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习惯一人,扛下所有

看过一句话说:“习惯了”是个很心酸的词,可以代替所有的一言难尽。

每当别人问起你,最近还好吗?总能下意识地回复一句,就那样吧,习惯了。

习惯了,是话到嘴边,又静悄悄憋回去的心酸;习惯了,是想要依靠,又不得不收起来的脆弱。

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习惯了,不是说真的习惯了,而是除了这样,还能哪样?

有些话,说得再多,不在乎你的人,根本听不进去;有些心情,描述的再深刻,不关心你的人,无法感同身受。

慢慢地,我们都学会了,有事自己扛,有苦自己咽。

我知道,某些时刻,你也挺累的。比如,工作了一天回到家还有一堆家务要做的时刻;比如,负面的情绪压抑了太久得不到发泄的时刻;再比如,你独自一人面对着大大小小的烦恼的时刻。

你一定也曾热切的期盼过,在你熬不下去的时候,有人能站在你的身后,轻轻地扶你一把。

可正如这句话说的一样:没有什么难过不难过的,成年人给自己定的标准,永远都是挺过去。

你当然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人爱着你,关心着你,但你却不忍心让他们同你一起分担。

或许,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吧。

如果是快乐的事,我愿意第一时间与你分享。如果是难过的事,但愿我一人承担,但愿你从未知晓。

夜听|一个迹象,说明男人不是真的爱你

最近,在后台收到一位听友的留言。 

她说,自己在聚会时认识了一位男生,两个人聊天很投缘,相见恨晚,没过多久就确认了关系。

可是这段时间她却发现,虽然每次约会,男友的表现总是积极又热情,但一旦各回各家,对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聊天冷淡,回应敷衍,时常联系不到人。

这件事一度让她很困扰,于是她问我:

 “为什么不见面时,男朋友很少跟我聊天呢?他是真的爱我吗?” 虽然两个人的感情无法由他人定义,但我想说的是:

当你开始质疑一个人爱不爱你的时候,大概率他是不够爱你的。 

“见面时热络,不见面冷淡”的这种生理反应,就是不爱的证明。 

对你若即若离的人,一定不是真的爱你
 

有人说:“为什么见面的时候,男朋友总是对我嘘寒问暖,不见面的时候,却爱答不理呢?

是他太忙了吗?”

也有人说:“每次我要求男友平时多联系的时候,他都答应得好好的,但就是做不到,是他性格的原因吗?”

这些问题让人纠结的地方在于,明明见面的时候,另一半的表现那么好,举手投足都是爱意,怎么一分开,就判若两人呢? 

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说爱,难免让人怀疑,但若说不爱,又心有不甘。那么,要如何判断对方是否真心呢?

 其实很简单,当我们处于这样的关系时,只需记住一句话: 

无论何时何地,爱永远是明确的,不因距离而改变,也不因见面与否而转移。 

真正爱你的人,不论见不见面,都会想你,都会想要联系你,身处其中,一定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反之,那个既不肯与你好好相爱,又不肯给你明确答案的人,不是舍不得你,而是在消耗你。 

你可有可无,所以他忽冷忽热
 

在感情中,另一半之所以对你若即若离,往往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是因为你对他来说,可有可无。 

有一次坐地铁,我无意中听到了两个男生的聊天。 其中一个男生说,自己刚刚考上公务员,女朋友却连个正经工作也没有,又不是本地人,两个人差距太大了,早晚会分手。 

一旁的朋友问他,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现在提分手呢? 男生说:“反正我现在也没别的事,再说了,她平时对我也挺好的,就先凑合谈着吧。

但我越来越觉得跟她没话可说,除了每周见面,平时也不怎么聊天了,还不如打游戏呢。” 

你看,原来不爱一个人的时候,不由自主就会权衡利弊。 

在这个男生的世界里,考试、升学、工作,甚至游戏,样样都比另一半重要。 

曾经的欣赏变成了嫌弃,感情越来越淡,自然懒得花费时间维系他们的感情。

每周见面,是仍有所图,平时敷衍,是多付出一分也嫌多。 

这样的心理状态,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忽冷忽热”:

一面贪图你的好,一面又不想给你长久的爱,任由你在这段关系里猜忌怀疑,无所适从。

倘若你生气愤怒,能哄好就继续,哄不好大不了一拍两散,反而正合他意。 

远离那个用套路和你谈恋爱的人
 

在感情里若即若离,还有第二种原因,那就是对方从一开始就不够爱你,只是在套路你。 

知乎上有一个看似无厘头的问题: “男朋友突然消失了,我还能等到他吗?” 

然而,在这个问题底下,却有很多女生分享了她们类似的经历。 

有的女生说,自己和男朋友感情一直很好,恋爱期间给过她各种承诺,每次吵架都无条件认错,见面时各种甜言蜜语,没想到的是,一周前,男朋友却突然消失了。

两个人前一天还在计划未来,第二天,却怎么也联系不上对方了,就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也有女生说,自己的男朋友总是习惯性消失,换工作换城市也不跟她打招呼,后来,只有出差时才会和她见一面。

面对自己的抱怨,男友每次道歉都很用心,但从来不改。 

其实总结起来,有类似经历的人,大多正在遭受“幽灵社交”的伤害。 

幽灵社交指的是,当你开始与一个人建立起深度关系后,Ta 却突然消失在你的生活中,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单方面切断了你们的联系。 

这样的情感处理方式,在快餐式感情中,往往更为普遍。 

在开始一段关系时,对方便把你们的感情当作游戏,相处过程中,自然不会太上心。 

不见面时,不告诉你他的计划和行程,是因为没有必要;见面时,对你没有要求,是因为他根本没想过和你长期发展,所以你有什么缺点,他根本无所谓。 

你把他当真爱,他却把你当消遣,使用一点若即若离的手段,就足以让你患得患失。 然而,真正爱你的人,怎么忍心让你在感情里胡思乱想呢? 

他会给你明确的爱意和坚定的喜欢,无论见不见面,都会把你放在心上。 

反之,如果有人经常对你态度判若两人,见面时热情,不见面时冷淡,那你就要警惕了,也许他只是在用套路和你谈恋爱。

对待这样的感情,及时止损才是聪明的做法。 

什么是好的感情呢? 

杨绛说:“不用每天缠绵,随时保持联系,我知道你不会走,你知道我不会变。相互惦记,各自忙碌,开心的时候有人分享,难过的时候有人陪伴。” 

的确如此。 

好的感情,是见面时的喜悦,也是不见面时的挂念,未必每天缠绵,却要相互惦记。 

这样的感情,踏踏实实,令人安心。

而当一个人和你在一起,只是欺骗你、消耗你、索取你,那么,就别再贪恋见面时的那一点甜,趁早离开吧。 

要记住:爱很珍贵,要留给值得的人。

夜听|一段婚姻,能不能走到最后,看这点就知道

有人说:“爱情千般美好,婚姻万种不易。”

的确,相爱容易相处难。

婚姻不易,人间烟火,鸡零狗碎,既要经得起柴米油盐的平淡,也要耐得住岁月消磨的考验。

想要过得幸福,需要夫妻间的共同努力和经营。

掌握经营之道,婚姻才会更加牢固、更加美满。

经历越多,越是懂得,好的婚姻,都离不开这一点:伴侣双方的克制。

克制过高的期待

 

《亲密关系》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

婚姻中,对伴侣期望过多,一旦事非所愿,就会陷入“现实”与“期待”的落差,被失望、悔恨、懊恼的情绪所困扰。

身边有一位朋友,每次遇到她,都是听她在抱怨自己的丈夫:

“没结婚之前,觉得他哪里都好,长的又高又帅,对我又体贴。结了婚后,才发现他又懒又邋遢,脏衣服脏袜子满屋撒,每天除了刷短视频就是玩游戏,从没想过帮我做家务。

没有一点上进心,工作七八年了,工资还是雷打不动的五千块,别人都换车换房了,就他还是老样子。”

作家彼得森说:“婚姻的艺术在于,不要期望丈夫是带着光环的神,妻子是飞翔的天使。不要求对方十全十美,而要培养自己的任性,耐性和理解。”

对伴侣期望过高,往往会放大对方的缺点,痛苦了自己,长此以往,婚姻难免出现问题。

与其抱怨伴侣没有给自己期许的婚姻,不如降低自己对婚姻的期许,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伴侣。

有句话说得好:

“婚姻最核心的部分是低期望值和高宽容度。”

我另一位朋友,提起婚姻总是一脸幸福的样子。

其实,她老公在外地工作,一个月回来一次,什么忙也帮不上。

她要照料俩孩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准备早饭,然后送两个孩子上学,之后再赶上班。

有人问她:“你一个人这样里里外外一手揽,不累吗?”

她笑着说:“累啊,老公离得远,指望不上他,其实他也挺辛苦,工作很忙的。”

调低婚姻的期望值,是幸福婚姻的一大法宝。

身处婚姻里,我们必须要学会的一堂课,就是克制对伴侣的期待。

当期待降低,你会发现所有遇见都是礼物,生活得来全是惊喜。

克制改造对方的欲望

戴建业教授曾说:

“对爱情婚姻万万不可‘胸怀大志’,‘志向’越大必然痛苦越深,要求越多收获越少。

两人世界里,你可以对自己‘高标准’,但不可对伴侣‘严要求’。”

他还说到了自己曾经和夫人的相处。

他来自农村,太太是城里干部家庭子弟,两人从小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观念都不同。

他受不了太太的大手大脚、挑三拣四,太太总是数落他的吝啬小气、大男子主义。

两人都不依不饶,想按自己的标准来改造对方,以为按自己的方式能让对方脱胎换骨。

结果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但没有改变对方,反而损伤了感情。

蜜月刚过,小家便硝烟四起,摇摇欲坠。

后来,两人经过反思,开始学着包容彼此,才找回了婚姻的幸福。

夫妻来自不同的家庭,都有自己不同的习惯、性情、爱好,如果一味地要求对方改变,是最不切实际且自私的想法。

很多婚姻,都是“死”在了令人窒息的改造欲。

畅销书作家克里斯多福·孟也曾讲过自己的经历。 

年轻的时候,他想找一个完美的女性。

在他认识了一个还不错的女孩后,打算通过改造,把女孩变得更优秀。

于是,他让女孩多读书,培养她的谈吐;让女孩去跑步,以此拥有完美的身材;还试图改变女孩的性格,让她变得温柔和风趣。

最后,女孩不仅没有变成他想要的样子,反而让这段关系在争吵中匆匆结束。

宫崎骏说:“爱不是打造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美的眼光,欣赏那个不完美的人。”

就像有句话所讲:我们无法改变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无法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

婚姻中,与其总想着改变对方,不如改变自己心态,学会理解和体谅。

原则之外的事情,不要太计较,不要太钻牛角尖。

面对伴侣,少说一句“你应该如何”,多说一句“我会怎么做”。

惟其如此,婚姻才会呈现美好的一面。

毕竟,爱一个人,就应该爱其所是,而不是爱己所愿。

克制责备的语气

听过一句话:

“责备,是亲密关系的杀手。”

想来确实如此。

好些时候,杀死婚姻的,不是出轨、家暴等难以忍受的大问题,而是容易忽略的指责。

有一位听友在夜听后台留言说:结婚6年,突然对婚姻彻底失望。

原来,她老公工作比较忙,经常加班或是出差。

她一个人管娃带娃,买菜做饭,上学接送,辅导作业。

每次,他老公回家总是劈头盖脸地指责:

卫生做了没有,洗手台上怎么还有头发?

怎么搞的,衣服放多久了还不洗?

咋辅导的,孩子名次又下降了!

实在是没有常识,煲汤都不知道排骨要前一晚解冻……

如此责备,无休无止。

这位听友说,要不是为了孩子,她早就离婚了。

真是让人唏嘘。生活的琐事,因为指责和挑剔,成了压垮婚姻的稻草。

古语有云:“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夫妻间如果一味指责、抱怨,经年累月,婚姻难免不分崩离析。

相反,如果遇事体谅宽慰,心平气和地面对,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有位自媒体作者分享过一个故事。

朋友欣欣逛街时碰见一家财富管理公司在做宣传,她听信了工作人员的宣传,从买房子的积蓄中,取出10万元投了进去,她满心期待着第二年拿到20%的收益。

半个月后欣欣出去办事,路过时,她惊愕地发现这家公司已经人去楼空。 

欣欣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哭着给老公打电话。

老公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只是一个劲地安慰她:“不要紧,钱没了咱们可以再赚。”

不得不说,欣欣的丈夫是一个明智的人。毕竟事已发生,再多的责备也是无济于事。

一句“不要紧”,不仅给了妻子莫大的安慰,也增进了夫妻的感情。

夫妻间最动人的情话,不是“我爱你”,而是遇事时的不责备。

遇事不责备,是幸福婚姻不可或缺的粘合剂,能让两颗心贴得更近。

《纸婚》中说:

“决定嫁给一个人,只需要一时的勇气;守护一场婚姻,却需要一辈子的倾尽全力。”

没有天生完美的婚姻,只有用心经营的幸福。

真正会爱的人,都会克制自己。

克制过高的期待,发现对方的闪光点;

克制改造的欲望,接纳对方的不完美;

克制责备的语气,大事小事好好说话。

如此,婚姻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才会赢得细水长流的幸福。

愿朋友们都能掌握幸福婚姻的秘诀,将余生过得美好又丰盈。

夜听|释怀

和很爱很爱的人分开了,是悲伤;兜兜转转却总是遇不上对的人,是遗憾;身处漫漫世俗而忧谗畏讥,是郁结。


那何为释怀呢?是即使分开,最后也能坦然微笑而非画地为牢;是即使遇不上良人,也会淡然不将就而非草率一生;是即使人生不如意,也能把酒临风,心胸坦荡而非怨天尤人,自怜自哀。

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我知道,我是为了生命在当下的体验而来。在每一个当下时刻,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全然地允许,全然地经历,全然地享受。”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们的生命与时间不应该浪费在莫须有的情绪和无关紧要的人或事上面。

遇见,是一种缘分,分开,是缘分已到。

我们所要做的,是体验和享受已经做了的,看能够看到的,而不是执着于不属于我们的镜中花、水中月。

走走停停的一生太过漫长,而众生又太美丽,想要牢牢抓在手心的东西太多太多。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如果我们想要的,都能够得到,那无疑是人生一大幸事,但很多东西可遇不可求,我们终将要学会对得不到的东西释怀。

很多人说,我忙忙碌碌地为生活奔波,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那是因为很多人的“奔波”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去追寻所谓的远方和风花雪月。

而现实的释怀是纵然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能碰撞出诗一般的浪漫。

夜听愿:我们能学会释怀,在跌跌撞撞的路上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夜听|自愈的三把钥匙:接受,改变,离开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很多人说自己过得不快乐,归根结底,是想要的太多,不喜欢的事情太多。

用乐观的心态对世界,再平淡无奇的日子也会开出花朵。

就如《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话:

“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自由不在外面,而在于内心。”

成年人有三把治愈自己的钥匙:接受、改变、离开。

如果学会了这三点,你将会快乐很多。

第一把钥匙:接受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天,一位心理学教师,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一只精美的咖啡杯。

当学生们正在赞美这只杯子时,教师故意失手,打碎了杯子。

望着地上的碎片,学生们不断发出惋惜声。

教师却微微一笑,指着咖啡杯的碎片说:

“你们一定对这只杯子感到惋惜,可是即便再惋惜也无法使咖啡杯恢复原形。

如果今后在你们生活中发生了无可挽回的事时,请记住这破碎的咖啡杯。”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遗憾的事。 

但无论你有多不甘心,多不情愿,都无法去弥补和改变。

既然事已至此,既然木已成舟,就不必再去拘泥和僵持。

著名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在40岁那年终于完成了第一本书,他迫不及待地将书稿交给了自己的好友穆勒看。

穆勒不敢辜负朋友的重托,他推掉所有的事务,将自己关在书房,花了整整4天的时间,将全书仔细而完整地阅读了一遍。

当他读完最后一页,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将书稿放在椅子上,走出书房,来到花坛,思考该如何用自己的影响力,使得这本伟大的著作能尽快引起外界的。

当穆勒离开书房后,一阵风吹来,将椅子上的书稿吹落了一地,前来送甜点的女佣看到后,以为是被主人丢弃的废纸,便将它们捡拾干净,并顺手将它们投进了火炉里。

当穆勒来到卡莱尔家中,将这个难以启齿的坏消息告诉了卡莱尔,卡莱尔一下子惊呆了,许久,两个人都沉默不语。

最终,从震惊中清醒过来的卡莱尔对愧疚难当的好友说道:

“好了,我的朋友,你不必那么痛苦。我决定从现在起,重写这本书。”

曾看过这样一段话:

“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请安静且愉快地接受,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

其实,在这个世上,总是有太多不够圆满的事。

既然已经发生,既然难以改变,就学会平和地去面对和接受。

如果去强求,最终为难的是自己。

如果去纠结,最终伤害的也是自己。

第二把钥匙:改变

三毛曾写过一句话:

“偶尔抱怨一次,可能是某种情感的宣泄,也无不可。

但习惯性地抱怨而不谋求改变,便是不聪明的人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些抱怨:工作难做,生活难过,钱也难挣……

但其实,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力和负担,与其去发无意义的牢骚,做无意义的消耗,不如学会去做积极的应对和改变。

作家蔡澜曾在书中,提到一件事。

有一次,蔡澜在酒楼饮茶,看到进出口处有一个小丑。

小丑是年轻人扮的,他手里拿着一个泵,把彩色胶球打入一半的气,然后折成一个个小圆球,组合成一只米奇老鼠,送给小朋友。

蔡澜感到很好奇,上前跟这位年轻人聊起了天。

年轻人原本是一个写字楼的送信员,因为生活压力太大,就想着要多学一门手艺,挣点外快。

蔡澜问他,做气球公仔的技术,谁教给你的?

年轻人说,没人教,到书店买了一本书,看图识字就学会了。

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失败了再学,总能学会。

蔡澜又问他的收入。

他说写字楼每个月大概挣4000多元,兼职是5000多元,每个月加起来大概有一万块左右。

“那酒楼怎么知道你会这个,他们又怎么会请你?”

年轻人解释,每一家去表演给他们看,每一家去问问,总可以找到一两家。

同样是面对生活的压力,有人选择消极抱怨,有人选择积极改变。

有句话说得好:“人都是逼出来的, 本事都是熬出来的。”

遇到问题只是一味地抱怨不改变,就不会有任何好转。

只有多吃苦,多受累,多个能力傍身,才能有更多的选择和余地。

人生从来没有所谓的穷途末路,不过是你没有竭尽全力,才会以为前方无路。

当你拼尽全力去努力,终会找到出路。

第三把钥匙:放下

一位小伙子到山上去请教禅师,说:“我放不下一些人,也放不下一些事。”

禅师说:“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

小伙子说:“可我偏偏放不下。”

于是,禅师递给他一个茶杯,然后往里面倒热水,水满溢出,小伙子被烫到马上松开。

禅师说:“世上没什么放不下,痛了,自然就放下了。”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有太多执着。

有时,你越去执着,越容易越陷越深。你越去较劲,越容易让自己走向泥潭。

只要你放开手,一切才会变得举重若轻。

只要你放宽心,一切才会变得云淡风轻。

潘石屹,曾写过一篇文章。

他提到,在他小时候,有位远房叔叔是学校的老师,但他家的孩子学习成绩特别不好,但潘石屹却总考100分,让这位叔叔觉得很没有面子。

因为家庭成分不好,他在小学四年级才有资格戴红领巾,但就在老师给他系红领巾时,那位远房叔叔,出于嫉妒,当着全校一百多名学生的面,把他拎起来,放在讲台上站着。

当时许多调皮的同学往他身上吐唾沫,还有的同学在嘲笑他,好几个老师求情,让叔叔放他下来,但叔叔就是不让。

就这样他在讲台上站了一两个小时,这个童年阴影一直困扰着他。

他整整记恨了这个叔叔34年,虽然后来这个叔叔离开了人世多年,但每次一想起他,潘石屹心里都特别不愉快。

他原本以为记恨叔叔,就是对他的不放过,但没想到,到最后,他不放过的人,居然是自己。

或许,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遇到一些让你无法释怀,无法放下,乃至无法罢休的事。

但你越去计较,越会心如刀绞。你越去铭记,越会痛不欲生。

当我们放下了对他人的怨念,才能解开自己的心结。

当我们学会放下对他人的记恨,才能减轻和消除对自己的折磨。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伤,各有各的痛。

就像有一句话说的那样:“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境由心转。”

当你接受必须接受的,就没有翻不过的山。

当你改变可以改变的,就没有过不了的关。

当你放下应该放下的,就没有解不开的结。

往后余生,愿你相信:

一切都能放下和释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夜听|现在的我,变了

    现在的我不变,环境在变;我不变,朋友在变;我不变,人心在变。一生中遇见的人有很多,能真正停留在心的没几个。人心,不是一朝一夕就会热;感情,不会三言两语就会有。人与人之间,交的是一颗心,你真心——我真心,你舍得——我付出。再热的心,一勺勺泼凉水也会冷,再冷的心,一点点捂也会热。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都会如此。

14111看完记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