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宁可做狼,也别做羊
《金瓶梅》中有一处耐人寻味的细节。
有一次,一个伙计的娘子宴请各房的大丫鬟。
论地位,是大太太吴月娘的丫鬟为首,可在席上,所有人都捧着潘金莲的丫鬟庞春梅。
原因无他,因为庞春梅不好惹。
府里的人一旦冒犯她,她立刻破口大骂,西门庆有偏颇处,她也敢当面批驳。
仔细一想,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
软弱的人往往被人欺,不好惹反而更容易不被别人轻视。
所以啊,人宁可如狼,也别做羊。
软如绵羊,只能任人宰割
作家周国平在《当你学会独处》一书中讲过一个无赖的故事。
这个无赖曾向朋友借过一笔钱,承诺几天后还。
几天后朋友催他还钱,他却面色不快,理直气壮地说:
“你怎么这样计较,才几天,就来逼债?”
朋友尴尬一笑,心想自己是不是过于苛刻,便按下不提。
在之后的几年里,无赖买车买房,日子过得顺风顺水。
有一天,朋友的母亲生病住院急需用钱,不得已去讨要。
结果无赖却嚷道:
“你怎么这样计较,多久了,还念念不忘?”
最后,无赖不仅没有还钱,而且逢人便说他的这位朋友吝啬计较,不可深交。
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有时候,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负你;你大度忍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
人性就是如此,你越是步步退让,对方越是肆无忌惮。
太过软弱,只会任人宰割,处处被拿捏。
有的心注定捂不热,有的人注定喂不熟,你越软弱,人家越是不把你当回事。
偶现狼性,才能保护自己
曾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别人欺负了你,你却试图用道德来感化他,他不会感激你的仁义,反倒觉得你是惧怕他。
因此面对伤害我们的人,不要一味地姑息容忍,偶现狼性,亮出獠牙,才能保护自己。
王阳明十三岁时,生母郑氏去世,父亲续弦。
继母对王阳明心有嫌隙,所以处处找茬,稍微有一点小错,就重罚他。
王阳明对继母处处礼让,但是继母却不依不饶,变本加厉。
忍无可忍的王阳明便想到一个招儿。
他知道继母信仰佛教,有一天半夜便悄悄起床,把原本放在客厅的茶盘挪到了佛堂门外。
继母见后,怀疑有妖魔作怪。
第二天,他又买只乌鸦放在继母床上。
继母整理床铺时看到后,确信有鬼。
赶紧请了巫婆占卜,而巫婆早已被王阳明买通了。
巫婆说:“这是王阳明的母亲在作怪,因为她的儿子遭人虐待了,很是生气,你被子上的乌鸦,就是阴兵的化身。”
继母听后,吓得脸色发青,赶紧下跪谢罪。
自那以后,继母再也不敢苛待王阳明,甚至对他视如己出。
俗话说:“虎露威严蛇必善,鹤若亮爪鹰也怂。”
人这一生,既要有菩萨低眉的修养,也要有金刚怒目的手段。
一旦有人得寸进尺,蹬鼻子上脸,就要想招儿应付。
宽容有尺,忍让有度,你就会发现,身边的坏人会变得越来越少。
宁可做狼,也别做羊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说过:
“我们总是习惯谈牺牲,习惯谈忍让,总是担心会伤害别人,也怕自己会受到伤害。
但现实是,成年人之间谁也不容易摧毁谁。
而当别人感知到你是一个不好惹的人时,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也容易收获好的关系。”
作家晚情在上海一家公司实习时,曾碰到过一位非常具有攻击性的同事。
他是老板从华尔街挖来的大牛,为人处世直来直去。
谁没有做好事情,他会立马指出,并且言辞犀利,哪怕是面对老板。
老板被批评后,总是自嘲地说:
“越厉害的人越有脾气,身为老板,要有容人之量。”
有人问晚晴:“这么一个不给人留情面的人,同事们是不是会特别讨厌他?”
晚情却说:“其实,大家打心眼里还是很佩服他。”
曾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
一个一团和气、万事都说好的人,一个棱角分明、有话直说的人,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
大多数人选择了后者,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位网友解释得特别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棱角,这个棱角就是一个人所带的磁性。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像磁铁,总会有吸引和互斥,老好人因为隐藏了自己的爱与憎,而把自己变成了一块没有磁性的木头。
如果各个磁铁都找到跟自己同类的磁铁而扎堆时,孤零零的一块木头又跟被人排斥有什么区别呢?”
软绵绵的羊,最终成为餐桌上的美食;而凶狠的狼,成为了原野上的王。
只有你把自己当回事,别人才会把你真正当回事。
很喜欢顾城的两句小诗:
玫瑰佩戴着锐刺,并没有因此变为荆棘。
它只是保卫自己的春华,不被野兽们蹂躏。
生出棱角,长出尖刺,不是为了伤害别人,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
正如余华所说:“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当你变得不好惹时,世界才会对你温柔以待。
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onetong | 来源:洞见(ID:DJ00123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