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爱与不爱,细节里全是答案

 

有人说:“真正爱你的人,不是甜言蜜语说得多动听,而是能让你感受到被爱,他的爱炙热又有温度。”

一个人爱不爱你,你是能感受到的,他的爱藏在所有细节里。

也许他不善言辞,但是他总能记住你所说的话;也许他性格直率,却愿意为你收敛坏脾气,对你有恰到好处的柔情。

也许他不会做菜,但是为了你,他开始下厨;你有小情绪了,会先哄你开心;出去旅行,他会提前规划好,让你安心。

张小娴也说:“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就是很想对他好,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才懂得怎样对一个人好。”

爱你的人,会常常用你喜欢的方式,对待你;会对你嘘寒问暖,舍不得让你受委屈。

他对你会有细节之处的呵护,会给足你安全感,会让你感受到暖心。

而不爱你的人,即使他说得再动听,承诺得再好,但是你却找不到他爱你的印记。

他总是很忙,没有时间回复你的信息;你说得太多,他会嫌你唠叨;他总是漫不经心,记不住你说过的话。

吵架时,他总会和你争个对错;你的生气难过,在他眼里却成了无理取闹。

当一个人不爱你时,他对你也没有了小心翼翼的呵护。

两个人相处,细节最见一个人的真情;爱与不爱,细节里全是答案。

有些爱意,若是再不注重细节,爱着爱着就淡了;有些人,若再不好好深爱,便将是一辈子的错失。

所以,既然爱,请用心呵护,用心对待。

看清一个人,吃顿饭就行了

中国有这样一句老话: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走有走相。”

很多时候,一个人吃饭时的吃相,往往决定着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

人在饭桌上点菜、吃饭、买单的小动作,透露着吃饭之人的性情和教养。

要想看清一个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和对方吃一顿饭。

点菜的样子

 

《青春寄语》写道:

“教养不是轻易地从别处买来,贴在身上的调性。

而是你本人的生命里侧,皮肤底层,渗透出来的光彩夺目的情操。”

一个人性情好坏,往往从其点菜的过程能看得出来。

 

比如,是否能考虑到别人的口味,是否能考虑到他人的经济能力,懂不懂得荤素搭配等等。

 

每一个细节都考验着点菜之人的情商。

虽然点菜只是区区几分钟的事情,但其中对人社交能力、做事是否靠谱都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你点下的每一道菜,别人都能从中看出你为人处世的层次高低。

简单来说,点菜就是一场“食商”与情商的双重考验。

低情商的人,点菜时候只顾着自己的喜好,不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

而高情商的人,点菜时候才会处处为别人着想。

菜品之间搭配到位,让每个人都吃得开心,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吃饭的样子

《抱朴子》里有句话:“食不过绝,欲不过多。”

其意思是,吃饭不要太饱,欲望不要太多。

在《北京女子图鉴》里,陈可和男朋友约好一起吃自助餐。

男朋友为了把自助餐的钱吃回来,特意提前做了攻略。

 

他给陈可头头是道地讲述,先吃什么,再吃什么,什么多吃,什么少吃。

 

本想趁着生日享受一顿美食的陈可,看着为了吃回本而狂吃海喝,吃到撑得走不动路的男友提出了分手。

 

有人说陈可是小题大做,可我觉得不是。

 

一顿自助餐,便把陈可男友爱占小便宜的品性暴露无遗。

 

曾听人说,吃相太差的人,大多比较自私,也不会在生活上有多少担当,更不懂得顾虑别人的感受。

深以为然,在吃饭时,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人:

埋头苦吃,旁若无人的;在盘中挑挑拣拣,不管不顾的吃饭时对服务员呼来喝去,百般责难的

吃饭时有这些坏习惯的人,教养也未必会好到哪里去。

遇到这样的人,一定要远离。

买单的样子

之前遇到过一位同事,聊天的时候感觉特别投机。

而且说话风格和方式也是我喜欢的类型,因此颇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趁着周末的时候我们约着出去吃了一次饭。

 

可到了买单的时候,对方却借口去洗手间,暗示服务员找我结账。

 

我刚开始以为是偶然,可后来几次吃饭的时候,对方还是一到买单就借口先离开饭桌。

 

后来他再约我的时候,我都礼貌回绝了。

 

一个人爱占便宜,次数少了也许无伤大雅,但时间久了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培根曾说:“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身份,更不可视其学问高下,而是要看其真实的品德。”

深表同感,蹭吃蹭喝的人,只看得到蝇头小利。

归根结底,是自私自利的性格作祟。

一个连买单都不愿意的人,骨子里肯定视感情如无物,这样的人,必不可与之深交。

人与人之间交往,免不了在饭桌上觥筹交错。

俗话说:“吃相,即品相。”

一个在饭桌上讲求道德的人,骨子里必然是高尚的灵魂。

有的人吃饭吃出了真情实感,有的人吃饭越吃间隙越远。

说到底,只是在饭桌上看清了对方的品性,才做出了与之相交或相离的选择罢了。

幸福,在于知足(精辟)

有句话说:“人生没有幸不幸福,只有知不知足。”

知足,则所见皆所愿,如愿以偿。

不知足,则所遇皆所厌,事与愿违。

一个人能不能感受到幸福快乐,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外在的物质,而是自己的心态。

知足是根,常乐是果。

知足弥深,常乐的果,才会丰硕甜美。

知足的人,焦虑少

 

生活中,大凡不知足的人,一般都很焦虑。

他们总是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不满意,不是嫌少,就是嫌不好。

而知足的人,拥有什么,就珍惜什么,随遇而安,随遇而喜。

有一个故事,发人深省。

普陀山下有个樵夫,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劳作,也只是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他为此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可是妻子和儿女,从不怨他,一碗粥,一家人分着喝,倒也其乐融融。

有一天,他在一棵大树下,挖到一具金罗汉。

 

樵夫变卖了金罗汉,得了一大笔钱,买田置地。

 

日子很快好了起来,老婆孩子都高高兴兴。

 

唯独樵夫仍旧不开心,每天唉声叹气。

 

他总是念叨:“听说那金罗汉一共18个呢,我才挖了一个,不知道那17个在哪里,真是让人心不安呀!”

 

老婆劝他:“我们的日子已经很好了,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

 

樵夫一听,怒斥道:“这点钱哪够花呀!万一哪天被贼偷了,我们不又成穷光蛋了吗?”

 

于是他每天焦虑不安,拿着锄头四处挖掘。

 

一会儿担心被别人知道这个秘密,挖走了其他的金罗汉,一会儿担心家里的钱财被人偷盗。

 

最后,忧思过度,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省心录》一书中说:“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知足的人,穷日子富日子,都能过得踏踏实实。

得到一碗饭,就珍惜这一碗饭,且有吃这一碗饭的淡定和欢喜。

而不知足的人,日子再好,也觉得自己的饭不够吃。

他们欲念丛生,贪大求多,活在焦虑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余生很短,学会知足,别太贪婪。

贪婪少了,焦虑就少了,人才能活得简单快乐。

知足的人,懂感恩

知足的人,往往更懂得感恩。

而懂得感恩的人,善于把遇到的人和物,都当成命运的馈赠。

前段时间,因为疫情,我家小区被实行静态管理。

 

业主们不得出门,蔬菜水果等生活物资,隔天有专人配送到户。

 

其中有一位业主,嫌弃蔬菜不新鲜,不是自己爱吃的。

 

就在业主群里各种埋怨,大放厥词。

其他人看不下去,就对她说:

 

“特殊时期,能有吃的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应该心怀感激,你怎么还能这样说话?”

 

那位业主,非但不听劝,还跟大家吵个没完,最后被群主移出了群。

 

知足的人,常念别人的好,吃不上肉,喝点汤,已是感激不尽。

而不知足的人,常挑别人的过,只要没吃上肉,就会心生怨恨。

有位心理学家说,“知足的人,普遍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

别人没有义务给他们什么,或者对他们好。但凡有了,一定心怀感激。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人:

你给了他一个苹果,他说你应该给他两个;

 

你帮了他一个小忙,他说你那不过是举手之劳;

 

你对他好一点,他说你其实可以做得更好。

 

总之,无论你做什么,在不知足的人看来,都远远不够,不能让他们满意,也不会让他们感激。

不知足的人,心里有一个无底洞,多少东西砸进去,都听不见一个响,所以经常怨天尤人。

常言道,知足与感恩是双生子。

不知足的人,不会主动感恩;而不懂感恩的人,也没有办法知足。 

李嘉诚说:“人这一生,一定要懂知足,知足才会感恩,而一个知道感恩的人,走到哪里都是最容易收获幸福的人。”

知足的人,心常乐

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孩,出生时大脑缺氧,造成脑性神经麻痹,导致终生残障。

肢体无法平衡,走路颠颠撞撞,也不能开口讲话。

但是她没有被这些病痛击倒,每天都笑呵呵的。

她喜欢画画,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最终获得了美国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

在一次讲座上,有学生问她:


“从小就长成这样,请问你是怎么看自己的?”

 

黄美廉说不了话,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了几行字:

 

“我很可爱!

 

我的腿很长很美!

 

爸爸妈妈很爱我!

 

我会画画!我会写文章!

 

我有一只很可爱的猫!

 

我的人生很美好!”

 

后面是一串长长的省略号,台下所有人都沉默了。

 

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位先天残缺、命运多舛的女孩,居然对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有这么高的满意度。

古人说:事能知足心常泰。

知足的人,即便身处苦难,也不埋怨,因为他们庆幸,命运没有让他们变得更惨。

而不知足的人,哪怕衣食无忧,身体康健,也总抱怨世道不好,命运不公。

很多人过得不好,不是生活本来就不好,也不是谁亏欠了他们,而是他们不懂知足。

人如果不知足,虽在天堂,却犹处地狱。

而知足的人,虽卧荒野,也如天堂。

网上有段话很流行:

“现在的你,活蹦乱跳,没病没灾,工资够用,家人健康,回家有饭,出门有车,这已经算是人生赢家了,你还想拥有什么?”

人这一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有人患得患失,越活越痛苦;有人知足常乐,越过越清明。

其区别就在于,你是不是拥有一个好心态。

当你懂得了知足,欲念就少了,感恩就多了,才能一步一步接近幸福。

而不知足,是一场灾难。

作家杨英说:“幸福的起点,来源于知足。

而真正的知足是,多也知足,少也知足,没有也知足。

这样的知足,你有吗?

愿你知足常乐,一生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