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想你了,却不敢打扰!

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一旦想起就再也无法从脑海当中挥去。

 

有没有一个人,你在安静的时候会想起他,热闹的时候也会想起他。

有没有一句话你很想告诉他,你在心里想了又想,在对话框下面写了又删,最后在犹豫当中还是没有向他发出去。

一个人练习着孤独,一个人练习着从容。

想着一个人,可是他却感受不到,也许是因为他不懂你。

他不懂,在忙碌的生活中,你已经习惯了不和他聊天,习惯了不再向他倾诉心情。

 

看过一句话说:我爬过山,我淌过河,在最从容坚强的时候,还是会想起身边没有你,不是因为寂寞才想你,而是因为想你才更寂寞。

夜听|余生,最好的活法

上大学时,我选修了一门管理学课程。

 

有一次,年过半百的教授,结合自己的阅历谈到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的见解。

 

他指着图片跟我们说:

 

“人这一辈子精力和时间有限,没法面面俱到。你要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不要把过多精力消耗在物质层面,多花点心思去照顾家庭,去丰富精神。”

 

 

人生半坡,越活越通透,方才明白了多年前教授的那番话的深意:

 

物质低配,家庭高配,精神顶配,才是一个人最好的活法。

 

物质低配

 

海明威说,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人类真正需要的东西是非常微少的。

 

人过中年,当你滤除不重要的杂质时,其实也是在丢掉负累。

 

1956年的冬季,哲学家李泽厚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稿费加起来有1000元。

 

这对于当时月工资只有60元左右的他来说,是一笔颇为可观的收入。

 

虽然经济变得宽裕,他的衣食住行仍照旧,不穿好衣服,不戴名表。

 

有人劝他给自己添置一身名牌衬衫,他拒绝了,说“名牌穿在身上是负担”。

 

他专心致于事业上,最后写出了《美的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等著作。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看似支配物质,实则是被物质支配。

 

我们所穷尽心思占有的东西,却成为生活最大的羁绊,灵魂反而没有安放之处。

 

古希腊哲学家埃皮科蒂塔曾说过,一个人生活中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于外来事物的依赖。

 

环球免税集团的创始人查克·费尼,虽然是闻名于世的富豪,却一直坚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

 

他经营着各类奢侈品,但身上破旧的眼镜是从杂货店挑的,10美元的卡西欧手表从地摊买的,他说这块廉价手表的时间走得一样准。

 

他没有自己的车,外出都是乘坐公共汽车,手里经常拎着一个塑料袋来装各种文件。

 

住在旧金山一间普通公寓里,布置极其简单,墙上挂着喷墨打印的照片,桌子是一张破旧的木桌。

 

这就是查克·费尼的素简之道,没有琳琅满目的物品,身心落个大自在;没有填不满的欲望,过得简单而丰盈。

 

心理学家施瓦茨提出过概念,叫“选择悖论”:

 

幸福意味着拥有自由和选择,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

 

其实,身边的每一件东西,也是身上的包袱。

 

少年贪求物质的丰盛,但人到中年,要学会给生命做减法。

 

摈弃无关紧要的事物,过专注的生活,为人生留下空间。

 

 

家庭高配

 

林语堂说过,理想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个言笑晏晏的妻子,几个可以和他在大雨中奔跑的可爱孩子。

 

后来,他用一生的爱,把理想变成了现实。

 

自结婚后,他除了写作,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家庭。

 

林语堂经常用胶泥和蜡烛做成漂亮的小玩意,当作礼物送给孩子。一有空闲,就和孩子们一起吹肥皂泡。

 

穷苦时,他和妻子一起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日子安稳后,他们一起享受生活。

 

两人也会闹矛盾,但每次林语堂都会主动哄妻子笑。

 

在金婚那天,林语堂特地铸了一枚“金玉缘”的胸针,刻上姆斯·惠特坎·李莱的不朽名诗《老情人》,献给妻子。

 

走过半生会发现,家庭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事业,经营好家庭的用心程度,决定了一家人生活的温度。

 

再多的财富不如家人和睦,再大的盛名都不如家庭幸福。

 

玻璃大王曹德旺曾有过一段婚外情,于是写信给太太,提出要离婚。

 

太太却对他说,我知道我配不上你,知道你是会走掉的,你要是真走了,那么把房子和三个孩子留下来给我。

 

曹德旺听完太太的答复,沉默许久。

 

他没有马上做决定,而是特地去了解别人的婚姻生活,搜罗各种婚姻样本,最终明白一个道理:

 

没有绝对幸福的家庭,男人必须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让家人幸福和荣耀。

 

他断去离婚的念头,从此把家庭放在首位,几十年不改初心,甚至把所有财产都写成太太的名字。

 

周国平曾说,家是一只小小的船,要载我们穿过那么长的岁月。

 

年轻的时候,觉得世界之大,无处不可去。

 

到了中年以后,恍然明白家是这一生唯一的归宿。

 

与其一心往外奔波,不如多花点心思顾好家,养好娃。

 

 

精神顶配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一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

 

主人公安迪因为在监狱里放《费加罗的婚礼》,被典狱长关了两周之后,出来后仍然精神焕发。

 

在别人看来很难熬的独囚日子,安迪却认为这是他过得最舒服的两周。

 

安迪跟众狱友解释道,因为有莫扎克相伴,音乐在心中,在脑中,那是天籁之音,那是夺不走的宝贝。

 

如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说的:“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

 

生而为人,不仅需要肉体的庇护所,更需要灵魂的栖息地。

 

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吹拉弹唱,我们都应该有一样志趣来充实生活,丰盈内心。

 

木心曾在他的书桌上贴了福楼拜的一句话:“艺术广大之极,足以占据一个人。”

 

对他来说,人间不过是寄身之处,广阔的精神世界才是他的徜徉地。

 

在60年代时,木心蒙冤被关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洞里,每天吃酸馒头和霉咸菜。饭菜上来,还未动筷子,就爬满了苍蝇。

 

命运如此刁难,木心却在沟渠里抬头看星光。

 

在写自白的纸上,他偷偷画上黑色琴键,在无声的键盘上弹奏得有滋有味。

 

他每晚都会写上上千字的笔记,有优美的诗歌,有深邃的哲思,在无垠的文字世界里畅游着。

 

等木心出狱时,谁都以为他一定是衣衫褴褛、邋遢不堪。

 

可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木心腰板无比坚挺地走了出来,面带微笑,干净极了,优雅极了。

 

梁文道看到木心五十多岁时的照片,脸上没有一丝抱怨和苦难。

 

他十分惊讶:“这哪里像是一个坐过牢的人,好奇怪,好奇怪的一个人。”

 

灵魂如果一片荒芜,生命也会跟着俗气不堪。

 

内心丰盈的人,却能活出无数种精彩,无数种姿态。

 

懂得去滋养灵魂,才能在这千篇一律的日子里,不被庸俗所同化,不被磨难所打倒。

 

 

听过一句话:

 

每块木头都可以成为一尊佛,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

 

生活也是如此。

 

人到中年,删繁就简,不汲汲于物质,把精力放在有价值的事情之上,活出自己所想要的人生。

夜听|一个人最大的本事,是不把自己当回事

美国小说家亚当·迈兹纳说过一句话: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没有你,事情一样可以做得好。”
 
这句话提醒我们:做人,千万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地球没了谁都会照常转,日月星辰不会以一个人是否存在而转移,世间万物不会因一个人的意志而停止生长。
 
人活着,最大的愚蠢的就是太拿自己当回事 ,沉迷于自己编织的梦境,目空一切,自命不凡。
 
你根本没那么重要
 
西班牙有句谚语:“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
 
思想浅薄的人对自我的认知也很浅薄,一旦外界对自己有一点正面的评价,便会高估自己的重要性。
 
但实际上,别人捧你,你就是只精美的杯子,人家放手,你就是玻璃渣子,千万别高估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地位。
 
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邀请做一个直播演讲,半路上他乘坐的专车出了状况。
 
此时恰巧有一辆出租车经过,他赶紧拦下,让司机送他去BBC公司。
 
司机却说:“我送你过去要绕道,会耽误我听偶像丘吉尔的演讲。”
 
丘吉尔一听,心想自己在别人心里原来这么重要,于是掏出五英镑递给司机,让司机载他过去。
 
五英镑相当于出租车司机好几天的收入。司机立即收下钱并说:

 

“去他的丘吉尔吧,您上车,我这就载您过去。”

 

这件事让丘吉尔感触颇深: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你可能连五英镑都不值。
 
德国有句谚语:“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烦恼,各人有各人的生活,千万别以为所有人都会把精力放在你身上。
 
做人,无论拥有多少东西,处于何种地位,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重要性。
 
 
没有谁是不可替代
 
古希腊哲学家特莱斯有句名言:“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
 
一个人可以自信,但不要自大;可以狂放,但决不能狂妄。
 
做人最可怕的就是看不清自己,过高的估计自己对周遭的影响,一叶障目,看不见山外之山,人外之人。
 
美国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沃尔特·达姆罗施二十几岁就当上了乐队指挥。
 
年少轻狂的他认为自己才华横溢,没有谁能取代他指挥官的位置。
 
有一回乐队排练,他发现自己把指挥棒落家里了,于是吩咐人去取。
 
秘书听到说:

 

“没关系,向乐队其他人借一根就行了。”

 

沃尔特·达姆罗施听了感觉很迷惑,心想,除了我还有谁会带指挥棒。
 
于是他回头问其他人:“谁能借我一根指挥棒?”
 
这时,大提琴手、首席小提琴手和钢琴手分别掏出一根指挥棒递到他面前。
 
他一下子清醒过来,认识到自己在乐队的位置并不是不可替代。
 
在他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时,身边的人都在默默努力打算取代他的位置。
 
往后每当他有了成就,就会看见三根指挥棒在他眼前晃动,提醒他不要松懈。
 
英国著名女作家莱辛说过:

 

“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

 

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那些自视过高的人,以为没了自己团队就运作不了的人,往往会发现,团队没了他一样可以运转得很好。
 
为人处世,不把自己看得太重,是一种修养,一种风度,一种境界。
 
切忌自满,保持谦卑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邓拓说过一句话:“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越是成熟的麦穗,头垂得越低;越是脑袋空空的人,头昂得越高。
 
做人,一定要时时刻刻保持谦卑,虚心学习,才能有所精进,成就更好的自己。
 
中国戏曲宗师梅兰芳有一回登台演出时,底下一片叫好声。
 
一位老者却大声批评道:
“这是什么名角,连舞剑都走了样,还敢登台!”

 

众人见状,纷纷劝梅兰芳道:“一个老头胡言乱语,不要放在心上。”
 
梅兰芳却将这件事记在了心上,并托人打听老者的住处。
 
找到老者后,他恭恭敬敬地前去拜访并向其讨教:

 

“老人家,您那天批评得好,我确实学艺不精,所以向您来讨教。”

 

老者却说:“您可是名角,我哪敢指教。”
 
梅兰芳又鞠了一躬,说:

 

“晚辈才疏学浅,一心想弘扬国粹,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

 

老者多次拒绝,却经不住梅兰芳的多次请求,最后答应指点一二。
 
于是梅兰芳跟着老者潜心学习,技艺比之前有了突破。
 
《弟子箴言·崇礼让》中有云:

 

“有一分谦退,便有一分受益处;有一分矜张,便有一分挫折来。”

 

真正有实力的人,往往低调谦和,深藏不露,不管取得多大成就,从不自视甚高,骄傲自满。
 
做人,拥有谦虚的心态,保持谦卑的姿态,是一种豁达从容、大智若愚的智慧。
 
莎士比亚曾说:“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为人处世,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保持一种谦卑的状态。

 

别太看得起自己,太拿自己当回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懂得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更有底气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夜听|婚姻有三种,一种叫折磨,一种叫搭伙,一种叫余生

 
谈及爱情,张小娴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爱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
深表赞同,她的这句话道尽了爱情的三种状态。
其实,婚姻作为爱情的延续,如细细琢磨,也可分为三种:
一种叫折磨,听得最多的就是“我恨你”,它犹如地狱;
一种叫搭伙,想得最多的就是“算了吧”,它犹如人间;
一种叫余生,说得最多的就是“我爱你”,它犹如天堂。
不知此刻在看文的你,是哪一种?
 
有一种婚姻,叫折磨
知乎上,有位网友这样描述自己的一段婚姻经历:
她结婚后怀着满腔热情,生下爱情的结晶,本以为,丈夫也会和她一样欣喜,互爱互助,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可在她放下事业、放下骄傲、抚育孩子,照顾家庭的时候,那个本该给她温暖,给她关怀,给她爱的人,
不仅袖手旁观,还总在不经意间挑剔她,时不时地指责她,甚至嫌弃她带娃时的狼狈。
丈夫怨念颇深的是:婚前善良温柔的姑娘,婚后,怎会变成脾气暴躁的泼妇?
但他从不反省,他的冷言冷语,他嘟嘟囔囔的抱怨,以及他回家后,对妻子不理不睬的冷漠,对妻子来说都是伤害。
妻子所有的愤怒,争吵和哭泣,都是她抗争的反击,是她无奈的自我保护,也是她向丈夫要爱的呼声。
妻子最痛心的是:自己放下一切奔赴的爱,为何最后成了自己的一腔孤勇。
原以为可以为自己遮风挡雨的那个人,却给了自己最多的风雨;
本该亲密无间的婚姻,硬生生过成了一个人,一座城。
其实女人在婚姻里,不怕吃苦不怕没钱。
她们怕的是一边吃苦一边受气,一边付出一边被辜负,不被珍惜不被善待,什么都不图还受尽了委屈。
遇到这样的婚姻:难在放下,苦在无望。
由此,你一定要开解自己:
 
放下不是为了放过别人,而是为了放过自己。
同时,也别再对对方抱有太多期望,别拿婚姻的不如意,来折磨自己。
 
有一种婚姻,叫搭伙
婚姻中最无奈的就是:我想和你好好的,你却只想自己好好的。
大多数男人结婚后,都懒得经营感情,不太注意妻子的心情,也不对方的情绪,更不耐烦倾听妻子的小确幸。
炽热的感情,经过一点一滴的冷落、柴米油盐的消磨,在反复失望中慢慢变冷。
最后,心冷了,情也就淡了。
正如那句流传很广的话所说:
“看清了,也就看轻了。”
当结婚时梦寐以求的朱砂痣,慢慢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当两个人走过感情的山高水远,依然做不到两情相悦的琴瑟和鸣时,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守一个相敬如宾。
同在一个屋檐下,一起吃饭、一起生活、却各自睡觉,鲜少交流内心的感受。
丈夫不关心妻子的喜怒哀乐,妻子也不在乎丈夫是否晚归、和谁在一起。
没有出轨,连争吵都觉得累,两个人的生活中没有节日,没有惊喜,没有浪漫,没有交流,没有感动,也没有关爱和呵护。
面对矛盾和不开心也不去解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成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井水不犯河水。
两人之间,没有夫妻的情谊相连,但有家庭的利益牵绊,即便厌倦,也只能搭伙合作,各取所需。
网上有句话形容这种婚姻:
白天是夫妻,晚上是室友;外人面前好夫妻,晚上回家好邻居。
那些对爱的期望、对快乐的渴求,对温暖和依靠的想象,常常化成一句:“算了吧。”
身处这样的婚姻,犹如身处人间,虽不至于满目疮痍,但也绝不是繁花似锦。
搭伙的婚姻,没有感情,没有沟通,没有灵魂,能凑和过,但终究是意难平。
 
有一种婚姻,叫余生
看过一句话:
“有婚姻并不是了不起的事,有爱情的婚姻才了不起。”
的确,有爱情的婚姻,能让平时柴米油盐的琐碎,变成夫妻感情的蜜糖。
主持人王小骞分享过她的婚姻:她曾经特别情绪化,她老公买错外卖,她都会大发雷霆。
有一天,两人一起出去吃饭、逛街、看电影,要回家时,王小骞却发现车钥匙不见了,在濒临绝望时猜想,有可能停车的时候没拔钥匙。
去车上一看,果然如此。她心里后怕自责不已,更知道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等着丈夫批评埋怨她。
可她老公却给她了一个拥抱,云淡风轻地说:“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呢,人哪有不犯个错误的。”
那时候,她突然明白:世上没有完美的婚姻,但有幸福的婚姻。包容就是解锁幸福的第一把钥匙。
至今,他们在婚姻中幸福相伴22年。
《纸婚》里有句话:
每个男人都是要通过婚姻来成长,来懂得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柴米油盐、琐碎不堪;
每个女人也都要通过婚姻来成长,来懂得什么叫责任,什么叫宽容。
好的婚姻是:你很好,我也不差,两个人共同成长,心与心被爱相连,这样的婚姻叫余生。
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对爱的定义: 
“爱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我理解你的辛苦,你懂得我的不易;你包容我的脾气,我接纳你的缺点;你肯定我的给予,我欣赏你的付出;你听得懂我的无助与委屈;我明白你的忧愁与孤独。
你有把我看在眼里的尊重,我有把你放进心里的在乎。
爱就在两个人之间,不停流转,抵挡生活中的所有风雨,再苦也甜。
 
这样的婚姻,一顿饭、一句晚安、一件衣服、一声早起,都是在向对方表达:“我爱你”。
身处这样的婚姻,犹如身处天堂,如沐春风,满心愉悦。余生,才是尽兴。
 
有人说,婚姻是修罗场;也有人说,婚姻是一场修行。
确实如此,婚姻能幸福到最后,一定是两个人共同珍惜、共同呵护得来的。
更是两个人不断磨合性情、持续修正行为、长久的包容加持,在一蔬一饭、一言一行、一点一滴间修来的。
本是同林鸟,何必相煎熬。
愿我们都能懂得和明白:当初的心跳不是为了如今的脸红。
 
珍惜吧,缘分难得,婚姻不易,且行还须且思。

夜听|有些人,不删除,但也不再联系

 
有人说,人生有两种不联系:一种是忘记了,一种是放在回忆里。
你的微信好友列表里,有没有一个没删除,但也不会联系的人呢?
你们从陌生,到熟悉,再到陌生。
故事的开头,适逢其会。
故事的结局,天各一方。
 
不联系,不代表忘记
网上有人问,删了微信就真的能放下吗?
有个点赞很高的回答是这么说的:
“其实,就算删了又能怎么样呢。他始终留在你心里,你始终忘不掉。
有时候反而删了会更加的想念,发了疯一样的,用别的方法迫切地想知道他的一切。
真正的放下大概是即使不删掉好友,也能一笑而过的那种淡然吧。
夜听有位听友留言说,她曾等过一个人6年,从24岁到30岁,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给了那个人。
六年的爱情长跑在众多牵绊下分道扬镳。
 
她和初恋在一起熬过了最苦的日子,最后却因为不同的人生规划而分手。 
一个听从家里人的建议,回老家成都发展,过离家近、安稳一点的日子;另一个一心想在北京扎根,留在一线城市闯荡。 
女孩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从这段无疾而终的感情里慢慢走出来,她仍然留着初恋送的旧物,也会偶尔回想起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光。
她保存着初恋的微信,舍不得删除,但也不会再去打扰。
 
有人问:分开后不联系的人,是不再想念,彻底放下对方了吗?
不是的。
经历过刻骨铭心的感情,你会知道,认真爱过的人,是很难忘记的。
尽管不拉黑,不删除,不再说话,成为了两个互不相干的人。
但不联系,并不代表忘记。
只是你知道,有些人,再不舍,再想念,也只能到此为止。
有些感情,该停留在过去的,只能让它停留在过去。
你们终将会有新的生活,会遇见新的人生。
 
知交零落,是人生常态
贾平凹在《暂坐》中说:
“有些人来了去了。有些人近了远了。你看匆匆一年又是秋,岁月不堪数,故人不如初。
不过是在这人间暂坐,却要历经万千沧桑。”
你的生命中大概也遇见过这样一个人吧,那时候你以为,你们之间的感情可以维系一辈子。
可渐渐的,你们只是静静地躺在彼此的微信通讯录里。
没有争吵,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说好要永远相伴的人,却在半路上失去了痕迹。
网友杏子在知乎上分享了一段感触很深的经历。
刚刚毕业那会,因为经济拮据,杏子不得不找人合租分担房租。
所幸她的室友是个很温柔、善良的姑娘,只要她做饭,都会做双份,为杏子准备一份。
室友加班到很晚的时候,杏子会去楼下的巷子里接她。
杏子失业的时候,室友更是一个人主动承担了好几个月的房租。
后来室友离开了上海,回到了老家重庆。
第一年,杏子特意去看过她一次,那时候两个人约定好,以后每年都要聚两次。
第三年,室友在爸妈的安排下相亲,结了婚。杏子也在换了两份工作之后,变得更忙。
两个人有了截然不同的生活,一年见两次的频率变成了两年都没有见一次。
难过吗?遗憾吗?
一定会的。
可就像有人在那条帖子下面评论的:
朋友,不联系,不拉黑,不删除,不是我忘记了,而是我放在了回忆里。
知交零落,是人生常态。
一辈子很长,变化很多,我们终将要学会接受无常,接受不知所以,也会学着慢慢释怀:
在你生命的某个时间段,有个人曾和你一见如故过,志趣相投过,甚至心心相惜过。
你们相遇相知,给过彼此温暖和善意,陪伴彼此走过一程难忘的路,即使没有走到最后,也不必遗憾。
因为你们的遇见,本身就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爱的人,要常联系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过遗憾,关于爱情,关于友情,关于亲情。
撒贝宁就曾在一档节目里分享过自己的遗憾。
孩子出生的时候,他第一时间给母亲发了条微信:
“你的两个小孙子出生了。”
但微信那头,却没有人回复他。
撒贝宁的妈妈,已经过世很久了,可她的微信,一直被儿子保留着。
撒贝宁在节目里感慨,现在的年轻人,要好好珍惜有父母在身边的幸福。
听起来很平常吧?
可是有多少人能保持频率,偶给给爸妈打个电话,发条微信呢?
年龄渐长之后,工作和社交,几乎占满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变得越来越忙,忙于生活,忙于孩子,忙于工作,却唯独遗忘了父母。
很少主动联系,关心他们的近况,和父母聊天对我们来说甚至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可是你却不知道,手机那头的人,有多渴望能和你联系,哪怕只是几句简单的问候也好。
长大之后,父母渐渐变成了那个渴望我们陪伴和关心的孩子。
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大,他们的世界却变得越来越小,小到只装满了孩子。
你的每一条朋友圈他们会仔细的翻来覆去,你的每一条信息他们都不敢错过。
跟你聊天不会敷衍,会把手机那头的你的牵挂当成幸福。
韩剧《请回答1988》里有句台词说:
若爱一个人,现在就说吧。在忙碌的这个瞬间,在变成遗憾说出口之前。
在这个匆忙的时代,请你也偶尔停下来,别忘了抽抽空,留点时间给家人。
面对他们的信息,记得回复,别敷衍;
时不时也挪点时间出来聊聊天,谈谈心,唠嗑唠嗑家常。
能和爱的人聊聊天,这也是一种珍贵的幸福。
 
人这一生,会和许多人相遇,会和一部分人相知,也会和某个人相爱。
但最后,大部分人都会和你告别,消失在你前行的生活里。
那些爱过却不能拥有的人,余生就不必他多指教了,有些人只适合安静地住在心里。
那些慢慢消散在人海的朋友,愿你慢慢学着释怀,或许把他们留在回忆里会更温暖。
而那些仍然陪在身边的人,你得加倍去珍惜,把他们放在最珍贵的地方。
因为,抓不住的是曾经,握在手里的是现在。
不管什么时候,珍惜拥有的,放下失去的,万事随缘,才是最好的活法。

夜听|有一种女人,你伤不起!

  记住一句话:爱你的人,不会让你痛;想你的人,不会让你等!在感情中,追来的很累,强求的不美。想你的人,总会主动找你;不想你的人,找了也是不睬不理。一直的低三下四,只能贬低了自己;再三的委曲求全,只能难为着自己。其实,心里有你的人,何须问,何须求,何须找,总会出现;心里没你的人,不必缠,不必留,不必要,不值得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