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爱,可迎万难

今天的故事,来自我们的听友蜗牛。

12年前,在一场婚礼上,蜗牛认识了一名小伙。 

小伙一米八三,脸瘦长,鼻子挺拔,笑的时候眼睛会眯到一起,特别的可爱。

几乎就一瞬间,蜗牛就爱上了他。

用蜗牛的话说:“我能在人群中5秒钟就能认出他来。”

此后,蜗牛便患上了相思病,她托人要了小伙的联系方式,鼓气勇气约他出来吃饭。

两人闲聊着,蜗牛猛地问了一句:“你有女朋友吗?”

小伙一愣,说:“没有啊。”

蜗牛直截了当地问:“你觉得我怎么样?”

小伙子摸了摸自己的头,一个劲地傻笑。

蜗牛的心扑通扑通地直跳,她想自己肯定没戏。

一周后,蜗牛收到了小伙子发来的短信:“你挺够胆、直率、真诚,我喜欢。”

于是,两人就这么相恋了。

一个月后,两个人领证了,没有对戒,没有婚礼,没有喜糖。

当时,两个人在制衣厂里面工作,2000块钱一个月。休息的时候,他们就去熟人的饭店做小时工,一个月能多1000块钱的收入。

当时住的是瓦房,一到下雨天家里就摆满了盆子,用来接水。

最穷的时候,他们的兜里只剩10块钱,每天就用面粉做成糊,然后配着腌制的酸菜吃。

记得有一年冬天特别冷,连续冰冻天气,家里没有储备多少食物。 

有一天晚上,两人都很饿,家里只有一支面,一把酸菜,一个鸡蛋。 

两人煮好了面,各分了一碗,但都舍不得夹那个鸡蛋。

蜗牛把鸡蛋放汤里热了热,夹到了老公的碗里。

虽然日子过得很清贫,但他们也把日子过成了浪漫的诗篇。

蜗牛喜欢吃樱桃,爱人就在村子里种了几颗樱桃树。

樱桃成熟的时候,夫妻倆拿着竹竿打樱桃,孩子们扯着床单接樱桃。

这样的日子,蜗牛回忆起来都感到无比幸福。

 

那个时候,流行收稻谷,收花生,两个人干脆辞掉了工作,找亲戚朋友借了一点钱,就干起了小生意。

蹬着一个生锈的三轮车,拿着一个大喇叭,一村村地去喊“收稻谷了,收花生了”。

夫妻俩每天要跑好几个村子,晚上11点左右回家。

晚上的路很黑,他们就打着手电筒回家。有时候的月亮很圆,也会照亮回家的路。

夫妻俩团结一心,勤奋打拼,日子一天天富裕了起来,他们离开了老家,在市里买了大房子。

搬进新房的一个晚上,蜗牛迷迷糊糊睡着了。丈夫兴致勃勃地跑到厨房下了一碗面。他把熟睡的蜗牛摇醒,说是准备了一份礼物。

蜗牛来到客厅,看见餐桌上摆了一碗面,里面还有一个荷包蛋。

蜗牛气鼓鼓地说:“半夜发什么疯,我不吃。”

丈夫说:“我们过苦日子的时候,吃面时只有一个鸡蛋,你把鸡蛋夹给了我。现在日子好了,欠你的鸡蛋,我要给你补上!下半生,欠你的幸福,我都要给你补上!”

蜗牛含着泪,吃下鸡蛋。她说,这是她一生中吃过的最美味的鸡蛋。

什么是最好的爱情?不过如此吧!

是每日每夜的陪伴,让你们慢慢靠近。

是一饭一菜的温暖,让你们撑到明天。

 

在一起的岁月里,你们一起爬过的山谷,淋过的大雨,流过的泪水,和打拼的汗水,筑起了不可代替的情感。

在走过很多路,见过很多人之后,你会明白:

岁月静好,烟火依旧,被深爱的人爱着,就是人间值得。

而,相爱可迎万难! 

夜听| 如果你觉得累了……

丰子恺有一段话:“既然无处可逃,不如欢喜;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怀。”

每个人走会走过一片泥泞,一段黑暗。有时候你觉得生活好不起来了,但一咬牙,所有的苦也就那么熬过来了。

如果你觉得很累,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会,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说不定,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也会撞见不期而遇的惊喜。

人生,不必想得太过遥远,让今天的不开心到此为止吧,明天依旧要光芒万丈。

加油,生活不会辜负努力的人,所有的回报都在路上。

谢谢,晚安

夜听|浅相遇,薄相知,淡相守,终难忘

浅相遇

人生犹如一场戏,在每一个转折点,总有意想不到的邂逅。

有的相遇成歌,注定了在这绻绻红尘中,相携而去。有的转身为念,注定了行色匆匆,独自而行。

其实,上苍是公平的。在为我们关上一扇门的时候,自会为我们打开一扇窗。

所以才有了离别成歌,相思成语。所以我们的人生才有了韵味,才有了纷扰。

相遇,在不经意间。没有约定,也没有守候。在这桃红时节,在这柳绿时分,一笑成歌,浅语嫣然。

所谓,五百年的回眸。所谓,一千年的等待。亦不过如此。

轻轻许下,你不来,我不去。你不走,我不老。相遇,终成一笑。

薄相知

是谁在午夜诉说着那片如璃心事?那纠结在心底的落寞和着那缠绕在枕边的青丝,一圈一圈,一轮一轮。

轻拾一片,握于掌心,轻轻吹平那岁月所留下的印记。一遍又一遍。

抑或是同样的心境,抑或是心灵深处的柔软,读着这样的文字,读着这样的心情,竟,无语凝咽,泣不成声。

 

或许有着这样的午夜,才有着这样的寂寥。有着这样的寂寥,才有着这样的文字。有着这样的文字,才有着这样的心情。

你听,那寂寞在歌唱。你听,那心事在飘零。如浮萍,如雨丝。没有心,没有停留,只有孤寂,只有漂泊。

浅浅心事,浅浅漾。淡淡思绪,淡淡眸。

相知,只是一刹那间。注定,从此会走进彼此的世界。

故事,因此生动起来。

 

淡相守

没有张扬的幸福,亦没有幸福的张扬,只有淡淡的相守。就像这场相遇,没有抑扬,亦没有顿挫。

故事平淡得犹如一眼清泉,轻轻地,静静地流淌在岁月的长河里。不起波澜,偶有涟漪。

一节又一节的文字,记载着我们相遇的点点滴滴。一阙又一阙的诗歌,演绎着我们相知的枝枝叶叶。

宛若繁花,更若清莲。一如来者来,去者去。一片安然。

遥望,在路尽处,一片暗香袭来。是你,踏歌而来。浅眸,在林深处,一缕淡香飘来。是我,逆水而上。

平平仄仄,深深浅浅。无不演绎着那份真实与平和。

终难忘

有些人,只是一个转身。却已是天涯。就像有些事,只是一个转折。却已是海角。

何谓天涯?又何谓海角?没有人知,也没有人晓,只是一直前行,一直前行。

有些情,只是一个凝眸。却已是天长。就像有些爱,只是一个牵绊。却已是地久。

何谓天长?又何谓地久?或许只有你知,只有我知,只有红尘中那些善念的人会知。

是谁在风中吟唱那半阕离歌?又是谁将心事绾结成片?丝丝缕缕,缠缠绕绕,终逃不过红尘一劫。

相忘,终不能够。往事,终难忘。不能忘。

记得,放在心上,于这片纷纷扰扰的世界。

珍重,一路上,于这片缱缱绻绻的红尘。

夜听|如果会回来,他就是属于你的。如果不回来,他从来不属于你。

连着好几天,每晚都会梦见他。我得承认,我心底非常想念他。可是,他不在我身边,我也只能先过好我自己的生活了。

我坚持着不怀念、不难过的样子,如平常地跟闺蜜嬉戏玩乐,如平常地偶尔唱歌,如平常地懒散地窝在沙发上看剧。

我可以如平常地装作,你的离开对我来说没有丝毫影响,我还是能够笑,能够为别的事情烦心。

我可以如平常地接受,你的离开就像尘封在记忆里的故乡一样,再也回不去了,也再也不会回来,我还是能够在梦醒的时候,理智地想着我今天该做的事情。

我又戴上那枚戒指,那是你送我的第一个礼物,那是我强扭的瓜,可是后来我越来越喜欢它。

我接受我对你停不住的思念,我接受我就是很不争气地心里只有你一个,暂时装不下别人。我戴上这个戒指,等哪天,它自己掉落不见了,等哪天,我对你的思念静静地锁在过去,不再被想起,等着我和你的故事仅仅只是一段回忆罢了。

我也没有刻意地去等你,我也没有再想主动找你,我也不会再盲目地想象我和你还能复合。

分手的这段时间,我再也没有关于你的消息,我不知道你是忙于工作,还是早把我丢弃了就像你从来不曾爱过一样,你再也没有给我任何信息。

分手后,我才认识到,爱情真是个脆弱的玩意儿。

当时山盟海誓、如胶似漆,只是不联系说分手,就能让爱变得那么不确定,不确定是不是真爱,不确定真爱能不能破镜重圆。又或者说,也许命运捉弄,当时认真爱过的人,注定只能爱一时,而未来将会去爱别人了。

明明我们当时对爱的认识那么契合,我们要一起浇灌我们爱的种子,要给它修剪枝桠,将它养成参天大树,我们要互相支持,我们要结婚,要一生一死一双人,要让我们的小家越来越幸福。

可是,为什么还是会分手呢?

也许是我对于我们的未来畅想得太过远大、太过幸福了,以至于对正在经历的现实少了些积极。一边是劈里啪啦的坦白苛求,一边是沉默不语的拒绝厌恶,一边是对爱越来越贪婪,一边是对爱渐渐不堪重负。

也许是你从一开始的接受被爱,到习惯被爱,到觉得我不怎么重要吧。关于你的想法,我不知道,也不想多加揣测。

既然已经分手,既然再也没有联系,而我也不知该如何主动开口,那就算了吧。

洞见|刘欢谈女儿后悔不已:把放纵当“静待花开”,是教育中最大的谎言

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养的是孩子的习惯。

01

  • “放养教育”正在毁了孩子。

在后台,收到了一位五年级家长的留言:

我的女儿今年上五年级,她一直很羡慕那些能歌善舞、外向活泼的孩子。
她曾经也是有这个机会的,在她4岁的时候,我送她去过舞蹈班。
可她受不了压腿时的疼痛和学技巧日复一日的单调,央求我别再送她去跳舞了。
我心疼自己的女儿,就同意了,从此她再也没去过舞蹈班。
现在,她后悔了,也曾开玩笑抱怨过我:“妈妈,您当年如果再坚持一下,也许我会多才多艺,您当年如果再严厉一些,也许我会……”
看完这个故事,我个人倒是觉得,最后悔的不是女儿,而是这位妈妈。

一个4岁的孩子面对困难选择退缩,再正常不过。

如果这时候,妈妈能引导和鼓励孩子,说不定就能坚持下来。

近些年,很多中国父母开始效仿国外的“放养教育”。

每天岁月静好,处处“尊重”孩子。

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

孩子一无所长,家长后悔不已。

蔡康永先生说过一段话,我非常认同:

“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你不会;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不要等到孩子错失某个机遇时,反过来质问你:“为什么当初没有逼我一把!”

没有一定的规则指引和良好习惯的制约,“放养”只是一种盲目的“放任”,最终无法养成优秀的孩子。

把放任不管当做静待花开,是教育中最大的谎言。

02

  • 教育路上,永远不要指望孩子“自觉”。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缺乏自觉性。

旁人是无法真正建立起他的自觉,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

在教育路上,家长永远别单纯指望孩子能够“自觉”。

刘欢在歌坛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在音乐领域绝对是“殿堂级”人物,但谈到对女儿的教育,他却有些无可奈何。

刘欢和太太,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直崇尚“快乐教育”“放养教育”,尊重孩子的任何想法,不强迫孩子做她不想做的事。

但是在一次采访的过程中,刘欢却表示现在“后悔了”。

刘欢的女儿其实是个很有音乐天赋的人,小时候也很喜欢摆弄一些乐器,弹弹琴,但是却不愿意去练琴。

当时刘欢夫妇觉得孩子不愿意练,那也不强求,现在看到身边其他人都多才多艺的,不免有些后悔:

“从小没有迫使她学音乐,我觉得有点后悔。
 
其实你迫使她练一练,她可能就很好。
 
有这方面天赋的孩子,还是可以推一把。” 
但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如果”这回事,孩子的成长也不能重来一次。

懒惰是人的本性,孩子也不例外。

家长一定要明白:

指望孩子自觉,是最无力的教育;

指望孩子爱上学习,学会学习,是最难实现的愿望。

99%的孩子是需要家长教育的!

什么事动不动就“我回家问问孩子喜欢不,上不上、学不学都‘尊重’孩子的意见”。

那孩子要是不喜欢,是不是什么都不用学了?那才是真正地害了孩子。

以前的我,也曾以为孩子就要放养,这样她从能拥有更多自由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是,后来我慢慢发现,要教育出一个优秀且自觉性高的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孩子在养成自律自觉的前期,靠得就是父母监督。

只有父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教育、约束孩子,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03

  • 优秀的孩子,离不开父母的奋力托举。

董卿,一直以优雅的谈吐和面容,被网友大赞“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热播,董卿早已成为了“国民女神”。

如今她的身份,也从早期的主持人,走到了如今的电视制作人。

关于董卿,不少网友都很好奇:到底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女孩?

其实她童年受到的教育,不同于现在许多人信奉的“放养教育”。

在董卿小时候,她的父母对她是十分严厉的。

刚开始识字,就被督促着每天抄诗词成语并背诵。

所以才有念了四年小学,就因优异的成绩,破格考进初中的惊人成果。

上了中学,父亲的要求更高了,不仅列出书单,明确要求她必须读完多少部名著,还得摘录精彩语句,这些功课,她父亲是会天天检查的。

访谈中,董卿也坦言,她年轻的时候很不喜欢父亲的严厉,难过得想哭,但现在她却十分感激。

莫言说,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人生就是一路降妖除魔修成正果的过程,而父母就是孩子的活菩萨,能帮着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成就一番事业。

是的,从来没有什么横空出世,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奋力托举。

当你羡慕别人家孩子作文写得好时,却不知道背后的父母早在孩子几岁就开始亲子共读,流利的语言表达是几百本童书滋润的结果 ;

当你羡慕别人家孩子学习不用操心时,却不知道背后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下了多少工夫;

当你羡慕别人家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却不知道背后的父母多少次风雨无阻地接送,多少个晚上在忍住脾气,耐心地陪练……

教育,也需要父母的用心和努力。

我们常说要给孩子充足的爱,所以许多家长都会对孩子千依百顺,要星星不给月亮。

可实际上,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

你不逼孩子一把,他只会越来越放纵自己。

虽然父母的严厉可能让孩子很不喜欢,但当孩子长大了,却会感谢这份严厉,督促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04

  • 最好的教育,是严宽并济。

父母应该给与孩子自由,但这个自由不是无限制、无规则、无节制的,更不是纵容和无作为。

教育学者丁琳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家里来了一位美国客人,一位三年级的小姑娘。

像所有的小孩子一样,小姑娘对糖果没有丝毫的抵抗力,吃完第一颗,还想吃第二颗。

她问妈妈,是否可以。

妈妈很明确地说,不可以。

小姑娘只好平静地接受。

很多人都喜欢讲国外的教育多么自由、多么先进、多么地尊重孩子的意愿,却忽略了一点:

在自由的前面,还有一条清晰可见的边界,标明了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坚决不能做。

一定的释放和宽容没有错,但在释放的面前,必须有一条清晰的界限,有些事情可以容忍,但有些界限坚决不能跨越。

教育孩子,有原则的控制,是比无原则的放手,难得多的事情。

在这背后,父母在关键节点的指引、长期营造的价值观环境、四两拨千斤的感化,它真正考验父母的功力。

当你看到别人家孩子,足够优秀的时候,请一定相信,因为别人家的父母,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

盲目的放养教育,对于不愿意保持自己的学习力,不愿意精进自己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来说,最轻松。

但想要养出一个三观正,心理健康的孩子,是需要父母对孩子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高质量的陪伴的。

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养的是孩子的习惯。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

与所有父母共勉。

洞见|你的业余时间里,藏着你的未来

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把经历变成经验。

有人说:

“八小时之内的工作,决定着我们的社会角色、职业地位,而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决定了我们将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深以为然。

当然,对于有的人来说,工作的时间,可能不仅仅是八个小时,可能是十个小时,甚至会更多。

但是,我们总会有业余的时间,只是多少的区别罢了。

善于利用业余时间的人,他的人生,注定会与众不同。

01

  • 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技能。

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需要我们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

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唯有不断学习新事物,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比如,如今的手机支付,相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方便了很多,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却是不容易的。

如果坚持旧有的习惯,不去接受、甚至排斥新鲜事物,那么,只能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被社会所淘汰。

也许有人会说,我工作了一天,已经很累了,还要学习新技能,那也太累了,还不如打游戏、刷视频呢。

打游戏,刷视频,确实可以让人快乐,但是,却难以让人成长。

当然,也不是不能玩乐,而是要空出一部分时间,来让自己成长。

一个人,唯有让自己不断成长,才能适应未来的变化。

时代在进步,若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那么,结果只能是被社会所淘汰。

就像被辞退的收费站大姐哭诉:“我36岁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

没有什么稳定的工作,能让自己有安全感的,唯有自己的实力。

此外,如果你不想庸庸碌碌的度过每一天,那么,业余时间,便是你逆袭的机会。

不要因为业余时间短而选择浪费,只要你日复一日的积累,滴水穿石,你终会迎来最丰厚的回报。

02

  • 利用业余时间培养爱好。

古人云:“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

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癖好,对什么都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那么,这样的人,是不能深交的,因为他没有深厚的感情。

一个人,如果对于物,没有强烈的喜欢,也没有强烈的厌恶,那么,他对于人,也很可能没有强烈的爱憎。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当我们被满地的鸡毛所困扰,看不到生活的乐趣的时候,那么,我们的爱好,就是我们的避风港。

当我们沉浸于自己的爱好之中,一切的烦恼、忧愁,都会被抛之脑后了。

爱好,可以点亮我们平凡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色彩。

当然,爱好也是需要把握一个度的。

不可过分沉溺其中,而荒废了正常的学习、工作,更不能影响到别人。

只有适度的、合理的爱好,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完满、精彩。

03

  • 利用业余时间坚持读书。

有人说:

“经历的多,并不一定会变成经验。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把经历变成经验。”

我们不可能经历各种各样的人生,而且,有些经历,是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

那么,我们如何不去经历,不去付出代价,就能有所得呢?

答案是:读书。

前人通过或欢乐、或痛苦的经历,总结出来的道理、经验,我们只需要翻开书,通过阅读,就可以得到,而不需要我们去经历同样的痛苦。

而且,通过读书,我们也可以“体会”各种各样的人生。

有人问:“读书记不住,就白读了吗?”

答案是:不白读。

其实,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我们就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只不过是我们察觉不出来罢了。

事实上,越是过分拘泥于记忆,而忽略了去感受作者所传达的意境,就越是难以获得“个中三味”。

不要小看业余时间。

一个人最真实的模样,就体现在他的业余时间里。

一个人如何利用他的业余时间,他就将如何度过他的一生。

与朋友们共勉。

洞见|人有多少德,就有多少福

君子独处,守正不挠。

《了凡四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袁了凡年轻的时候赶考,路上遇到一个算命先生。

先生说他县考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能考第九,一生不中进士,53岁遇祸而亡,一辈子没有孩子。

袁了凡觉得不靠谱,谁曾想接下里的县考、府考、提学都一一应验。

大惊之下,袁了凡心灰意冷,既然自己注定短命无后,又何必再努力呢?

直到他遇到云谷禅师。

云谷禅师对他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只要努力行善,修身以德,人的福气是可以自己求来的。

袁了凡听了禅师的话,开始行善积德。

后来他不仅考中了进士,还有了一个儿子,七十多岁寿终正寝。

古人说:“天难谌,命靡常。”

天道无常,命运也没有定数。

一个人只要积累自己德行,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福气与好运。

01

  • 向善积福:积德行善,福气自来。

我们常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喜欢给别人付出的人,也一定会被别人善待。

行善无求福自来。

一个人懂得行善为善,福气自然就会降临。

范仲淹幼年遇到一个老道士。

向他问自己的前程命运。

他说:“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

道士吓了一跳,问他:“小小年纪,怎么这么大口气?”

范仲淹有些不好意思,又问:“那您看看我能不能当大夫?”

道士问:“为什么这两个志向差这么多?”

范仲淹说:“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

道士听了之后,很是感动,对范仲淹说:“你有这样一颗善心,将来一定可以当宰相。”

后来范仲淹果然当了宰相。

当上宰相之后,他救济学子,减少徭役,建立义田,善行惠泽天下。

他的家族兴盛不衰,从宋朝到清末,绵延八百年之久。

王阳明说,人常为善,必有善报。

一个人内心善良,常为善行,出善言,整个人就会生出和煦温暖的气场。

这样的人气质温柔,见之可亲。

别人不自觉得就会对他生出友善之心。

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走到哪里都有人搭把手。

人生之路自然宽阔顺遂,安稳有福。

02

  • 虚心纳福:水低成海,人低成王。

古人云:“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谦逊的人有福,傲慢的人往往招祸。

福气如水,总是向低处流动。

但是很多人却总是傲慢自大,处处都要抬高自己。

时间久了,福气也就没了。

北宋狄青担任枢密使,自恃功劳,傲慢不驯。

手下人贪污军款,他依然袒护提携。

他把皇帝的赏赐分给士兵,士兵不谢皇上,反而对他感恩戴德。

京城发了大水,很多官员家里被淹,他却占了大相国寺躲避水灾。

长期的傲慢自大惹得朝臣不满,皇帝忧虑,狄青最终被贬黜。

因为长期不得重用,最终落得一个郁郁而终的下场。

《了凡四训》里讲:“唯谦受福。”

只有保持在低处,才能承载福气。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一个人一旦太满,福气自然也就流走了。

学会收敛自己,谦恭待人,时间久了,福气自然就有了。

03

  • 平和蓄福:控制脾气,留住福气。

人们常说,冲动是魔鬼。

人是情绪动物,面对困境,很容易冲动,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学会控制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平和,是一个人最顶级的情商。

北宋宰相文彦博曾经在益州当官。

一日宴请宾客的时候,下了大雪,宴会到了半夜还没有结束。

随从的士兵发怒,把外面的井亭拆掉烧了避寒。

宾客见到后以为士兵造反,吓得腿打颤。

文彦博却镇定自若得饮酒,说:“天气也确实冷,就让他们烧了烤火吧。”

士兵见状,没了发泄的地方,也就没再闹事。

文彦博一句话就巧妙化解了这场危机。

第二天,文彦博查清是谁先动手拆井栏,把此人杖责一顿打发走了。

古人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

越是紧急的情况,越要稳住心神,从容应对。

心态稳了,决策和行动才不至于出现偏差。

遇事稳住,是避祸的第一步。

如果自己的心都乱了,那么人生自然也就输得一塌糊涂了。

04

  • 守正养福:慎独修身,远祸之道。

古人说:“君子独处,守正不挠。”

意思是说:一个人哪怕是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也绝不起歪心思,坏点子。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能逾越的底线。

若是不能节制欲望,走上邪路歪路,人生迟早要接受惩罚。

唐代的东都留守吕元膺是个下棋高手,总是喜欢和幕僚下棋取乐。

有一次,他正与幕僚下棋,突然有紧急公文要处理。

趁他离开的时候,幕僚偷偷挪动了棋子。

吕元膺一回来就发现棋子被动了,却没有声张,幕僚最终赢了这一局棋。

次日,这位幕僚正侃侃而谈自己的棋艺如何高超,而吕元膺派人送来金银,让这位幕僚另谋高就。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那些真正有福的人,无论在何种境遇都能坚持内心,坚守底线。

唯有如此,一个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赖,才能坦然面对天地鬼神。

底线就像是人生的堤坝,一旦溃退,冲垮的就是整个人生。

05

  • 自律惜福:势不用尽,福不享尽。

曾国藩曾说:“敬畏,方为载福之道。”

福气从来不是无限的,一个人懂得知足惜福,敬畏命运,才能长久保有福气。

若是不懂得律己节制,胡作非为,福气很快就会耗光。

唐代宰相李林甫曾遇到高人指点,说他有三十年的宰相之命。

可是他当上宰相不久,就被抄家流放。

他心中不解,去找高人问个明白。

高人说:“你为了一碗鸭舌羹杀上千只鸭子,仆人也作威作福,欺压百姓,福气早就耗光了,哪里还有三十年的宰相福分?”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一个人的地位和品德一旦不匹配,就会带来灾祸。

所以生活中很多人的富贵总是昙花一现,飞来横财很快变成飞来横祸。

打铁还要自身硬,足够的品德才能匹配足够的财富。

所以越是富贵的人,越要谨慎修身,提高自己的德行。

这样的人才能细水长流,福气常在。

古人说:修身以德,厚德载物。

一个人要想有福气,首先要把德行修好。

德是船,若是船不够坚固,再大的福气也会沉到水里去。

德是地基,地基不牢,名利就会成为压垮自身的稻草。

有多大的德,才能有多大的福。

积德行善,谦谨平和,这样的人才能一生安稳如意,顺遂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