三流的画家。”

 

他还在自己的画中,把黄永玉丑化成一条狗,被洋人牵在手里。

 

黄永玉对这些事情从未回应过。

 

在他看来,时间宝贵,没必要浪费在这些破事上。

 

闲时他画画、读书,看山看水,日子过得悠闲而自在。

南怀瑾先生曾说,人生在世,被人批评没什么不得了,如果对别人的谈论过分认真,那一天也活不下去。

流言蜚语也好,恶语中伤也罢,最高明的处理方式不是与之纠缠,而是开启静音模式。

把耳朵关上,把心沉下来,才能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

黄永玉坚守自己的绘画风格,最终成为一代大师。

一个人的心胸与格局,往往体现在他面对负面声音的态度上。

站得越高的人,内心越笃定。

他们能容得下外界的喧闹嘈杂,不争对错;受得住众人的议论诽谤,不置身是非之中。

讥讽也好、误解也罢,听后淡然一笑,继续埋头行路。

受得了世间苍凉,是智慧

作家冯骥才在文章中写过这么一段话:

“有的人,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是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

你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赞美诗了。”

活到一定年纪才明白,世事苍凉,迎来送往才是人生常态。

前阵子重温小说《沧浪之水》,里面有个情节很耐人寻味。

施厅长原先在位时,出差到广州,高级轿车早早等在了机场外,大家为帮他提行李挤破了头。

退位后再去广州时,下了飞机左等右等,好几个小时却一个人影子也没看见。

从前他走路带风,走到哪里都有人尊敬问好,后来别人见了他,都绕道走。

从前读到此段,只觉讽刺心酸,后来才逐渐理解,人走茶凉,乃是人生常态。

人们常说时间识人,其实识人的不是时间,是你自己的经历。

遭白眼、遇冷落,任谁都会愤懑不平。

但当你历经人生百态,就会逐渐懂得人性之幽微,学会了接受与看淡。

季羡林老先生,特殊时期被下放到牛棚改造,那些之前对他笑脸相迎的人,转眼对他避之不及。

朋友们不再写信给他,偌大的北大校园,也没有一个人敢上前与他说话。

 

有一天他的孙子发烧住院,他推着破自行车匆忙往校医院赶。

 

力不从心之时,有人大胆上前帮他推了一把。

 

他感动得泪水涟涟,还说“这件事、这个人我毕生难忘”。

 

一次这么简单的出手相助,竟使季老一生不忘,当时他被孤立的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忆及从前种种,他却对任何人都没有怨恨。

他说:“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当你洞察了人性幽微,对人对事就少了一些苛责,多了一些理解。

看懂了一切,也就原谅了一切。

莫言少时经历过许多不堪的事情,成名后又饱受诟病,总是被讥讽被质疑。

他说,自己一路走来的人生的经历与智慧,都浓缩成这样一句话:

真正的强大不是忘记,而是接受。

人间有百态,世情有冷暖,与其一味较劲,不若与之共处。

夜听愿你也能在看清人性,历沧桑后,心态依然平和、宁静。

作者:安娜贝苏 | 来源:洞见(DJ00123987)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