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成年人最舒服的相处方式

生物学家曾做过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将几只小刺猬放在寒冷的室外,为了取暖,它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可抱得太紧,它们身上的刺就会扎伤彼此,但离得太远,又无法互相取暖。
于是,小刺猬们不断尝试靠拢、受伤、散开、再靠拢……
几经折腾,它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不伤害到对方,还能温暖彼此。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刺猬法则。”
其实,人与人的相处也是如此。
 
所有相处舒服的关系,都懂得保持适当的“分寸感”。
 
有分寸感的感情,才能温馨且长久。
与子女之间,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日本学者提出过这样一个家庭亲和理论:“一碗汤的距离。”
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最佳距离,是煲好一碗汤送过去,汤的温度刚刚好。
近了太烫,远了太凉,保持不温不火的状态,才是亲子之间最好的诠释。
所谓的距离,其实不是指路程的远近,而是指该有的分寸感。
楼上住着一对新婚夫妇,两人每天一同上班,一起买菜回家做饭,虽然日子平淡,但却很幸福。
可自从婆婆搬进来后,就经常能听到楼上传来争吵声、哭泣声。
一次,在菜市场买菜,偶遇楼上的女主人,我便同她闲聊起来。
说起各自的烦恼时,她无奈一笑,当初婆婆打电话说搬到一起住,是为了更好地照顾他们的生活。
但搬过来后,就开始催着他们生孩子,还干涉他们的生活习惯,替他们管钱。
有时,儿媳买了一个榴莲,婆婆就跟儿子抱怨,说媳妇不会过日子。
后来,夫妻俩因为一件小事拌嘴,婆婆听到后,不分青红皂白,就站在儿子身边,“小矛盾”最终变成了“大灾难。”
一年后,这段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子女成家后,都有自己的小日子。生活中,避免不了磕磕碰碰,知趣的父母懂得保持距离与分寸感,不去掺和。
周国平曾说过:
“分寸感是成熟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
深以为然。
每个成熟的人,都是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即使是至亲之人,也要把握好分寸感。
其实,真正聪明的父母,与其总是掺合儿女的生活,倒不如专注自己的余生,保持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态。
一个家庭最好的状态大概就是:家人之间久处不厌,分寸不乱,既不过分靠近,也不过分疏远。
 
伴侣之间,彼此留一些空间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为什么有的伴侣走着走着就散了?因为性格?还是三观?
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咎于“分寸感”。
的确,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分寸感都把握不好,那么他的情感界限就会模糊,最终也难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在爱情里,一个拥有分寸感的人,往往懂得给对方留有一丝余地。
日本有一对很知名的老夫妻,90岁的修一爷爷和87岁的英子奶奶。
他们居住在市郊,那里有一座幽静的木屋和一片菜园,两人在此度过了几十年的时光。
修一不喜欢吃蔬菜,英子也从不强迫他吃,只是每天早上准备一杯果蔬汁。
英子喜欢收藏餐具,她买什么东西修一都会欣然同意,只要妻子开心就好。
修一热爱建筑,做起事来耐心细致,可英子却不拘小节,粗枝大叶。
尽管两人生活在一居室内,但他们给彼此留足私人空间,若遇到情绪不佳时,就会在留言板上沟通。
虽然两人性格不同,习惯各异,可他们却从不干涉对方,把琐碎的日子过成了童话。
很喜欢网易云音乐里的一段热评:
“我理想中的爱情是两个人共处一室,我抱着我的电脑做事情,她捧着她喜欢的小说,互不评价,即使一上午不开口,仍然能从空气中感觉到爱;
然后,他跟他的哥们去聚会,我跟我的闺蜜去喝下午茶,互不干扰,但我们的心永远连在一块。”
其实,爱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保有一定的分寸感,感情上相互依赖,精神上却又各自独立。
正如董卿所说:“分寸感代表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只有把握好的分寸感,与人交往才更和谐。”
爱情的世界里,少不了分寸感的加持,一个人唯有用分寸感来经营感情,才能让两个人相处更加融洽。
 
和朋友之间,尊重彼此的边界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任何关系,都有其界限,朋友之间,更应该懂得拿捏好分寸,否则,逾越了一寸,关系就变了。
国画大师黄永玉和钱钟书曾是邻居,两家相距只有几百米,然而几十年来,两人从不过度打扰对方。
黄永玉知道钱钟书喜欢安静,平日里便很少上门。
有时送家乡特产,他也是先打个电话,把东西送到门口就走了。
钱钟书想去拜访黄永玉时,也会事先询问对方是否有空,然后再登门拜访。
梁实秋在《谈友谊》中写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所以才能不腻,才能持久。”
虽然,他们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但却彼此尊重对方的边界,始终保持和睦。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深刻的观点:“我从来不跟没有分寸感的人做朋友。”
诚然,和有分寸感的人相处,你会感觉如沐春风;而与无分寸感的人共处,你会感觉如坐针毡。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阿美高中时由于家里的一些变故,精神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精神病院呆过一段时间。
她把这段过往,放在了内心深处,除了最好的朋友,没有告诉任何人。
但在一次饭桌上,这个秘密,竟然被好朋友公开了:
 
“我这姐妹,经历可丰富了,以前她还住过精神病院呢?”
那一刻,阿美恨不得马上逃离这个地方。饭局结束后,她便与这个朋友断了联系。
就算再好的朋友,也要熟不逾矩。
 
别人在意的东西,你不要轻易触碰;别人心里的秘密,你不要随意去说。
正如一句话所说:“朋友之间,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易生隔离。”
朋友,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但无论关系如何亲密,都要保有一定的距离。
 
不冒失、不越界,相互尊重,才能友谊长存。
 
距离才能产生美,分寸感是维系一段关系的重要法宝。 
与父母再亲近,但界限不能乱,丢了分寸,反而产生隔阂;
与伴侣再亲密,空间不能少,过度干涉,反而引发嫌隙;
与朋友再熟悉,规矩不能差,失了尊重,反而疏远了关系。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与爱的人相处舒服,收获幸福的人生。

夜听|彻底看清一个人的瞬间

 
孟汉卿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心隔肚皮,难以揣真伪。
有些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真假难辨;
有些人一秒天使、一秒恶魔,难以看穿。
因为辨不清谁好谁坏、孰真孰假,有人吃过很多亏,错付了真心,也蹉跎了一生。
于是世人皆盼,自己能有一双慧眼,可以看穿人心,可以辨出真假。
但其实,认清一个人也不难,要看清一个人的人品,只看这三点就够了。
 
对待父母的态度
《诗经》有言:“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把我们养育,是我们最亲的人。
和父母相处时,我们无所顾忌,不用伪装,流露出的最是本性。
所以,对待父母的态度,藏着一个人最真实的品性。
前段时间刷微博,看到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同事老赵温文尔雅,待人亲和,很多人评价其人品好。
起初,我也有同感,因为工作,我们吃过几次饭,老赵说话和气,谦逊有礼,对女士尤其尊重,每次抽烟前,都要先征得女士的同意。
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改变了看法。
有一次在单位车库,我看到老赵在打电话,怒气很大。
因为离得不远,老赵讲话的内容被我听去了大半:
“你怎么笨得跟猪一样,那种人一看就是骗子,这个月的生活费我已经给你了,不够你自己想办法,我不管。”
我当时十分震惊,这完全和平时的老赵判若两人。
原来,老赵是在跟自己的母亲打电话。
又绅士又和蔼的老赵,居然对自己的母亲恶言恶语、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
一个可以对父母恶言相向、大呼小叫的人,最真实的品质就是刻薄的。
周国平曾说:
“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教养。”
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看他对父母的态度便知道,一个连父母都容不下的人,也终究经不起人性的考验。
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善良有教养,要看他如何对待父母。
如果对自己的亲生父母都没有尊重,不知感恩,就算对你再恭敬,也不能当真。
这样的人取悦你,或者是贪于你兜里的钱,或者是慑于你手里的权,或者是垂涎于你的颜值,
一旦你身上没有了他所需要的东西,就会弃你如敝履。
要知道,对父母态度恶劣的人,品性不会好到哪里去。
 
对待利益的态度
有人说,利益是人性的照妖镜,是检验人性最好的试金石。
确实如此。
看一个人能否深交,从利益上就能知晓。
母亲曾经和一个阿姨走得很近,阿姨很会说话,我也喜欢。
可后来她们几乎不来往了。
我问母亲,那个阿姨人那么好,怎么不见来往了?
母亲说,她和那个阿姨有几次合伙购买水果,拿回来分时,阿姨总是先一步把好的全部分给了自己,一些小的次的全给了母亲。
她以为母亲不会发觉,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看得出来。
后来,母亲又通过几件事情发现,只要是别人和阿姨有利益相交,阿姨就会想各种办法让自己得利。
不得不承认,利益真的就像是一面镜子,很多人在它面前原形毕露。
眼界足够宽的人,不会贪图蝇头小利;为人厚道的人,不会因利把人算计。
想起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中陈江河“进四出六”的生意经。
挑货郎出身的陈江河,走南闯北,不管做啥生意,赚的每一笔钱,只留四份给自己作为收入,其他六份全部分给合作伙伴和帮助自己的人。
哪怕是在生意最艰难的时刻,他也一直奉行。
正是这份坚守,在他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有人鼎力相帮。
也正是这份坚守,最终让他从一个挑货郎一步步发展成为了亿万富翁。
莎士比亚说:“钱是一根伟大的魔棍,随随便便就能改变一个人的模样。”
是啊,利益面前,最能看清人心黑白,分出人格高低。
所以,想要看清一个人的人品,就去观察他面对利益时的态度和做法。
大度不贪婪,做人一定有底线;小气太自私,做事一定没原则。
利益之下,一个人的嘴脸, 一看便知。
 
对待弱者的态度
J·K·罗琳曾说:
“一个人真正的教养,不要看他如何对待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要看他如何对待比自己身份低的人。”
深以为然。
一个人对弱者的态度,往往就是他对这个世界最真实的反应。
要看清一个人教养的高低,看他对底层人的态度,便可一目了然。
表妹因为一心求学,三十岁了,一直单身。
就在去年,表妹处了一个对象,据表妹说对方对她一见钟情,十分温柔体贴,而且包容她的小脾气,家庭条件也不错。
我们知道后都很高兴,表妹总算遇到一个好人家,情有归处了。
可前段时间相聚,才知他们已经分手。
问及原因,表妹说:“因为我见识了最真实的他。”
在路上开车,如果有腿脚慢的老人挡住了路,他一定要摇下车窗骂老人几句。
若是有比他车便宜的车在他前面开,他一定要超过去,还再来一句“穷鬼。”
几次在外吃饭,他对待服务员从来都是大呼小叫,十分无礼。
有一次吃饭,因为服务员倒茶洒到了他身上一点,任凭服务员再三道歉,他就是不依不饶,非要叫来经理,给打折或免单。
表妹说,经历了这些,她看清了人品,果断提出了分手。
表妹的决定是对的。
因为一个人对弱者的态度里,暴露了他最真实的品行。
有句话说得好: “当一个人面对弱者时,弱者往往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且构不成任何威胁。所以,此时此刻,这个人的态度如何,完全取决于自身教养。”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有关收藏家劳伦斯的故事。
在一次画展上,劳伦斯忙前忙后,画却卖的非常不理想。
终于成交了一幅画,但是工作人员往下取时,一激动把画框打碎了,画撕破了。
大家都等着看劳伦斯怎么处理,他会怎样发脾气呢?
出人意料的是,劳伦斯虽然看起来非常痛苦,但并没有责怪那个员工。
事后,有人好奇地问起,劳伦斯说:“他是残疾人,很能吃苦,总是非常主动地做事。”
对强者尊敬崇拜,是人的本能,但对弱者的体谅和尊重,才是最难得的品行。
不以人弱而辱之,不以身贵而贱人,方是值得交往之人。

 

爱默生说:“品格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的存在能直接发挥作用,而无需借助任何手段。”
人品,是一个人最强的靠山,最硬的底牌,最大的资本。
一个人,人品正,才会受到众人的敬重;人品好,上天才会爱护。
人生到最后,拼的是人品。
好人品,是行走人世最好的通行证。
往后余生,愿你我都有好品行,所遇之人皆良人。

夜听|惊人的因果定律:人品好的人,根本不会吃亏

古语有言: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人这一生,不论行善作恶、福报祸事,都有其因果。
 
世间万事皆有规律,恶人终有恶报,吉人自有天相。
 
人若为善,天必佑之,人若厚道,必有后福。
 
生命是一场轮回,你所付出的,最后都会回到你身上,你所得到的,都是自己的选择。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爱默生曾说: 
“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的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你永远无法预料,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会在未来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惊喜。 
 
也永远不知道,随手赠与的一份善意,会以什么方式归来。 
 
但总有一件事会证明:善人者,人亦善之。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短片热度颇高。
一家蛋糕店里,奶奶带着小女孩选了块蛋糕,付钱时却发现带的钱不够,不得已只好退掉了蛋糕。 
当他们走到门口时,一个男人追了上来,他把刚才的蛋糕送给了小女孩,还讲述了自己的一段往事:
“在他八岁生日那年,很想吃蛋糕,但家里太穷买不起,有位好心人见此情形,便买下蛋糕送给他。”
 
奶奶听完故事后,欣然收下了蛋糕,并且让他留下联系方式日后以便回报。
 
小女孩抱着蛋糕跑回家,把蛋糕送给了过生日的爷爷,爷爷发现那张纸上没有联系方式,只写着一句话:
“点点好心善举,泛起无尽涟漪,帮助他人能让爱心传递,也能帮助到你。”
 
过往慢慢浮现,原来多年前送蛋糕的好心人正是女孩的爷爷,而如今纸条上的话也是他当年写下送给男孩的。 
 
正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善待别人的同时,就是为自己积攒福报的过程。 
 
有段话说的很对: 
“人生海海,谁人不是举步踉跄,孤独前往。”
 
但这世界啊,美便在于,有人是照耀他人的光,有人是等待黎明的夜。 
 
孤独不会消失,灵魂却可相拥。 
 
看到有人难过时,不冷言冷语,多一句安慰,因为谁都有遇到伤心事的那天。 
 
看到有人摔倒时,不幸灾乐祸,顺手扶一把,因为谁都有遭遇不顺的那一刻。 
 
看到有人落难时,不落井下石,多一点温暖,因为谁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
 
今天别人有难需要你帮,明天你也可能有短板需要人来扛。 
 
积善行,守善念,得善果,你付出的爱,终有一天还会再回到你身边。
 
 
尊重别人,就是庄严自己
 
怎样判断一个人的人品? 
 
看过一个很贴切的解释:
“处世懂尊重,做事有分寸,做人没有身份感,对待他人不贬低。”
 
细想来,其实这些正是待人处世的周到,也是深入骨子里的修养。 
 
电视剧《老酒馆》中的掌柜陈怀海就是这样的人,为人为商都堪称“楷模”。 
 
有位讨饭的老人,常去他的酒馆里喝酒。 
 
别的店里看到有乞丐,一般都不会允许进店,甚至连门口都不让逗留。 
 
但陈怀海不仅没有嫌弃老人,还常常教导店里的伙计: 
“进了老酒馆的门,来了都是客,一钱酒是情谊,一斤酒也是情谊,不分厚薄,老酒馆不撵客,也绝不留无酒德之客。”
 
他并没有因“掌柜”的身份而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也从未因老人“乞讨”的身份而对他有半分慢待。 
 
陈怀海给了老人最基本的尊重,而老人也让陈怀海看到了做人的最高境界。 
 
老人讨饭吃,却不差一分酒钱,这是酒德。 
 
有人往他酒壶里兑水,他尝出来却不动声色,这是大气。 
 
老人每次去打二两酒,客人多的时候,为了不打扰别人,也怕耽误酒馆的生意,他都会站在角落喝酒,这是尊重。 
 
不论站在什么位置,人都应做到平视别人,平视自己,以谦卑之心,看待世间万物。 
 
有个观点讲的很深刻: 
“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慢慢的我明白了,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优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别人,对人恭敬其实是在庄严你自己。” 
 
何为尊重? 别盯着他人的短处不放:
 
在矮的人面前不谈身高,在胖的人面前不谈身材,在皮肤黑的人面前不谈肤色……
 
身处山顶别瞧不起山下的人:
 
与穷人交谈不炫耀金钱,与孤寡老人交流不炫耀儿孙满堂,与不幸之人交谈不炫耀自己的幸福……
 
做人,唯有尊重别人,才会被人尊重。
 
宽容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作家鲁先圣说:
“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烦恼是用自己的过失折磨自己,后悔是用无奈的往事摧残自己,忧虑是用虚拟的风险惊吓自己。”
 
深以为然。 人生中有多少时刻,因为一个人耿耿于怀,因为一件事乱了心神。
 
太过计较别人的错,往往只是在折磨自己。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发表了一场演讲,打动了在场许多人,听众集体起立鼓掌长达一分钟。 
 
那场演讲中,莫言讲到了他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 
 
在他年少时,曾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 
 
由于他的母亲是小脚,跑得慢,很快就被看守人抓住了。 
 
那人没收了他们捡到的麦穗,还扇了母亲一巴掌,然后吹着口哨扬长而去了。 
 
他的母亲被打的嘴角流血,满眼都是绝望。 
 
多年后,莫言与母亲去集市,再次遇到了当年那个看守人,那人已变得白发苍苍。 
 
他本想冲上去报了当年的仇,可母亲拉住了他,平静又坚定地说: 
“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母亲的一句话,让莫言如梦初醒。 
 
人,确实是当年的人,只是时过境迁,再去追究是非对错早已没了意义。 
 
与其放在心间时时挂怀,不如放下他的错,解脱自己的心。 
 
不再计较,不是吃亏,而是给自己寻了一条生路。 
 
宽恕错误,不是没有底线,而是让内心重获自由。 
 
宽容别人,不是懦弱,而是放过自己。 
 
很多事都有双面性,那些让你痛苦的人,也是来渡你的。 
 
让你难过的事,其实换个出路,就会成为好事。 
 
永远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走得出怨恨,才能看得见生活的美好。 
 
人生最通透的活法,应该像左宗棠所说的那般: 
 
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
 
你只管修好德行,上天自有考量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里写道: 
“在人的一生中,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时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影响之大,殊可惊人。” 
 
中年以后,渐渐发觉: 让一个人越过越好的,不是财富,而是自己的德行。 
 
你一念之间的善举,来日或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你为他人撑过的伞,总有一天会化作躲雨的屋檐。 
 
你曾经渡过的人,都会变成自己行走于人间的路。 
 
厚德,方能载物。
 
人品,可立一生。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夜听|这个女人,你要好好爱一辈子!

今天是母亲节,有两句话说:
“世上有一部永远都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世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母亲这个角色,大概是这世上最伟大的存在。
妈妈这两个字,大概是这世上最温柔的称呼。
如果说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需要特别感恩和铭记的女人,那母亲必须身在其列。
这个女人,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深爱。
世上有一种爱,叫母爱
有人说:
“我爱你这句话的原创,在妈妈那里。”
因为妈妈对我们的爱,永远要比我们对她的爱,要早很多。
我们也许是在长大成年后,才懂得妈妈的不易;也许是在自己为人父母后,才理解妈妈的艰难,并开始学习爱她。
但是,从我们出生,甚至当我们还是一颗胎芽时,妈妈就已经对我们倾注了所有的爱。
这种爱,不计较成本代价,不求回报补偿。
这种爱,源于母亲的本能,根植于母亲的血脉。
前几天,看过一则新闻。            
有位在上海的妈妈,因为孩子凌晨突发高烧,而她们又恰巧住在被封控的小区,不能及时去医院,家里又没有备用药物,无奈之下,她只能挨家挨户敲门为孩子求退烧药。
“你好,叔叔阿姨,有人在吗?我是住305的,我的孩子发烧了,我想问问有没有退烧药可以借我用用。”
 
她一边哄着因发烧而哭闹不止的孩子,一边哽咽着一家一家敲门求助。
声音迫切又无奈。
网友们留言说:
“当妈的人看不得这种情况,孩子是妈妈的命啊。”
万幸的是,居委会及时伸出援手,经过就诊,孩子的烧退了,并无大碍。
《请回答1988》里有句台词说:
“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妈妈在,人间的风雨便会绕过我们,向她倾斜。
即使她势单力薄,也会为我们变身成为超人,凭一己之力替我们撑起一片天,让我们遮风避雨。
面对世界时,我们常常需要瞬间成熟,当一个事事体面周到的大人。
但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在妈妈面前,我们永远都是个孩子。
她从不要求我们得走多远,飞多高,只希望我们平安、健康、快乐,一生顺遂无虞。
这就是妈妈,这就是母爱。
这种爱,比海深,比山高,比天地辽阔。
 
母亲在,人生尚有来处
母亲在,人生尚有来处。
母亲去,人生便只剩归途。
 
母亲就像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
她健康安在时,你可能没什么感受。
可当她不在了,你会觉得生命像缺了一块,不完整了。
去年,电影《你好,李焕英》刚上映时,导演贾玲谈起了她的母亲。
母亲在她19岁那年就走了,因为一场突发的意外。
得知这个消息时,她懵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那时,她没有手机。为了确认这个事实,在坐车赶回家的路上,她给全车的人下跪,求有人能借手机一用,好给妈妈打个电话。
即便知道母亲永远离开了,她依然无法接受这件事。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贾玲哽咽着说:
“妈妈走了,我的快乐永远缺了一角,无法填满的那种。”
 
是啊,如果母亲走了,她带走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命,也是为人子女的我们,一切有关妈妈的童年回忆,以及后半辈子对妈妈的思念。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浮萍。
世界那么大,天地无垠,但倘若母亲不在了,我们也就没有了归宿。
虽然哪里都可去,但哪里都不是家。
只有母亲在的地方,才是我们心之所向。
母亲的身旁,才是我们思念若渴的故乡。
 
及时行孝,勿让人生空留遗憾
曾几何时,我们总以为人生有的是机会和时间。
足以让我们尽情挥霍,肆意洒脱。
殊不知,生命长长短短,来日并没那么漫长。
特别是和母亲相处的日子,过一年少一年,过一天少一天。
多少个想回家,却因临时有事而一再推迟的行程,推着推着,再见就成了诀别。
多少个想打的电话,却因工作忙而忘记了,忙着忙着,就再也听不到妈妈的声音了。
我们的时间奔流往前未曾停歇,但母亲的时间和生命却不会按下暂停键,等我们有机会再去珍惜。
对母亲的陪伴和关爱,一旦错过,就将永远错过。
像央视主持人康辉那样。
康辉在《朗读者》第三季中,含泪说起他对母亲的遗憾和不舍。
他说,母亲去世那天,他正准备飞往别的地方参加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以至于错过了最后跟母亲告别的机会。
母亲平时身体不好的时候,或者生病期间,他也很少陪伴在侧。
甚至是,他的手机里存过各种各样的照片,却唯独没有跟母亲的合照。
母亲走后一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写到和母亲有关的事情时,为了纪念母亲,他只能自己动手拼了一张母子俩的合照。
也许我们都曾许过这样的愿望,希望来日方长,我们随时可以回家,回到妈妈身边,承欢膝下。
可无常的事实一再告诫我们,时间之所以残忍,就在于它无法为任何人驻足停留。
那个想打却没打成的电话,一次打不成,可能永远都打不成了。
那次想回却没回去的家,一次回不去,下次再回去可能就见不到想见的那个人了。
对母亲的问候和陪伴也是如此。
无论我们走多远,做出多大的成就,我们成长的脚步,想尽孝的脚步,有时怎么也追赶不上她老去的速度。
所以啊,行孝要及时,别等妈妈不在了,才懊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多点时间珍惜她。
要知道,妈妈每天都在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老去。
我们只有好好陪伴她,才能和她感受同样的人生风景。
 
岁月无情,可能会冲淡一切。
但母亲的爱,历经时光洪流,屹立不倒,且始终丰满。
故而,我们在生命中所原有的浪漫、温柔、宠溺,都理应留给母亲一份。
母亲节来了,抽空给妈妈打个电话吧。
有条件的,还可以回家陪妈妈吃顿饭,聊聊天。
节日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爱与被爱。
所以,趁这个特殊的日子,大胆去表达心中所爱吧!
让妈妈知道,她养你长大,你会陪她变老。
夜听祝全天下所有妈妈:母亲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