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勿忘我

有一位听友给我写了这样一句话:“我希望他不要忘了我,但我知道其实是自己忘不了他。”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词人柳永写下这句广为传颂的诗句时,或许也是这般心情吧。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深秋时节本就显得荒凉,更何况心上人即将远去,或者已经远去,而你的心却不知飘向了何方。你希望他不管身处何方,都不要忘了你,但其实是你自己自己放不下。你很懂自己的心,只是他不懂你。

 

繁华也好,名利也罢。少了他,似乎少了一些风情和风景。身处浓烈感情中的我们,总是喜欢更加浓烈的表达自己。那些信誓旦旦,那些永不分离,依然无法表达出心底的爱。

 

但世事无常,人、物、爱,皆无常。又怎能真的让永远成为永远呢?往往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的人也并未归来。尘缘自有定数,誓言终是缥缈。勿忘我,是一份美好的期许,就让它安静地待在时光里吧!

 

就像作家饶雪漫笔下的一首短诗:

我未见过它方飘雪

我不懂得生死离别

海风不要来

黎明不要来

冬天不要来

我还没有准备好忘了你

夜听| 有一种心酸,叫假装快乐

你知道吗?有时候你越假装自己,也是没人真的懂你。
我希望你不要顾及太多,活得任性一点,笑就放肆笑,哭就大胆哭。
听过一句话说:“这个世界上没人能一直爱你,但一直会有人爱你。”
所以你不妨去做真实的自己,别假装,别逞强,忠于自己才是一个人最好的样子。
愿你无需假装,依然有人宠、有人爱。

谢谢,晚安

洞见|年少不识刘玄德,中年方知万事难

成熟的稻穗,都懂得弯腰。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

“为什么20岁看三国觉得曹操最厉害,40岁看三国觉得司马懿最厉害,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

少年时候,谁会喜欢刘备呢?

论权谋,他不如曹操,遇事只会哭哭啼啼。青梅煮酒论英雄,被曹操一句话,吓得连筷子都拿不稳;

论本事,他不如孙权,全靠一张厚脸皮。为了借到荆州,不惜娶对方的妹妹,最后干脆赖着不还了。

就是这样一个要什么没什么的草根,竟然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他凭什么呢?

可是人到中年,重读那段群雄争霸的历史,想起当年纵横四海的豪情和壮志,再对比如今的闲适,难免让人唏嘘和落寞。

也只有到这时候,才忽然一声长叹,懂了刘备的辛酸与难得。

既然时势造英雄,那英雄为什么不能是我?

刘备能爬到权势的顶端,能成为那个时代的一流人物,凭的是赤手空拳的自己。

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每个不动声色的皮囊之下,都是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

01

  • 输在起跑线,可以赢在起点。

刘备不是天生无能,他拿到的,确实是一手烂牌。

袁绍和袁术出身世家大族,四世三公,标准的官家子弟;

孙策和孙权继承的是家族产业,老爹孙坚已经打下一片江山;

刘璋是皇室宗亲,刘表是“荆襄八俊”之一;

十八路诸侯伐董时,最差的曹操也是个骁骑校尉,而刘备什么都不是,一个卖草鞋的穷小子而已。

《三国志》里原话是这样的:“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为了适当抬高身价,也为了师出有名,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也”。

中山靖王是什么人?刘胜,汉武帝刘彻的哥哥,隔了几百年的时间,这种无法考证的皇室宗亲,带来的好处实在有限。

没有官职,没有爵位,也没有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少年的刘备还能野心勃勃。

他家里唯一出众的就是一棵桑树,长在院子的东南角,高五丈有余,远看像宝车的帷盖。

他就指着桑树,对自己的小伙伴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

在那一群争王争霸的人物里,唯有刘备是白手起家。

他只能靠自己混饭吃。

年轻的时候,谁不是嚷嚷着追梦?热血冲动,埋头苦干,一心以为能力最重要。可是后来才知道,能力很重要,圈子也很重要。

只有吃过苦、栽过跟头,只有意识到自己的碌碌无为,才知道梦想成真有多么难。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备努力奋斗的前半生,只是其他人的起点。

选择退学,投奔公孙瓒,他成为平原令,混到官身。
 
孔融受黄巾围困,他前去救助,混进了上流名士的圈子。
 
从孔融跳槽到陶谦,他得到了徐州,混成一方州牧。
……
公元221年,等刘备称帝时,他已经60岁。

他是完全凭借个人努力,从社会的底层奋斗到了顶层。

曾经,有一则短视频风靡了朋友圈:

这个实验用长跑来模拟生活,刚开始,孩子们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

“如果你的父母有房子,请往前走一步。”

“如果家里有出国留学的能力,再往前走一步。”

“如果父母的职业是老师,再往前走一步。”

随着附加条件的增多,孩子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有人还在起跑线上,有人已经向前走远。

大家都在焦虑:

怎么办?我已经输在起跑线了。

是的,如果现在开始起跑,站在前面的孩子可能领先许多,但是在抵达终点之前,并不意味着后面的孩子不能超越。

谁都可以去争冠军!

谁都可以成为第二个刘备!

焦虑与抱怨并没有意义,死死地咬住自己的目标,不放弃,才有可能实现超越。

02

  • 直面失败,也是一种成功。

刘备不是天生爱哭,眼泪有时候是最好的武器。

如果要让刘备自己总结的40岁,他或许会这样写:

《年轻人不可不看的创业陷阱,血泪总结》;

《创业不得不承受之痛,没有人比我更懂》;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没人比我更输得起》;

《最怕你胸怀大志,却还碌碌无为》;

《@曹操,你就不要想起我》;

《生活,请给我一个不哭泣的理由》;

……

他的前半生,不是失败,就是在失败的路上。

24岁,他和曹操、公孙瓒一起打黄巾,结果一兵一卒都没有混到手;
 
34岁,他刚刚入主徐州,结果被吕布出兵偷袭了;
 
36岁,他和吕布交战,结果连老婆孩子都弄丢了;
 
39岁,他好不容易夺回徐州,结果又被曹操打败……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每一次都跌得狼狈,每一次都重新站起。

公元201年,刘备又打了败仗。

“人报曹军大队赶来,玄德教孙乾等保护老小先行。玄德与关、张、赵云在后,且战且走。操见玄德去远,收军不赶。玄德败军,不满一千,狼狈而奔。前至一江,唤土人问之,乃汉江也。”

这一次,他选择去投靠荆州的刘表。

刘表收留了他,让他驻扎新野,在这个小县城里,他足足混了七八年。

有一天,他和刘表一起饮酒。

席间,刘备起身去厕所,回来之后竟然哭了,泪脸满面。

刘表连忙追问,他惆怅地说:“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47岁了,拼搏半生,还在寄人篱下。

一方面,他要打消刘表的猜忌,为自己博得立身之地,故意做出男儿垂泪的颓丧之态;

另一方面,他还想着领兵上阵,他绝不甘心作为一个小人物,默默无闻地混完一生。

他要用大腿长出的赘肉警醒自己。

这一哭,意味深长。

战赤壁、取荆州、建蜀国、伐孙吴……

谁能想象,别人在47岁已经停步歇息,而刘备从47岁以后竟越战越勇,不撞南墙不回头?

年少时爱笑话他的眼泪,后来才知道,在失败面前,哭并不算丢脸,只要哭完记得站起来。

03

  • 成熟的稻穗,都懂得弯腰。

刘备不是天生厚脸皮,自尊心是一个灵魂中最伟大的杠杆。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才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

都说得卧龙者,得天下,他是怎么请动这尊军师的呢?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刘备时任左将军,虽然败仗越打越多,但名声越来越响亮,竟然几次翻山越岭去求见一个比他小二十岁的布衣青年。

这三顾茅庐的典故谁都知道,但不是谁都能做到。

是的,刘备没什么本事,但他凭什么招揽了一群人才呢?

曹操有天时,孙权有江东地利,刘备所能依靠的也只有人和了。

关羽脾气傲娇,私下放走曹操,他忍下来了,所以连曹操也挖不走这个大将;

张飞性情暴虐,对下属非打即骂,他忍下来了,所以张飞愿意和他结成儿女姻亲;

徐庶立场不定,选择离蜀投魏,他忍下了,所以对方在离开时还倾力推荐新军师诸葛亮。

一张人情牌,他打出了最好的效果。

最经典的要数长坂之战。刘备惨败,他虽然冲出包围,妻儿却陷入围困之中。

赵子龙拼死厮杀,七进七出,最后抱回刘备之子阿斗。

刘备却当众将襁褓中的儿子摔倒在地,骂道:“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有人说他做戏,那是不了解刘备。

同样作为主公,他何曾有过曹操的半分霸气?他何曾有过孙权的半分任性?

他就是“不要脸”!

在下属面前做低伏小,笼络人心;在对手面前装聋作哑,掩饰野心。

他就是“不要脸”!

跑到曹操那里寄人篱下,又跑到孙权那里混饭吃,他难道就不难受?

可是在成功面前,这点委屈算什么?

04

大多数人的中年,事业毫无起色,养家糊口的压力陡增,年岁渐长的恐慌加剧……

很多人四十岁以后就觉得自己折腾不动了。

可是在一千八百年前,47岁的刘备仍然说自己“志犹未已”。

少年不识愁滋味,中年方知万事难。

为什么突然读懂刘备?

或许,是更懂了生活的不容易。

他才是生活的英雄。

虽然起点低,却不曾消磨锐气,而是拼命地跑,跑过昨天的自己。

虽然失败,却不曾丢掉信心,可以流泪,可以懦弱,绝不认输。

虽然现实残酷,却不曾放弃争取,能明争,能暗夺,也能忍。

每一个奋斗的人,都应该向刘备学习,越挫越勇,最终迎来辉煌。 

洞见|人生最高级的活法,是接受事与愿违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罗翔曾说:“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

是啊,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若是能与事与愿违和平相处,未尝不是大智慧。

01

在电影《触不可及》中,菲利普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富豪。却不曾想,他的后半生会毁在自己最热爱的极限运动跳伞上。

这一场事故,让他深爱的妻子永远离去。而自己,也因为重伤,将永久性地瘫痪在床。

一个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成功人士,就这样因为一场事故,而成了连生活都无法自理的残疾人。

在电影《实习医生格雷》中,出现过这样一位病人:

她几十年坚持健康饮食,酷爱做瑜伽。为了健康,她极度自律,放弃了生活中的很多乐趣。

可是之后,她依然得了癌症。

拿到报告的那一刻,这位病人彻底崩溃了。真正给她打击的,其实不是癌症本身,而是这些年为了不生病所做的坚持和努力。

你看,人生就是这样,无论你身处什么年龄、什么地位,无论你拥有多少金钱、多少权力,无论你付出多少努力,坚持多少时间,都有可能陷入事与愿违的诅咒当中。

也许,我们必须承认,我命由我,但有时候也由天。

逆天改命也许可行,但事与愿违却是人生常态。

02

传说唐代有位居士,素日以打渔为生。

有一次,他出海捕鱼,辛苦劳作了几日,却一无所获。

这换做是别人,必定怨声载道。可居士却在垂钓中领悟到了禅机,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禅诗: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是啊,船内一鱼没有,可月光洒满船舱,这不也是另一种满载而归吗?

原来,只要换一种思维方式,事与愿违和得偿所愿,不过只在一念之间。

其实,人生在世,我们之所以总觉得时时事与愿违,不过只因内心的执念。

执则迷,迷则不悟,便有了“执迷不悟”。

若是能放下执念,也许便能摆脱事与愿违的诅咒,活出自在。

就拿养育孩子来说,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我们总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

可事实上,大部分孩子,无论父母寄予多大的期望,他们最终只能活成平凡人。

父母们觉得,自己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孩子还是不争气,真是事与愿违。

可换个角度去想,难道平凡的人生,就不值得了吗?

曾看过一个孩子写的作文《藏在角落里的我》。

他用稚嫩的笔迹写下触动人心的话语: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木匠。也许,我不需要考哈佛和北大,只要快乐就好。

 

并不是每个人都不能在角落里,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像角落里的花朵一样芬芳。而我,就是那个藏在角落里的人。”

多么温暖的话!如果我们能放下望子成龙的执念,懂得欣赏那个平凡但快乐的孩子,那么事与愿违,也会变成得偿所愿。

03

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很多时候,那些事与愿违,可能是为将来的某件事做铺垫。

就好比柳永,一辈子怀才不遇,没有如愿以偿地科举中第。可也因此而专注于词作,一生佳作无数,名满天下,号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又好比苏轼,年少中进士,春风得意。可却因为一场乌台诗案,一贬再贬,从京都到海南,从炎热到酷寒,他都经历过。

可是,苏轼并没有自怨自艾,他总相信,所有经历,皆有因由。

于是,当他被贬到黄州时,他纵情山水,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

被贬到海南时,他将贬谪之旅看作传道之路,让这片与世隔绝的荒蛮之地,不再荒芜。

常常想,如果柳永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科举,如果苏轼没有被贬到地方,而是安安生生地在京城做官,那么中国历史上,会少了多少感人肺腑的名作,而他们二人的名字,是否也会被时间遗忘?

可见,我们的人生很长,一时的事与愿违不可怕,那些失去的,终将以另一种形式归来。

曾经错过的,可能在不远的前方重逢。

所以,请一定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别轻易放弃。世事本无常,不要因为当下的不如意而郁郁寡欢,请相信,上天会另有安排。

04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提到了两个词,分别是“影响圈”“圈”

影响圈是我们能改变的圈子,比如人的知识、素养、能力、经历等等。

而圈呢,指的是我们的事情,这其中包含着很多我们耗费大量时间精力,都无法改变的事情,比如天气、房价、环境等等。

如果我们经常把眼睛盯在圈上,那就很容易陷入事与愿违的焦虑当中。因为圈里的很多事,并不是我们通过努力就能改变的。

相反,如果我们能从“影响圈”出发,更加当下可以做好的事情,并且倾尽全力去做好,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便用平常心对待。那么久而久之,我们的影响圈就会越来越大,对人生的掌控力也越来越强,而事与愿违的几率反而降低了。

可见,尽人事、听天命,恰恰是人生正确的打开方式。

因为前者是可以控制的,所以我们可以火力全开,拼个最佳结果。后者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所以就保持平常心,将一切交给上天。

保持这样的心态,我们的人生更有可能幸福。

因为尽了人事,就有可能改变命运;因为对天命没有期待,所以更能接受事与愿违。

05

佛说,缘来珍惜,缘去随意。

是啊,人生在世,很多感情强留不住,很多事情强求不得。

如果放不下内心的执念,无法接受事与愿违的常态,我们的人生,必然会过得很焦虑,很辛苦。

因此,我们需要明白: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事。一念放下,便能得万般自在。从此,与事与愿违和解,与自己和解。

如此,我们才能不骄不躁,静待花开。活得自在,活得坦荡。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