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时间,会留下最爱你的人

听过这样一段话:

“看人不要用眼睛去看,因为容易看走眼。也不要用耳朵去听,因为说出口的话可能是谎言。

只要用时间去证明,用心去感受就够了。因为时间虽然不语,却可以回答任何问题。”

深以为然。

人心这东西,真的假不了,假的也无法当真。只要时间走得足够长久,真真假假,自然会看得清清楚楚。

正所谓: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时间,会帮你留下最爱你的人。

 

如果说这世上有无私,且不求回报的爱,非父母对孩子的爱莫属。

父母替我们扛下风雨,撑起家,将我们护在羽翼下,竭尽所能成为我们最大的依靠。

他们疼爱我们,呵护我们,陪伴我们成长,教会我们人情世故。

他们对我们的爱,历经岁月沧桑不衰败,历经时间淘洗不褪色。

他们对我们的爱,始终澄净鲜明,不计代价。

看过一个视频。

去年六月份,在河北廊坊,一位八十岁的老人,得知女儿得了重病,不远千里从外地赶到医院。

女儿见到父亲,瞬间泪流满面。

她哭着问父亲:“这么老远赶来,累坏了吧?”

 

父亲拍着她的肩膀,告诉她:

“不累,坐车上净躺着。

你别担心我,照顾好自己,吃喝千万不要牵挂。”

说完,父亲哽咽着从身上掏出自己带来的,大半辈子的积蓄,交到女儿手里,说是给她看病用。

网友留言说:“父爱如山,距离阻挡不了亲情。”

还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才会对孩子付出一切。”

短短几句话,读来却让人潸然泪下。

对父母而言,把孩子生下来,是他们的心意;将孩子抚养长大,是他们的责任。

尽管给不了孩子这世上最好的东西,但只要孩子有需要,哪怕倾其所有,也心甘情愿奉上一切。

年少不知父母恩,懂得已是中年人。

父母是我们在他们身上花费的时间最少,却最爱我们的人。

愿时光厚爱,让我们能够陪伴他们更久一点。

有段话说: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你需要的不是疯狂的爱情,而是一个不会离开你的爱人。”

确实如此。

喜欢是一阵风,是一瞬间的沦陷,而爱是细水长流,是一辈子的执念。

特别是随着年岁渐长,经历的世事越多,越能明白相濡以沫的感情很重要。

毕竟,成年人的爱情,不是牵手拥抱就可以开花结果的。更多的是一起过日子,一起互为支撑,抵抗漫长岁月。

看过这样一个很感人的故事。

演员陈松伶和先生张铎结婚那天,夫妻俩刚从民政局领完证出来,张铎就把结婚证撕了。

他说:“离婚的时候才可能需要结婚证,但我们不离婚,所以一出民政局,我就把它撕了。”

结婚八年,他俩一直没有生孩子。张铎一直声称自己是丁克,不要孩子。

事实并非如此。

 

陈松伶参加节目时曾坦言,他们两个人没有孩子,是因为自己患病,无法生育。

张铎为了减轻她的压力,这么多年才一直把所有的责任和错误,都推到自己身上。

尽管没有孩子,但张铎对妻子的爱却从未因此动摇改变过。

他们把对方当成彼此的依靠,在二人世界里过得平淡温馨且知足。

为了预防将来的养老问题,张铎甚至提前写好了四十年后他们的养老计划。

人这一生,在爱情里大概只需要两次幸运就够了。

一次是遇见,一次是走到底。

爱情不需要多么轰轰烈烈的誓言,柴米油盐的琐碎里,平平淡淡的陪伴就是最深情的告白。

等看遍风景,繁华落尽,容颜老去,一开始守在身边的人,依然愿意爱你如初,疼你入骨,知你冷暖,懂你悲欢。

这便是爱情最好的样子。

承蒙时光不弃,感恩岁月有你。

有人说:

“以前总觉得父母对孩子的爱,才是这世上最伟大的爱。但是有了孩子之后才知道,还有一种爱比父母的爱更单纯,更暖心,那就是孩子对父母的爱。”

是啊,每个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他的父母。

这种爱,来自本能,源于内心,纯洁又清澈。

看过一个视频。

视频里,几个大男人在一家小饭馆喝酒。

酒过三巡,吃饱喝足,他们便起身相继离开。只有最后一个走的男人,向饭馆老板喊了声买单。

不曾想,这单早就买过了。

 

是随男人一块来的儿子,趁大人喝酒吃饭时,从书包里掏出自己平时舍不得用的零花钱,悄悄买了单。

男人被儿子感动得掩面大哭,儿子却俯身安慰他:

 

“爸爸,你怎么了?是不是喝多了?喝多了我们就打车回家。”

男人哽咽着摸了摸儿子的头,父子俩相伴离去。

 

据饭馆老板说,男人刚离异,孩子跟着他一起生活。虽然爸爸什么都没说,但孩子能感觉得到,父亲正经历着人生的至暗时刻。

于是,他尽自已所能想带给父亲些许生活的温暖,好让父亲知道,无论将来如何,儿子都会和他一起面对。

电影《找到你》中有一段台词:

“我们最要感谢的其实是孩子。是他们带父母成长,让我们体验到一种毫无戒备的,甚至可以献出生命的爱。”

孩子对父母的爱,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多。

父母给了他们生命,他们却回赠我们数不尽的温暖,用最简单,却也最纯粹的爱为我们拼接起生命的点滴小确幸。

感谢时光,赐予我们天使般的宝贝。

关于友情,曾听过一段这样的描述:

“我深知自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也会因为别人的话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是朋友的爱,给我镀了一层金边,给了我很多层滤镜,让我变得勇敢自信。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需要,就会无条件地出现。”

朋友是我们在这个世上没有血缘,却胜似亲人的亲人,是苦难的生活赠予我们的一颗糖,是生命送给我们的养分。

众所周知,刘涛和秦海璐是闺蜜,关系非常亲密。

但很多人不知道,她们的友情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当年刘涛在很偏远的地方拍戏,正在孕期的秦海璐,挺着大肚子去探班,就为了给她过生日。

生完孩子,因为产后抑郁,秦海璐一直没心情照顾孩子,刘涛便推掉工作,去帮她照看孩子。

秦海璐在采访时说:“我儿子在七个月之前,我没有给他买过任何东西,都是刘涛买的。”

 

刘涛对秦海璐贴心到什么程度呢?秦海璐生产前后鞋码有了变化,刘涛都记得清清楚楚。

《雅尔塔的冬日黄昏》里,有句话这样形容朋友:

“与其说你美好,不如说你不可重复。”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真正的友谊,是两个灵魂的结合与默契。

对朋友来说,你成功,ta不会嫉妒;你失意,ta不会落井下石。

ta是你一辈子都可以向全世界炫耀的,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感恩时光清浅,让我们不负这场相遇。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走遍平湖烟雨,踏遍人间山河,时间终会让我们明白,真正值得的人,真正重要的感情,无需用力勉强与挽留。

真正爱你的人,自会风雨无阻陪伴你到最后。

他们即使历经千帆,归来仍对你初心不改。

今天是端午节,节日总是千千万万次提醒我们,要记得爱与被爱。

最爱你的人,他们如果在你身边,记得对他们说声谢谢,并好好珍惜。

他们如果不在身边,也记得打个电话发个微信。

夜听|愿你的一生,被温柔以待

之前跟一个朋友聊天,她说,你有没有觉得很奇怪,从小到大,周围的人都在跟你说,你要懂事,要成熟,要有出息,要出人头地,可是却很少有人跟你说,你要快乐。

好像是这样,长大之后,身边陪着你的人很多,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你真正想要什么。

有位听友,下班之后,总喜欢在小区的楼下坐一会,吃一根雪糕,发发呆,听听歌。不是不愿意回家,而是回到家之后,他又需要扮演新的角色,只有在独处的时候,他才能做回自己,所以他特别享受这样的时刻。

当一个人,有了故事,也就有了心事。

后来的我们,喜欢听歌,是因为听到了与自己相似的故事,喜欢看评论,是因为评论区有许多与自己相似的人。

有时候,经历的越多,想要的反而越简单。或许年少的自己,想要名,想要利,尝尽了孤独,也受够了等待,而现在的自己,只愿天黑有灯,下雨有伞,一路有良人相伴。

我希望,在所有人都在要求你变得更好的时候,还有一个人站出来,他不在意你优不优秀,也不在意你懂不懂事,他只在意你今天开不开心。

时光往前,愿我们都能被温柔以待。

夜听|人到中年,我才真正读懂了端午

今天是端午节,一个重要的节日。
它与春节、清明、中秋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吃粽子、挂艾叶、看龙舟、饮雄黄酒,端午佳节,也成了祈福和团圆的日子。
岁月长河中,每一年的端午,也是我们的一小段人生。
年少时钟意端午的热闹,离家后怀念家乡的味道,直至中年,才真正读懂了端午的意义。
 
年少时的端午,藏着童年的乐趣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每到五月,粽叶飘香,家家户户,必定是要泡上粽叶和糯米。
家里的老人,手脚麻利地像变魔法似的拉出一串串饱满的小粽,上锅、用大火煮开。
随后,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小孩馋得伸手去抓。
童年的端午,是美食的世界。
梁实秋的《雅舍谈吃》里,谈的就是端午的粽子:
“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
童年的端午,也必定是热闹的。
就像沈从文在《端午日》里写的一样: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彩绘的龙舟、整齐的着装,如潮的人群,激烈的角逐。
童年时,每个节日都是盛大的,每一次庆祝,都是隆重的。
人越长大,世界越是复杂,快乐就变得不再简单。
长大了以后的我们,选择更多了,却总觉得吃到的食物不如记忆中的香甜。
世界更大了,却再也回不到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
很多时候我们期待过端午,不过是怀念当初那个纯粹快乐的自己。
时光不再重来,人亦不复少年。
那些单纯和美好,留存在童年初夏的阳光里,每当回想起来,依旧鲜活。
 
青年的端午,牵着游子的离愁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都和食物有关,比如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
这些年,我们吃过很多口味的粽子,绿豆的清香,蜜枣的甜糯,火腿的鲜美,鸭蛋的余味无穷……
却唯独怀念家乡的那一口味道。
也是在那些走南闯北,兜兜转转的艰难历程中,我们才逐渐懂得:
食物连着胃,胃连着心,我们怀念的记忆里的滋味,原来是挥之不去的思乡情。
食物,其实是一种寄托和慰藉。
短片《一禅小和尚》里,小和尚问师父:
“师父啊,有些人背着井离开了家乡,那家乡的人想喝水怎么办?”
师父说,他们背的不是井,是对家乡的思念。
我们在故乡出生、长大,却又在异乡漂泊,扎根。
故乡,就成了回不去的远方。
青年的我们,努力着,也仿徨着,思念着,也奋斗着。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故乡”,原来这句话,早已写尽了我们的挣扎和离愁

中年的端午,一手牵起了孩子,一边读懂了父母
古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五月初五,家家都需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以驱邪避害。
除了插艾,还要系百索子。
用五色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要做香角子,挂在蚊帐钩上,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年少时,我们总对这些繁文缛节嗤之以鼻,对父辈对仪式的虔诚也不以为然。
可转眼间,我们也来到了为人父母的人生节点,才明白那些不厌其烦的繁琐操作中,藏着对家人的祝福和深情。
年岁上来了,竟也开始每一个传统节日,每次都要打电话回去,问父母要做哪些准备,有些什么禁忌。
人到中年,忽然理解了父母细碎的絮叨,也开始注重给孩子的文化传承,这是中年的成熟,也是中年的责任。
有朋友曾很遗憾地说,以前每年,都很烦父亲弄那一堆堆的艾草,味道奇怪不说,放在家里又碍眼又碍事。
可前年秋天,父亲去世了,每到端午,家中少了那个张罗的身影,忽然就冷清了许多。
朋友说,每当看到街边有人卖艾草,都会怔怔地在那里站上好久。
走过半生,经历了遗憾和无常,才恍然明白,节日是用来表达他们对子女深切的爱。
他们盼的不是节日,而是盼你归来。
看到自己的孩子,吃上一口自己亲手做的饭菜,就是为人父母最朴素而深切的愿望。
原来我们在乎的,是每一个能够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
中年的端午,一手牵起孩子,一边读懂了父母。
人生过半,只求岁月变缓,留住父母的青丝,让孩子慢慢长大。
 
年年端午,又到端午。
我们从稚嫩的孩童,来到成人的世界。
一年一度的节日,是必备的仪式,也是成长的标签。
看过一段话说:
“你少时离家,父母尚是壮年,你一路狂奔不问归期。毕业、工作、成家,人世间酸甜苦辣都已尝遍。
 
少年已老,父母迟暮,城已不是那个城,人也不再是那个身轻如燕的少年了。”
年少时天地初开,一切尚且懵懂。
青年忙于事业,中年汲汲于家庭。
然而,无论时光如何飞速流逝,无论世事如何流转,节日最为朴素的内核,永远是健康和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