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熟,从“四次放下”开始

有人说:“一个人最顶级的情商,是能够与自己和谐相处。”

内心简单了,事情就简单了;杂念放下了,生活就轻松了。

真正成熟的人,不是把烦恼都放在心里反复咀嚼,而是学会了和内耗说不。

真正成熟的人,从四次放下开始。

放下他人的眼光

 

有位作家曾说:“人性一个很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在心中反复思量;因为别人的一个不友善的态度,而不断地烦恼。

一个人经历的事情越多,越会慢慢发觉: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与其迎合别人,不如取悦自己。

如果一个人总是忽略自己内在需要,过度在意他人的想法,只会让自己束手束脚,失去生活的乐趣。

迎合他人,失去的是站立的底气;取悦自己,收获的是一生的福气。

一个懂得聆听内心声音的人,才能活得真实、率性、洒脱。

勇敢地活出自己,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能力。

放下过高的期待

生活中,有的人常常会对一件事倾注自己全部的希望,一旦失败,便从此一蹶不振。

殊不知,只有降低对“一举成功”的期待,才能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拥有重新出发的勇气。

真正成熟的人,往往不会对生活报以过高的期待。

降低期待并不是毫无要求,而是用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事情的发展。

人生不如意是常态,一味的高期待,等同于圈地自困。

不妨对一切安之若素,主动走出高期待的困局,才能发现生活的可爱。

放下心中的攀比

生活,是跟自己赛跑,而不是跟别人较劲。

牡丹有牡丹的国色天香,梅花有梅花的傲骨凌寒。花有百样红,人各有不同。

幸福是过出来的,而不是比出来的。

内心知足,不把眼光放在别人身上,不和别人盲目攀比,自然欢喜常随,快乐如影随形。

放弃执念、拒绝攀比,于我们而言,无疑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成熟。

学会给欲望做减法,才能把自己经营好,把日子过简单。

放下无谓的担忧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让参与实验的人,把自己对未来七天的烦恼预判,投入烦恼箱中。

三周以后,心理学家打开箱子,让参与实验的人去核对自己的烦恼,结果却发现,其中九成的烦恼都没有发生。

站在原地担忧各种问题的出现,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焦虑。

许多事情,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最慢的脚步不是跬步,而是无数次徘徊;最快的脚步并非冲刺,而是一次次行动。

迈开自己的步子,踏踏实实去做事,可能会发现,情况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

把当下的事情做好,比什么都重要。

来源:转载自新华社,内容综合哲学、有书、樊登读书、洞见、人民论坛网

– E N D –
 

猴子的教训(经典)

阿根廷著名作家科塔萨尔说过:

我们常常可以从动物的寓言中,洞察到最深刻的人性。

动物的故事,不仅只是一个个颇有趣味的情节。

它们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能让我们获得成长的教益。

今天,夜听给大家分享4只猴子的故事。

受伤的猴子

 

《克雷洛夫寓言》里记载了一则故事。

有只小猴子在觅食时,肚皮被树枝划了一个伤口,流了很多血。

它逢人就说自己的疼痛,并把伤口扒开给他们看。

大家看完都叹息不已,但都是安慰了几句,然后就继续赶自己的路。

这只小猴子,一次又一次对外扒开自己的伤口,最后因为伤口感染而死掉了。

老猴子说:“伤口不致命,它是被自己杀死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伤痛,可若像小猴子那样逢人就把伤口拿出来展示,最后只会让自己被痛苦吞噬。

唯有痛而不言,苦而不怨,才能真正破局,改变命运。

《宋史》记载了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一岁丧父,随后母亲改嫁,他从小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由于不是亲生的,他在继父家时常遭遇各种白眼和冷板凳。

继父的孩子讥讽他,身边的同伴嘲笑他。

 

别的孩子遭受欺负,往往痛哭流涕,回家告状。

 

范仲淹却默默忍受着,每次母亲问起,他都摇头不语。

 

自幼饱尝人情冷暖的他,一门心思寄情书海。

 

日日挑灯夜读,直到东方破晓,他才和衣而眠。

 

对常人来说难以忍受的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未抱怨,只是埋头苦读。

最终,他科举及第,顺利步入仕途,官至参知政事。

作家马丁曾说:

每一个强大的人,都曾咬着牙度过一段没人帮忙、没人支持、没人嘘寒问暖的日子。

没有谁的命运是一帆风顺,不遭受风雨洗礼的。

与其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不如改变自己,换个心态,从容地接受命运的刁难。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下雨打伞,跌倒爬起,不动声色地做自己的摆渡人,是对人生最好的成全。

贪婪的猴子

在阿尔及尔地区有一种猴子,非常喜欢偷吃大米。

于是,当地农民根据猴子的特性,研发出一种捕捉猴子的巧妙办法。

他们把大米装进葫芦型的瓶子里,然后将其挂在树上。

这种瓶子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猴子的爪子刚好能伸进去,但当它们抓满一把大米后,爪子就拿不出来了。

农民们抓到它们时,它们手里还紧紧地抓着一把大米。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那只无法挣脱欲望的猴子,求而不可得,得而不知足。

《神曲》中说:“盲目的贪欲煽动着人们,到后来却永远使人们受着酷刑。”

法国作家拉封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座山,里面有个神奇的洞,藏着用之不尽的宝藏,但是洞门一百年才开一次。

有一个人无意中经过那座山时,恰巧赶上百年一遇洞门大开的机会。

 

他兴奋地冲进洞内,手脚并用急忙往袋子里装珠宝,很快就装满了两大袋。

 

当他扛着满满两袋珠宝往外走时,突然想,机会难得,何不再多装点儿。

 

于是又再次冲入洞中。

 

可惜,就在他往袋子里塞更多的珠宝时,洞门猝不及防地关上了,他再也没能出得去。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欲望越大,人越累,贪念越多,心越烦。

越是贪得无厌,不知满足的人,最终往往失去的越多。

陈道明说过:“物质的释放、精神的释放都很容易,但是难得的是节制。”

只有在自我约束之下,人才能不受欲望摆布,把时间和精力留给真正值得的事。

人生一世,懂得节制,去繁就简,才是最高级的活法。

种树的猴子

小学课本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春天,有只小猴子在山坡上栽上了一排梨树,它兴奋地喊:“我的梨树很快就要结果啦”。

小山羊正在栽杏树,它对小猴子说:“梨树要五年才结果呢。”

 

小猴子一听,忙问山羊:“你栽的杏树几年结果呀?”

 

山羊回答说:“只要四年。”

 

一听这话,小猴子赶紧把梨树拔了,改种了杏树。

 

此时,旁边的一头小黄牛对小猴子说:“我种的桃树,三年就能结桃子!”

 

小猴子又连夜拔掉杏树,栽上了桃树。

 

还没等它高兴,一旁的小白马又对小猴子说:“我的樱桃树,只要两年就能结果。”

小猴子一听,心又动了……

几年后,其他动物种下的果树都丰收了,只有小猴子两手空空,一无所得。

以前读书的时候,觉得小猴子太傻了。

后来步入社会才知道,原来我们都是小猴子,一味急于求成,不惜打乱步伐,最终磕磕绊绊,毫无收获。

很认同这样一句话:

你没有落后,你没有领先,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别再羡慕他人的生活,把握自己的节奏,才能按时开花结果。

看过著名摄影师包维尔的故事。

大学毕业后,很多同学都进入大企业,拿着高薪。

 

而包维尔却连份像样的工作都没有,他每天穿着破裤子,吃着最便宜的汉堡包。

 

他省吃俭用,把钱用在自己喜欢的摄影事业上。

当身边朋友一个个功成名就时,他也不为所动,依旧潜心打磨技术。

 

终于,27岁时他受邀为英国首相拍照,一举成名,成为世界顶尖的摄影艺术家,先后为一百多位总统、首相拍过照。

想起白岩松说过:“这不是一个短跑的时代,而是一个长跑的时代。”

人生本来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唯有沉淀下来,按照自己的呼吸节奏和步伐向未来跑去,才能一步一步抵达成功。

放缓脚步,稳而思进、慢而有为,人生方有无限可能。

捕鱼的猴子

《伊索寓言》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只猴子,看见渔夫们在河里撒网,捕获了很多鱼,非常羡慕。

等到中午,渔夫们收起了网,回家吃饭。

猴子便连忙从树上爬下来,来到河边,拿起渔网来也准备捕鱼。

它模仿着渔夫的动作,把网朝天上一抛,结果渔网一下子落下来,套住了自己。

猴子在网内拼命挣扎,始终无法挣脱,最终跌落到河里,溺水而亡。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人,盲目跟风和模仿别人,从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适合。

最后往往给自己带来灾难。

最近看过一个名叫《深坑》的奥斯卡短片。

有个中年人,在路上遇到一个深坑。

 

为了顺利过去,他不断搬来石头,用双手抱着石头,往深坑里填。

 

正累得气喘吁吁,后面一个大长腿跑了过来,很轻松地就跨过了深坑。

 

中年人见状非常懊悔,原来想过去竟然如此简单。

 

于是他一脚踢飞石头,后退几步,学着大长腿的姿势,朝前冲去。

 

奈何他的腿太短,没能跨越过去,反而跌下深坑,被尖锐的碎石穿胸而过。

 

看完这个短片,让人忍不住唏嘘。

他原本可以一点点填满深坑,却因为试图模仿别人,最终害了自己的性命。

爱迪生说过一句话:

“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不论好坏,你必须保持本色。”

盲目追求和模仿并不适合自己的脚印,久而久之,只会让自己迷失方向。

遇事和看待问题,唯有保持独立思考,不受他人干扰,才能顺遂地渡过难关,抵达终点。

在任何情况下,人都应该学会坚定自己的脚步。

不随波逐流,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过好这一生。

高尔基在评价俄国寓言类小说时说过这样一句话:

那些看似荒谬的动物们的故事,却是对人类最真实的写实,因为人也不过是一种高级动物。

与动物相比,人的高级之处就在于能够思考,能够对自身做出改变。

当你深陷生活的泥潭,不妨看看这4只猴子的故事。

帮你化解迷茫和痛苦,找到勇气和方法,修炼成更好的自己。

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yebo | 来源 :每晚一卷书(ID: JYXZ89896)

– E N D –
 

真正爱过一个人,分开后会有这些表现

听过这样一段话:

“很多年后,我还依旧会做那样的梦,在朝霞晕染的天空下,你径直地走在前面,我默默地跟在后面。

路太长,走着走着就眼泪就不停地往下掉。可你从未回头,所以永远不知道,跟在你后面深深爱着你的我,心里有多难受。”

都说时间是治愈遗憾最好的良药,可深爱过的人就像融入身体的血液。

任凭时间如何流转冲刷,都无法轻易抹去消散。

失去一个人的疼痛感,也很难在当下就平息。

它会转化为种种你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时刻掀起回忆,让你伤痛的东西。

比如执念,比如不舍,比如怨恨,比如眷恋。

尤其是下面这三种表现,格外明显。

在回忆里走不出来

总有那么一个人,因机缘巧合来到你身边,来时风平浪静,离去却天崩地裂,孤倨引山洪。

你自己也说不清他究竟哪里好,又哪里多难忘,可偏偏失去他之后,你的回忆里全是他的身影。

看到一部熟悉的电影,你会想起曾经和他一起看过。

走过一条熟悉的街道,你会想起曾经在这里和他十指相扣过。

甚至在街上看到一个背影,你都觉得和他相似。

你的回忆里写满了过去和他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以至于你每当感觉遗憾时,都情不自禁地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电视剧《灿烂的转身》里,女主角苏菲和前夫离婚后,一个人也把工作和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

但看似无坚不摧的她,每次看见别的年轻情侣或夫妻幸福恩爱时,眼前总会浮现以往她和前夫在一起的画面。

 

有时候在梦里,她梦见的都是两个人过去那些温馨和谐的细节。

 

她跟朋友说她早就放下,无所谓了,可夜深人静时又常常一个人对影独醉,偷偷回忆从前。

 

从前越是美好,回忆越是难忘。

因为在你的回忆里,他曾经得到过满分。

他给过你的爱,给过你的承诺,给过你的呵护和陪伴,都让你无法停止对他的怀念和难过。

没有结局的电影最好看,没有结果的人也最难忘。

很难再开始一段新感情

人人都说,时间和新欢是抚平旧感情和创伤最好的选择。

你放不下一个人,不是因为他有多好,而是时间还不够长,新欢还不够好。

可在时间和新欢之间,很多人却选了前者。

宁愿在时间里煎熬蹉跎,也不愿随便开始一段新恋情。

因为在上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里,他带给了你往后再多人都替代不了的感觉。

不是他们不够好,只是他们都不是他。

电视剧《归路》中,谭松韵饰演的女主角归晓,她和男主角路晨分手之后十年,都是一个人,没再谈过恋爱。

 

她家庭条件优秀,自己本身又很有能力,人又特别漂亮,那些年喜欢和追求她的人都快挤爆了办公室,她却愣是一个都没看上。

 

因为她还忘不了路晨,还爱着他,不想自欺欺人,也不想伤害别人。新欢对她来说并不是新的开始,而是对过去的逃避。

 

她无意逃避,因为她从不打算刻意放下心里的那个人。

真心爱过的人,多看一眼还是会心动,多想几秒还是会不舍。

就算他的人不在你身边,他的影子也会长在你心里。

你看山看水都是在看他。

不打扰,也不再提起

亦舒说过:

“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原来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说不出来话来。甜言蜜语,多数说给不相干的人。”

失去相爱的人,你尽管万分悲痛,总忍不住想联系他,打消息,知道他过得好不好。

可最终理智会战胜情感,让你望而却步。

因为你知道,你的问候和关心对他而言可能会造成困扰。

而不打扰,不联系,不提及,是你能为他做的最后一件温柔的事。

我身边有个朋友,我和她相识多年却从未听她说起过自己的感情经历,只隐约知道她有过一段恋情。

 

有一回吃饭的时候,我们聊到这个话题,她淡淡地说,都过去了,没什么好说的。

 

她的原话是:“分开后他去了别的城市,后来听说已经结婚有了家庭。

 

从那时起我便不再探近况。既然他都放下重新开始生活了,那我就算再遗憾,也该懂得尊重和成全。”

 

不打扰,不提及,却不代表已经释怀和放弃。

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不动声色地、远远地着、守护着他。

相爱容易相忘难,动过情,走过心的人,你越是努力想忘记,有时就越忘不掉。

反而,当你不再纠结,不再挣扎,不再刻意的时候,记着记着反而回忆就淡了,感觉就散了。

所以说,暂时放不下,忘不了也没关系的。

多给自己一点时间,慢慢来吧。

总有一天,你会释怀,会看淡,会过去的。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