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养生
听过这么一句话:
“与人相处,如果你感到格外的轻松,在轻松中又感到真实的受益,我敢断定你一定遇到了你的同类。”人生数十载,能觅得一个懂你心事,相互扶持的人不容易。
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唯有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无需伪装自己,不必计较得失,心安舒坦。
浓淡相宜,是朋友间最好的状态
人生海海,有人选择刻意讨好别人,维持关系,有人却与频率相同的人为友,相知相依。
朋友之间,最舒服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在我看来,真正的感情,不需要刻意地联系和维持,有事就联系,没事各忙各的。
没有多少寒暄,彼此却觉得很舒服,也不会担心那个人会走远。
甚至连偶尔的沉默都恰到好处,你懂我的欲言又止,我懂你的言外之意。
红学家周汝昌和收藏家张伯驹的友情,就是这样平淡又珍贵。
周汝昌常常去好友那里看书,两人却并不需要刻意寒暄什么。
周汝昌说:“我到了张伯驹那里,我不理他,他也不理我,我要回学校了,也不告辞,出了门就走,我们两人的关系没人能理解。”
这就是难得的懂你的人,甚至不需要客套的问好,因为彼此都知道,深厚的情谊并不是靠那两句礼貌的打招呼,而是心与心的碰撞。
这样的交流,无言也温暖。
当你和频率相同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无需过多言语,就能知你心酸,不必委曲求全,就能收获万般自在。
其实真正的朋友,不需要时刻陪在身边,也不需要过多的寒暄问候。
见或不见,你们都依然想念;联不联系,彼此都没忘记。
你们都有各自的世界和朋友圈,会为了生活各自忙乱,又互相牵挂。
他如意的时候,你替他开心;你失意的时候,转身他就在你身后。
相处舒服,是婚姻的保鲜剂
听过很多过来人的“建议”:
结婚一定要和三观一致的人在一起,否则以后的每分每秒都是煎熬。
是的,两个人若是不在同一个频道上,说再多都是鸡同鸭讲。
但从来没有一份感情,可以自始至终做到心有灵犀。
感情最重要的,是双方愿意放下戒备,毫无怀疑地信任对方;是即使不能朝夕相处,也能有心照不宣的默契。
杨绛和钱钟书是出了名的文坛伉俪,两人相知相守,恩爱数载。
有一次,杨绛给钱钟书去了一封信,信上只有一个字:怂。
这样一封信,大抵任谁收到,心里都不大愉快。
但钱钟书不恼怒,他很快回了一封信,信上同样只有一个字:您。
杨绛看到钱钟书的回信后,明白了他的心意,不禁感动落泪。
原来,杨绛写的“怂”字,是问钱钟书心上有几个人?
而钱钟书回的“您”字,意思是心里仅你一人。
果然,彼此懂得的两个人,哪怕只有只言片语,也能明白你的心意,让你安心。
而两个三观不合的人,就算掏尽心窝子,说尽千言万语,也是对牛弹琴,最后身心俱疲。
踮起脚尖的亲吻是爱,但当你踮起脚尖去仰望的时候,这段关系一定是让你感到不舒服的。
好的婚姻,无需轰轰烈烈,恰到好处的懂得,恰似流年里开出的一朵花,平淡也欢喜。
《幸福的婚姻》一书里,作者约翰·戈特曼说:
与那些离婚或身处不幸婚姻的人相比,生活在幸福婚姻中的人活得更长久,更健康。
幸福婚姻的秘诀,无非是两个人有事做,有话聊,把所有寻常的琐碎,都放进一起走的路里。
然后携手共进,一同成为更好的人。
亲人之间知分寸,才能相处不累
很多时候,我们越是与陌生人往来,越礼貌客气;越是与熟识者相处,越无所顾忌。
但关系再亲密,也别失了分寸。
毕淑敏曾说:“亲近地保持距离,才是最恰当的交际方式。”
与家人相处也是如此,懂得给人留有空间,让人有自处的余地,别人才会感到舒适,也更愿意靠近你。
电视剧《小欢喜》中,小陶虹饰演的宋倩与丈夫离异后,一心扑在女儿身上。
她照看女儿英子的一日三餐,插手英子的学习娱乐,甚至帮英子设计好了该考怎样的大学,该在哪里读书。
不管是吃的、用的、玩的、还是未来人生,英子都做不了自己的主。
宋倩对英子学习和生活的管教,总是冠以爱的名义,却丢失了分寸。
以至于英子一面忍无可忍明里暗里地表示反抗,一面又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妈妈的情绪。
母女俩的相处方式,让人看着都觉得累。
直到英子因此有了轻生的念头,被确诊为中度抑郁,宋倩才意识到一直以来自己做得太过了。
失了分寸的爱,往往会让亲密关系变得疲惫,使亲近的人渐生隔离。
周国平曾说:“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人和人是不同的,真心想对人好,就要知道别人的底线,明白他人的在意,才能恰到好处地给予对方理解和尊重。
舒服温暖的关系,一定是不越界、不勉强的关系。
待人有度,相处才能不累。
常言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朋友不在数量,真诚就好;
爱人无需浪漫,懂你就好;
家庭不用富贵,和睦就好。
一段关系最好的结局,不是乍见之欢的惊喜,而是久处不厌后的舒心。
人生后半场,让自己活得舒服,才是最好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