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问我:
“小来,在人际交往中,对方做什么会让你觉得很有安全感?”
我思考许久后回答:“及时回复有来有往,言语恳切双向奔赴。”
一个真正在乎你的人,不会忽略你每一次的情绪,更不会缺席你们任何一次的对话。
反观那些故意晚回复,甚至总是对你爱搭不理的人,大多靠不住。
别忘了,细节里藏着爱意,小事里饱含着深情。
一个人究竟值不值得你付出真心,从回复消息这件小事就可见一斑。
凡事懂得回应
最近,有两个人的友情,被众人称赞为“现实般的伯牙与钟子期”。
他们就是作家余华,和歌手李健。
聊起两个人的交情,余华说李健总能做到事事有回应,让人倍感心安。
比如他发现了一首好歌,就用微信发给了李健。
而在他们下次见面的时候,李健就会告诉他歌已经听过了,感觉很好。
有的时候,余华偶然读到了一本好书,也会分享给李健。
要知道,有些书籍的页数很多,读起来并不是一件易事。
可等到两个人再见面的时候,李健不仅把书都读完了,还和余华认真地讨论起了书中的情节。
小来坚信,不管是交朋友,还是找伴侣,一段感情之所以能够长久:
一定是因为一个人用心说话,另一个人暖心回应。
正如这句话所说:“要和明白人说话,和靠谱人谈情。”
有的人,你给他发了好几条消息,不是久久不回复,就是随便发了一个表情包敷衍。
但是那些内心温热的人,再忙也不会冷落你,即便不能秒回,过后也会趁着喝水、休息的时间回复你。
说实话,这世上根本没有看不见的消息,只有不想回复消息的人,心里有你的人,对你永远都有空。
人与人都是相互的,他若是冷漠怠慢,你又何苦真诚相待呢?
热情给对了人,才会相处不累;真心遇到了珍惜,才能细水长流。
时光未老,山水一程,愿有人与你相伴,细数流年。

言语怀揣善意
余秋雨曾在书中写道:“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这些年走过人海浮沉,看透了世态炎凉,才发现能遇到一个心思纯粹的人多么难得。
还记得去年7月份,郑州遭遇洪水侵袭。
叶先生看到同胞们受苦受难的场景,心有不忍,抓起衣服就自驾去当了志愿者。
为了方便救援,他在车上贴满了印有自己号码的横幅。

到了灾区之后,他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和10多个人挤在一个透风的汽修厂里睡觉。
到了早上,他还要奔走在各个小区,帮受灾同胞修理物品。
直到洪水消退后,叶先生才启程回家。
在高速路上,他突然得知郑州爆发了疫情,下了车就主动报备准备隔离。
可没想到:
有人竟然恶意添加他的微信,开口就骂他是“毒王”,不等叶先生解释就删除了好友。
小来始终觉得:一个人最大的善良,就是能体谅到别人的不易。
你可以在别人受苦时无能为力,但绝不应该在他人出手相助时落井下石。
洪水会退,疫情会散,可是那一条条谩骂的微信消息,却会扎根在叶先生的心里,成为一辈子的伤痛。
古语有言:“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微信时代,大家隔着屏幕交流,有些话脱口而出,不问对错,有些情绪随意发泄,不计后果。
然而一个品性真正良善的人,总能心怀推己及人的善良,保留不动声色的体谅。
余生,愿你我都能怀善念,行好事。

交谈能守分寸
书中写道:“言尽则无友,苛尽则众远。”
诚然,再好的关系,也要懂得分寸感。
几个月前,读者@晓甜和我诉说了她的困惑。
晓甜说自己是一名高三学生,本身课业就很紧张。
可是自己的舅妈,总是拜托她给自己家孩子补习作业。
有好几次晓甜刚放学到家,舅妈就发来了视频电话,一问就是两三个小时。
后来晓甜觉得压力实在太大了,就和舅妈说最近没有办法补习了。
没成想舅妈竟然连着发来了好几条语音,说自己看着晓甜从小长到大,结果连这点小忙都指望不上她。
晓甜和我说这件事的时候,语气特别委屈。
她说:“小来,难道是亲戚就应该无条件地帮忙吗?”
其实不止晓甜,我相信大家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人。
你和他的关系越是亲密,他越是在你的面前肆无忌惮,把你的付出当作是理所当然。
殊不知,凡事都要有度,一旦越界,不但事情办不成,还会让人寒了心。
周国平曾说:“分寸感是成熟的标志,人际交往要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守分寸、识大体,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留给自己的体面。
请记住,永远不要透支你和任何人的关系。

也许会有人觉得,单从微信消息这一点来判断一个人,有些太武断了。
但小来觉得恰恰相反。
一言一行,可辨人品;一朝一夕,可见人心。
一个真正值得深交的人,不会舍得让你在手机那头儿空等,他们一定会带着善意穿过人海,用最好的姿态与你相逢。
愿你我都能遇到那个知心懂礼的人,不负年华,无悔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