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渡人,先渡己

《百年孤独》里说:

“人生这场旅途里,我们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

人生就像是一座山峰,我们每个人都是登山者。不管登山的这条路有多曲折,我们只能靠自己一步步地攀登,让崎岖之路繁花盛开。

正所谓,天不渡人,人需自渡。

渡自己的心态

分享一件小事。

有个姑娘花了88块钱,去吃了自助火锅。

她吃得很饱,但因为菜品太多了,还有很多菜,她没能吃下。

回家的路上,她心情有点郁闷,因为没有吃到自己最喜欢的那道菜。

姑娘吃自助火锅这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

在我看来,如果一味地追求,还有什么东西没有得到时,你的心会很累的。因为,你不可能什么都能得到。

有一次,我跟朋友去上海迪士尼玩,门票花了好几百,玩了40分钟我们就出来了,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在里面呆着很难受。

朋友却说:“今天挺开心的,因为玩了喜欢的项目。”

他并没有去纠结还有什么没有得到,而是去享受已经得到的事物。

林清玄有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朋友找他写一个福字,他写了四个字:

常想一二。

朋友疑惑,他回答说: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但扣除了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快乐、欣慰的事情。如果我们要过快乐的人生,那就要常想一二。”

在我看来,人生真正的痛苦不是分离,不是身体承受的压力,而是内心深处的不甘,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

《菜根谭》里说:“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心态的“态”字,折解开来,就是心大一点。

余生,修一颗从容心,做一个明白人。

渡自己的格局

看过这样一段话:

“我站在一楼,有人骂我,我很生气;

我站在十楼,有人骂我,我听不清,以为他在和我打招呼;

我站在一百楼,有人骂我,我听不清,眼里只有万里山河。”

花盆长不出古木参天,生活中太多的痛苦,可能就来源于你的眼界和格局。

看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只骆驼,被玻璃割到了脚,它气得一脚把玻璃踢飞了,结果脚掌被划了一道口,血流了一路。

 

浓重的血腥味,引来了一群狼。

 

骆驼像无头苍蝇一样,逃到了食人蚁的巢穴,瘫倒在地上,最后被食人蚁给包围了。

 

它奄奄一息时说:“为什么我要这么小心眼,跟玻璃过不去呢?”

不得不承认,你拥有了怎样的格局,便拥有了怎样的结局。

只盯着井底的蛙是不可能看见大海的,只有心里装满了山河大地的雄鹰才能翱翔天空。

我的备忘录里,有这样一段话。

一颗石榴种子,有三种结局:

放到花盆里栽种,最多只能长到半米多高。

放到缸里栽种,就能够长到一米多高。

放到庭院空地里栽种,就能够长到四五米高。

相同的石榴籽,最后决定它高度的,是种植面积的大小。

其实,种植面积就好比是一个人的格局。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够走多远的,不仅仅是靠你的能力,更要看你的格局。

我非常喜欢一句话:

“内心多大的格局,你就可以看到多大的天空。你没有碰到你期望的人,是因为你还没有准备好你自己。”

当你格局变大了,便会看见更辽阔的星辰大海,你会觉得: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

渡自己的感情

有人问:

摧毁一个人有多容易?

有时候,一场无疾而终的感情就可以。

梁朝伟在《春光乍泄》里说过一句话:

“我终于来到瀑布,我觉得好难过,我始终认为站在这儿的应该是两个人。”

这让我想起了一条朋友圈:

“我翻山越岭来到这里看日出,除了我应该还有另外一个人,我好想给你打个电话,可是我们5年前就走散了呀。”

感情的烦恼不过九个字:

想不开,放不下,忘不了。

  

缘起缘灭,就在一念之间。

心理学有个词,叫聚光灯效应:

“指人们太在乎与自己相关的事物,以为别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然而,在别人眼里,你不过只是过眼云烟。”

关于旧爱,我们需要和自己和解,就像那句话说的:

 

“人心之所以不安,是因为仍把自己寄托在那些不可求,不可得的人或事上,就像你把房子盖在流沙上,却渴望一个永远安定的窝,这可能吗?”

枯木再难逢春,朽木再难成林。

 

你不可能靠怀念、悔恨、期待度日。

遇见了就热烈欢迎,分开了就坦荡接受,多大点事呀!

很喜欢罗兰的一句话:

 

“个人有个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己所乐于安享的世界,朝自己所乐于追求的方向去追求,就是你一生的道路,不必抱怨环境,也无需羡煞他人。”

人到中年,各有各的性情,脸上会有棱有角,写满悲欢。

我们这一生追求的幸福,有的需要补给物质,有的需要补给灵魂。

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把自己照顾好:

一是把生命照看好,二是把心安顿好。

季羡林说:“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其他人爱莫能助。”

愿我们都能走好一个人的路,做自己的摆渡人。

夜听|35岁以后,低配生活,高配灵魂

杨绛先生曾说:“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年轻时,我们总以为人生就是要追求“高配置”的生活,我们追求豪华的车子,高档的房子,体面的工作……

 

聪明的人懂得:如果过于追求物质的“高配”,身体累,心更累;适当减减配置,人生才能活得自在、从容。

 

低配物质

 

哲学家马塞尔有一句名言:“拥有就是被拥有。”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旦我们拥有了某样东西,从那一刻起,我们也被这个东西所拥有。

 

比如,你拥有了一辆汽车,你同时被这辆汽车拥有,你常担心它被刮蹭、被偷,你要给它买保险,做保养。

 

比如,你拥有了一件奢侈品衣服,你同时也被这件衣服拥有,脏了要洗、皱了要烫、破了要修。

 

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多,需要担心和的外部事物就越多。

 

相反,如果我们在物质上追求简单,注意力就不会被太多的外物分散,就能集中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乔布斯就喜欢简单的生活,他穿着很简单,经常都是穿黑T恤加牛仔裤。

 

他的饮食简单,只吃素食,经常吃那么一两种食物。

 

他的房子布置简单,卧室只有一张床垫和一个柜子,餐厅里只有一张桌子和几把折叠椅。

 

低配的物质生活,使乔布斯拥有高度的专注力,让他把公司做成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之一。

 

我很认可一句话:“简单的生活,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经济的、环保的、轻松愉悦的生活。”

 

我们总是尝试拥有更多,却很少问问自己:拥有这么多之后,我就会幸福吗?

 

所谓物质低配,不是让你降低生活质量,而是在这个充满选择与欲望的世界里,学会辨别与放弃。

 

低配物质生活,更能有力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低配欲望

 

苏格拉底曾说:“知足是天然的财富,欲望是人为的贫穷。”

 

如果你对现在拥有的一切感到不满足,那么纵使你拥有全世界,也不会幸福。

 

我看过一则戛纳获奖短片——《黑洞》。

 

深夜,主人公查理正在独自加班。

 

他打印文件时,一张印有一个黑洞的白纸从打印机里滑了出来。他端起杯子喝了一口咖啡,并把纸杯随手放在了黑洞上。

 

令人震惊的是,杯子竟然掉进了黑洞里。

 

查理有点害怕,但还是缓缓地把手伸进黑洞中,把杯子拿了出来。

 

这时,他惊讶地发现,他的手居然能够轻松穿过黑洞,拿出黑洞后面的东西。

 

于是,查理打算借助这个黑洞做点什么。

 

他先是用这个黑洞,从公司的自动贩卖机上拿走了一块士力架。

 

成功之后,他又把目光转向了老板办公室里的保险柜。

 

来到保险柜前,他把那张纸粘在柜门上,把手从黑洞里伸进去,不费吹灰之力便拿出了一摞又一摞的钞票。

 

他还是不满足,为了拿到保险柜最里面的钱,他干脆从黑洞里爬了进去。

 

他进去之后,突然,那张印有黑洞的白纸从保险柜上掉了下来。

 

他被锁在了保险柜里,怎么也出不来了。

 

谁都有欲望,这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人有欲望,却不懂得节制,就会把自己搭进去。

 

很多时候,人生的许多痛苦和烦恼,不是因为拥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

 

古人说: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

 

人到中年,欲望越少,生活越好。

低配圈子

 

有一句话很经典:“当你的能力、地位、资源配不上你的社交野心,你所做的不过是无效社交。”

 

生活中,有些人逢人就添加微信好友,以为这就算拥有了人脉。

 

但当你有求于人时,你会发现,你自身不厉害,认识再多厉害的人也是徒劳。

 

人到了一定年龄,要懂得给自己的圈子做减法,减少能耗,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留给家人。

 

音乐人李健在业余时间,几乎不参与社交,不应酬饭局,他把时间都给了音乐和家人。

 

有一次,录制《我是歌手》的节目,李荣浩想要李健的微信,李健拿出一个诺基亚的老式手机,幽默地说:“我没有微信,因为我自己就挺有威信的。”

 

演员陈道明也是一个低配圈子的人。

 

不演戏的日子,他就沏上一壶茶,在家里看书、练字,看窗外落叶无声,享屋内时光静好。

 

有人曾问他:“这样的生活,有意思吗?”

 

陈道明回答说:“比起抽烟、喝酒、打牌、去酒吧和迪厅,我更乐意在家跟妻子同坐窗下,她绣花,我给她裁皮包、给女儿做衣服。”

 

人到中年,精力是有限的。

 

时间在哪里,成就也就在哪里。

 

如果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去攀附所谓的牛人圈子,哪有时间去提升自己呢?

 

真正有质量的人生,都不是靠拼命社交建立起来的。

 

我们与其讨好攀附高配的圈子,不如过好自己的人生。

高配心灵

 

叔本华曾说:“一个人对外在的物质要求越低,他对内在的要求就越高。

 

一个人只要活在物质世界里,会一生劳碌,心灵空虚。

 

当我们不再追求物质的高配,而是保持宁静的心态,就容易做到灵魂的高配。

季羡林就是一位淡泊名利的人。

 

当他在学术界声誉四起之后,各种邀请,聘任纷至沓来。

 

面对名利,季先生却选择了躲避,他能推就推,不能推掉的也尽量不让它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有的人靠着名气赚大钱时,季先生却把自己关在书斋里,看书写作。

 

他是当代人钦佩的大师,但他坚决要求大家把“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摘掉。

 

季羡林先生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他一生只顺从内心,真实而快乐,洒脱而自在。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与宁静,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淡然与豁达,是一种成熟与从容,也是灵魂高配的一种境界。

35岁以后,请过“低配”生活。

 

“低配”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张弛有度,不攀不比,不想太多。

 

衣服不一定要穿名牌,舒适就好;

房子不一定要豪华,干净就好;

车子不一定要高档,能代步就好;

圈子不一定高端,有三五两个知心朋友就好。

夜听|致很累很累的你

经常有人在夜听给我留言说,筱哥,我很累,我该怎么办。

 

今晚,我想送四个字给很累很累的你:拒绝内耗。

 

让你心累的,是内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考试还没开始,就总担心自己考不过;

工作稍有失误,就彻夜辗转难眠,担心领导不认可自己;

恋人没及时回复信息,就开始胡思乱想;

遇到事情需要选择时,就左右为难,纠结很长时间。 

 

当你陷入了这样的情绪之中,说明你正在经历精神内耗。 

 

心理学上对“内耗”的解释是: 过度的思虑。  

 

焦虑、犹豫、纠结、自责……这些看不见的内耗正在拖垮你的人生。

 

最近,我看了一部意大利的小短片。它只有3分钟,剧情却很写实。

 

周六的早晨,一位独居的男人一边吃着香蕉,一边思考着今天要做些什么。

 

他盘算着,要洗碗,洗衣服,支付账单,清洁浴室,丢垃圾,打电话给妈妈。

 

在真正开始做这些事情之前,他在脑海中反复盘算,试图找出最佳方式去完成;起床后,他思考了一个上午,都还没有行动。

 

这位男人就是典型的内耗型人格,被内心的纠结困在方寸之地。

 

明明做事情只需要两小时,可因为思虑太多,最终导致一整天没干什么事情,却感觉身心疲惫。

 

我想说,真正让你觉得累的是思虑太多,而真正能帮助你的是赶快行动。

 

让我们产生内耗的事还有很多,比如:生活的琐碎、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烦恼、家人的期望、过多的欲望。

 

而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反内耗”的体质。

 

日本有一位90岁仍未退休的心理医生,她叫中村恒子,她用一辈子写就了一本哲理小书《人间值得》。

 

在书本里,她分析了,我们为什么总是感到焦虑与疲惫?

 

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对未来考虑太多导致精神内耗严重。

 

长此以往,身上背负的行囊就会越来越沉,未来也不会如愿所至。

 

恒子奶奶认为:“谁也无法预料未来,忧虑未来于事无补。”

 

恒子年轻的时候憧憬着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结果却嫁给了一个不顾家的酒鬼。

 

她只好一边做着繁重的工作,一边抚养着嗷嗷待哺的小孩,一边还有做不完的家务。

 

但恒子还是该吃就吃,该睡就睡,好好对待生活,认认真真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了一名心理医生。

 

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任何执念。因为一旦执念太深,就会有怨恨。

 

它不但会耗尽你的精力,降低你的行动力,让你感到疲惫不堪;还会降低你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甚至影响你对人生意义的认知。

 

当我们停止内耗,把目标放在重要的事情上,然后一步步积极行动,就会惊喜地发现忧虑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是不放过自己

 

心理内耗小的人,会觉得生活越来越轻松;

 

心理内耗大的人,会觉得生活越来越痛苦。

 

看过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一直在家做全职妈妈,照顾三个孩子,但她总说自己一无是处。她说:“我总是对孩子大吼大叫,我是最差的妈妈,我不配有孩子!”

 

实际上呢?

 

她经常陪孩子踢足球、玩游戏、做功课。

 

她做得一手好菜,做家务也很有条理。

 

可她生性敏感,悲观,对自己十分苛刻。

 

长期的自我否定,让原本健康的她,出现了抑郁症状。

 

不得不说,过于内耗的人,真的活得太辛苦了。

 

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位网友的自述,说她加到了一位非常崇拜的前辈的微信。

 

一开始两个人聊得很愉快,可突然对方就不回她消息了。

 

她就开始胡思乱想,觉得是不是自己说错什么话了?

 

或是和她聊天太无趣了,所以前辈不想再搭理她了?

 

可一个多小时后,她收到了前辈的微信:“不好意思,刚刚手机没电了。”

 

杨绛曾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年纪越大越明白,其实一直和自己斗争的不是外界或他人,而是那个高敏感、低自尊、完美主义倾向的自己。

 

正如王明阳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学会接纳自己,停止内耗,是一个人最好的活法。

停止内耗,把精力用在对的地方 

 

柳宗元有一篇文章叫《蝜蝂传》。

 

蝜蝂[拼音][fù bǎn],是一种爱背东西的小虫。

 

它爬行时,无论遇到什么,都会放在背上,直到不堪重负,跌倒摔死。

 

很多人活得不幸福,便是像蝜蝂一样,自己给自己太多压力,陷入内耗的怪圈。

 

久而久之,内心的包袱越来越重,前进的脚步也越来越慢。

 

如何减少内耗,轻松生活,我给大家三个建议。

 

1. 立即行动,别犹豫不决。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说过:“所谓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

 

人生不像做菜,不能等所有材料都准备好才下锅,才行动。

 

胡思乱想只能让我们一直在原地打转,却会极大地消耗我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思考后立马行动,行动是减少内耗最有效的方法。

 

2. 活在当下,别思虑太多。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极度焦虑,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内耗。

 

为了让自己减少胡思乱想,他专门在日记中写下了一句话,用以警示自己:“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恋。”

 

他要求自己:该读书的时候,就好好读书,心里不要想着还要见客人;

 

该会见客人的时候,则专心接待客人,心里不要还想着读书。

 

曾国藩告诉我们:减少内耗,就要专注于当下,别想其他的事。

 

3. 坚持运动,别透支身体。

 

我看过这样一句话:“精神力要受体力的保护。”

 

当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有能力去安抚自己的精神。

 

如果身体一团糟,那只会给自己的精力增加负担。

 

运动能帮我们排除身体和情绪的毒素,治愈疲惫的灵魂。

有句老话说: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

 

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煎熬。

 

好的人生,是从停止内耗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开始的。

 

从今天起,请用这句话时刻提醒自己: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恋。

夜听|余生,鞋要合脚,人要合拍

伏尔泰说过: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

 

任何感情,也像鞋和脚的关系。

 

鞋,舒不舒服,脚知道。

 

人,合不合适,心知道。

 

所以,穿鞋走路,合脚最重要;与人相处,合拍最重要。

 

别迁就别人,委屈自己

 

人这一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

 

时间很宝贵,没有必要为了不愉快的人或事纠缠。

 

千万不要为了迁就别人,而默默委屈了自己。

 

张学良的发妻于凤至,用了一生去爱张学良,为他倾其所有,却没有得到过丈夫的怜爱。

 

公公张作霖去世后,她为丈夫担起那个家,鼓励丈夫别倒下;

 

她包容迁就丈夫,张学良在外沾花惹草,喜欢上赵四小姐;

 

赵四小姐跪地哭求要留在张学良身边,她心软收留,甚至为赵四小姐抚养孩子;

 

她理解、心疼丈夫的苦,张学良被软禁期间,于凤至陪着他辗转流离。

 

哪怕于凤至做了那么多,为丈夫赴汤蹈火,张学良终究还是辜负了她,要和她离婚,并且准备迎娶赵四小姐。

 

常言说:酒喝六分醉,饭吃七分饱。

 

一味地迁就别人,就像是穿了一双不合脚的鞋,它把你的脚磨出了一个泡,你舍不得丢掉,因为你喜欢。

 

直到有一天,这个泡让你日夜疼痛,你才发现这种坚持是多么不值得,因为这双鞋从来就没有心疼过你。

 

所以,感情和真心,都要给值得的人。

 

不合脚的鞋,只会拖累你,要趁早脱掉。

 

人与人之间,总要相处不累,才能久处不厌。

 

换掉不合脚的那一双鞋,磕掉鞋里进的那一粒沙,你也许会走得更高、更远。

 

 

不用多好,适合就好

 

毕淑敏曾经说过一句话:

 

“切莫只贪图鞋的华贵,而委屈了自己的脚。别人看到的是鞋,自己感受到的是脚。”

 

无论什么鞋,穿起来合脚最重要;无论什么人,处起来合拍最重要。

 

电视剧《父母爱情》里有一个小故事:

 

安杰怀孕后,高高兴兴地回娘家,走到门口却听到哥哥正在训侄子,说他吃饭的时候吧唧嘴,像头猪。

 

小孩不懂事,随口反驳道:“我小姑父吃饭也吧唧嘴,难不成我小姑父也是头猪?”

 

哥哥一时没说话,嫂子却连声点头。

 

安杰才知道,原来哥嫂在私下里,是这样看待自己丈夫的。

 

而那一刻,安杰想的却是——

 

没错,江德福是有这样那样的小缺点,吃饭吧唧嘴,不爱洗澡,不换睡衣。

 

可他能照顾到自己的小爱好,留意到自己的小心思。

 

他看着咋咋呼呼,其实体贴包容,将一腔温柔与爱意,都毫无保留地给了自己。

 

和这样一个人相比起来,那些小缺点,又算什么呢?

 

爱攀比的人,选择削足适履;懂生活的人,则会量体裁衣。

 

鞋的外观再漂亮,也不过是穿给别人看的。

 

走起路来舒不舒服,却只有脚才能真正体会。

 

人生在世,就是要穿合脚的鞋,走自己的路。

 

不必介意旁人怎么看,怎么说。

 

因为我们心里清楚,外表的光鲜,比不上内心的实在,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频率相同,相处不累

 

在命运的轮盘中,每个人都在寻寻觅觅,渴望遇到与自己灵魂契合的人。

 

人生最幸运的莫过于,遇见一个跟自己默契、合拍的人。

 

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小容和陈末在长时间的相处中,互生好感,走到了一起。

 

他们每天一起去电台播音,偶尔嬉笑打闹,或者畅想未来。

 

可小容渴望站到更高更远的地方,有更好的舞台,而陈末却是安于现状。

 

在一次节目之后,小容提出了分手。

 

她说:“我把青春都给了爱情,但是我没有再多一次青春了。对你来说相爱就好,但是我认为适合才最重要。”

 

作家理查德·耶茨在《十一种孤独》中写道:

 

“我想,所谓孤独,就是你面对的那个人,他的情绪和你自己的情绪,不在同一个频率。”

 

是的,频率不同的两个人,就像不在同一频道的两台收音机,说不到一处去,纵然感情深厚,也难逃疏远的宿命。

 

人生在世,我们需要的并不多,无非是一个与自己合拍的人。

 

两个人之间,如果三观不合并且难以调和,那永远无法愉快地过在一起。

 

相互不理解的两个人,言语再多,都是苍白无力;相处再久,终是浪费时间。

 

爱情不是寻找丢失的肋骨,而是寻找一种毫无违和感的共振。

 

在相同的频率上,爱才能相通,才能生长。

走着走着,我们才发现:

 

想要走得远,就得要一双合脚的鞋。

 

想要不孤单,就得有一个合拍的人。

 

与人相处,最紧要的是感到轻松自在,而不是一种负担。

 

所以,不必再费尽心思去讨好,也别再因为害怕失去而委屈自己。

 

人和人的结合是为了躲避孤独。

 

如果那个人不懂你悲欢,不懂你所言,那么即便身体再近,心都是相隔千里。

 

与其讨好别人,不如快乐自己。

夜听|心宽,病退

    

经常有听友在直播间问我,怎样才能少生病?

 

我送大家四个字:心宽,病退。

 

《黄帝内经》说,很多疾病,本质上都是心病。 

 

美国著名医学博士、心理学家辛德勒也曾经说过,人们76%的疾病都是情绪病。

 

心态坏了,病就来了。

 

心态对了,病就好了。

 

养身,先要养心。

 

 

 

养心,首先要记住的第一个字:忙。

 

《劝民》一诗中说:“不见闲人精力长,但见劳人筋骨实。” 

 

有的人很年轻,但体弱多病,一晃就老; 

 

有的人年寿已高,却心力旺盛,老当益壮。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懒人病多,忙人快活。 

 

如果你整天都游手好闲没事做,生活就会枯燥无趣,身体也会懈怠无力。 

 

只有让自己忙起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才能无病无灾无烦恼。 

 

唐朝有名的得道高僧佛光禅师,门下有一位弟子叫大智。 

 

大智出门游学二十年后回到寺庙中,看到师父仍像当年般年轻有活力。他好奇地问道:“师父,为什么二十年不见,都没觉得您老了呢?” 

 

佛光禅师笑着说:“我没有时间变老啊!”

 

白天,佛光禅师对着信众讲经说法,著作译经。 

 

晚上,他要批阅僧人的报告,撰写授课的教材。 

 

闲暇时,他就静坐、写字、画画,愉悦身心。 

 

生活充实,精神丰盈,所以他没有时间变老,更没有时间生病。 

 

《卫生宝鉴》中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闲则心乱,百病丛生;忙则心静,万病平息。 

 

让自己忙起来吧,有事可做,有所期待,就是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

养心,要记住的第二个字是:忘。

 

98岁高龄的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 

 

人生多悲欢离合。 如果不能“忘”,那痛苦就会经常折磨你。 

 

善忘,是人生最高级的智慧,任春去冬来花谢花开,都可坦然处之。 

 

善忘,也是世间最好的养生,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我曾看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实验。 

 

实验者们被要求,在纸条上写下自己未来一周可能遇到的烦恼。 

 

二十天后,心理学家拿着纸条找到实验者,一一询问他们写下的烦心事是否应验了?

 

结果是,很多实验者已经忘记了这回事,纸条上90%以上的烦恼都没有发生。 

 

其实很多时候,你只是在自寻烦恼,自己为难自己。 

 

活到一定年纪,学会忘记烦恼,心中没有积怨,才是真智慧,才是大福气。 

 

古人说:“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如果把所有的事情都积压在自己身上,就会身体疲惫,内心堵塞,灵魂沧桑。

 

少点执念,多点淡然,人生苦短,何必为了那些过去的事、不值得的人,赔进去了自己的未来。  

 

当你心生执念的时候,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天地,大自然是最好的情绪治疗师,见识了天地的广阔,见到了芸芸众生的百相,就会明白自己的那点事不过是沧海一粟。

 

该忘的忘,该放的放,心中无忧,身体才会无恙。 

养心,要记住的第三个字是:笑。

 

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 

 

笑容,是身体最佳的保养品,也是少生病的灵丹妙药。

 

有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八成以上的百岁老人认为,保持心情愉悦,微笑度过每一天,是最重要的长寿秘诀。 

 

多笑一笑,疾病就会对你退避三舍。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时,和他同去的随从都被瘴气侵害病倒,只有他安然无恙。 

 

对此,王阳明说:“在龙场两年,我始终积极乐观,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伤抑郁,这就是我不生病的原因吧!” 

 

他还说:“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多笑一笑,就是功夫。” 

 

王阳明凭借快乐的心境和微笑的智慧,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来,还修德进业,在龙场悟道,创立心学。 

 

可见,快乐和微笑,能让我们少生病。 

 

现代医学也证明,多笑一笑,心态积极乐观,有助于身体健康。 

 

纵有万千烦恼,不如拈花一笑。

 

经营好自己的心情,时时笑对人生,就是对身体最大的善待。

 

阳光的心态,才能滋养我们的身体。 

心宽,病退

 

只有心胸开阔的人,才有勇气继续去探索生命的美妙和新意,就像破茧的蝴蝶,挣脱束缚它的蚕蛹,才能拥有新生。

 

从今天开始:要忙,要忘,要笑。 

 

请记住,你就是自己最好的医生,乐观积极的心态就是最好的药物。 

夜听|去爱一个对你好的人

常听人说,恋爱和婚姻是有区别的。

 因为恋爱是风花雪月的浪漫,而婚姻却带有柴米油盐的责任和担当。

 

所以,在漫长又零碎的婚姻生活中,那个能够从一而终对你好,懂得和理解你,看得到你的付出,并珍惜你的人,才是真正爱你的人。

 

真正爱你的人,他一般都会这么做。

 

真正爱你的人,会心疼你

 

有一句话说:

 

“爱的最高境界,是心疼;而心疼的最高境界,是尊重和理解。”

 

深以为然。

 

一段婚姻的开始和延续,应该是彼此尊重,而不是一方委屈求全,到最后连最基本的尊严都没有。

 

只有懂得尊重你的伴侣,才会理解你的梦想,才会包容你的缺点,才会支持你去做那个更好的自己。

 

前不久,戚薇的老公李承铉在访谈节目中聊到,自己曾一度因为全职带娃而患上“抑郁症”。

 

为了支持老婆戚薇的工作,他退居家庭,全职在家照顾孩子。

 

而戚薇在产后不久就复工,全身心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为了让妻子没有后顾之忧,他连续好几年都没有去工作。

 

他一边要面对家庭事务的繁琐,一边还要承受着外界的舆论压力,情绪崩溃到要去看心理医生。

 

但他说,他不后悔做出这个决定。他觉得男性的事业线要比女性的长,男性可以随时重启事业,而为了生孩子,女性已经牺牲掉了自己事业上最宝贵的黄金时间。

 

万人宠,不如一人懂。

 

那个知你经历和遭遇的人,懂你欲言又止背后的沉默的人,那个能在你只要有需要,就随时出现在你面前的人,一定非常爱你。

 

他尊重你的想法,支持你对生活的追求,能看穿你的伪装和逞强,在你对生活感到疲倦困顿时,拥你入怀。

 

他在身边,余生你就拥有了全世界。

 

真正爱你的人,懂得珍惜你

 

不久前,我在网上看过一个话题:

 

“婚姻究竟给人带来了什么?”

 

有个姑娘说,她和丈夫在热恋期时,丈夫对她千依百顺,言听计从。

 

她随口说了一句想吃草莓,丈夫就开了大半个小时的车去买。

 

过年去他家,他家里所有人都热情欢迎,备受宠爱。

 

但是结婚之后,一切都变了。

 

她再也没吃过他买的草莓,丈夫也开始沾花惹草,夜不归宿。

 

有句话说,学会珍惜,才是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

 

而所谓珍惜,是需要长久的陪伴与呵护,并用实际行动把爱意落实到生活中。

 

所谓珍惜,是一如既往地保持初心;是“既选一人以偏爱,愿尽余生之慷慨”;是当新鲜感消退后,依然愿意一遍又一遍重新爱上对方,发现对方的美好与温柔。

 

两个人能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已经很不容易,但愿我们都能学会好好珍惜,把长情的告白写进陪伴和守护里,把平淡如水的生活过出细水长流的精彩。

真正爱你的人,不会轻易放弃你

杨澜曾说:“婚姻里不只有爱,还需要肝胆相照的义气,不离不弃的默契和刻骨铭心的恩情。”

 

婚姻不是简单的两个人搭伙过日子,而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两个人能始终相伴,共度风雨,即便历经千辛万苦,依然深情不改。

 

像《父母爱情》里的江德福和安杰夫妻俩。

 

江德福是一个深情又专一的男人,自从和安杰结了婚,他便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在安杰身边,就连安杰生病的时候,他都不曾有过要离开和放弃她的念头,而是衣不解带地守在病床前,寸步不离。

 

躺在病床上的安杰,连自己都嫌弃自己又脏又臭,不想让江德福看到自己不堪的狼狈模样,但江德福却不以为意,忙前忙后为照顾着妻子。

 

婚姻就是这样的,陪在身边才算拥有,爱到习惯才会长久。

 

倘若因为一点苦就放弃你的人,并没有真正用心去爱你;

 

倘若因为一点痛就转身离你而去的人,也没有真正对你交付真心。

 

真正的婚姻,不是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想放弃,而是面临再大的磨难,再苦再累,也要携手同行。既有共览霓虹晚霞的浪漫美好,也有共迎雾霭霹雳的坚定信仰。

 

真心爱一个人,也不会轻言放手,更不会轻言放弃,而是会拼命全力,克服一切障碍,与对方相守在一起。

 

像这段话说的:

 

“只要能和你在一起,我愿意与你同甘共苦,一起享受美好的时光,也会与你一起面对挫折,不会让你一个人忍受所有的痛苦与不开心。无论何时何地,我会永远站在你身后护你周全。”

 

婚姻不易,愿我们都不放弃。

 

“这短短的一生,我们追求的幸福莫过于:厨房有烟火,家里有温度,心里有牵挂。”

 

这漫长的归途,我们见尘埃,见星辰,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见一人,终老一生。

 

时间能见证一切,但没有多少人能经得起时间的消耗。

 

婚姻生活并非坦途,投身其中的人都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才能久处不厌,白首相安。

 

当一地鸡毛的生活消磨掉婚姻的热情时,希望你身边的那个人,依然愿意疼你、爱你、珍惜你。

 

希望他对你好,给你偏爱和例外,做你最强大的后盾和靠山,为你的余生托底。

 

希望这人间百味,日月星河,微风晚霞,都有他与你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