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看不起你,还和你交往,其实原因很简单

 

 

人性无比复杂,有时候你可能要吃过很多亏,爬过很多坑,才能认清一个人的真面目。

尤其是那些心里瞧不起你,却还主动和你建立联系的人,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个人看不起你,却还和你交往,原因无非以下这 4 点。

正在享受你对 Ta 的好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真的在乎你,怎么舍得让你累?

他只是喜欢享受你对他的好,他只是习惯了生活里有这样的人照顾他。

或是填补了他的寂寞和空虚,把你当作消遣。

如果这个人不是你,换成另外一个人如此付出,对他来说也没问题。

这样的人,不仅看不起你,还偷偷贪恋着你的好。

所以说,不要高估你在对方心中的地位,即使你付出得再多,看不起你的人终究不会在乎。

人的本能中带有攻击性,而善良的人不会伤害别人,自然会让人想靠近。

所以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某些人受到伤害的时候,又希望得到自己看不起的好人的抚慰,把他们当成避风港。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戴尔克,他欣赏斯特里的才华,屡次伸出援手资助他。

 

斯特里病了,他不仅带他回家,还请自己的妻子帮忙照顾。

没想到斯特里康复后,不仅抢占了戴尔克的画室,还勾走了他的妻子。

 

看到这,你一定会想,这种人也太可恶了吧。

 

然而,戴尔克不忍心看妻子跟斯特里在外流浪,没把他们赶出家门,反而选择自己离开。

最后他竟然还向妻子痛哭示爱:“如果你受苦了,随时欢迎回到我身边。”


可谁又会珍惜他的付出?

没有人会领情,更别提感恩。

在他们眼中,戴尔克只是一个可以让他们占尽便宜的烂好人。

不对等的关系,都是有害的。

看不上你又把你的好当成理所当然的人,一定要敬而远之,不要碍于情面,给 Ta 伤害你的机会。

你越是软弱,Ta 越是得寸进尺,愈发瞧不起你。

知道你有利用价值

告诉你一个戳心真相:

一个人看不起你,不影响他利用你,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只要你的某一个方面,恰好是他的需求点,那么,他也可能放下姿态与你来往。

有些人心里始终都有一杆秤,衡量你是否值得交往。

而你是否值得交往,取决于你对他来说,是否具有“利用价值”。

他不会忽略你能带来的利益,盘算着占你便宜。

比如,蹭一顿饭、叫你帮忙修电脑、参加他的活动凑数、借你的关系获取某种资格等等。

平日里他和你的交往,只是觉得有利可图,心里其实并不关心你。

这样的人只会顾及自己的利益,是很自私的。

之前看过一个令人震惊的视频:

一名女子跪在地上,先是抱着对方大腿,后又紧紧抓着对方的手,边哭边哀求:

“我借给你 60 万,你还我 50 万就好了。”

而那名被求的黑裙女子,却是一副毫不妥协的样子,没有任何愧疚感。 

整个人的态度像是在说:我凭本事借到的钱,为什么要还? 

原来,朋友对她来说,只是谋利的“工具”。

与这类人长期交往,你注定受伤。

他们会为了利益把你伤害,不会考虑你的感受,甚至把你当作垫脚石或挡箭牌。

在这个社会,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有些人外冷内热,有些人外热内冷。

有些人心直口快,不善于装,所以他们对自己不喜欢或是看不上的人,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

而有些人表面对你笑脸相迎,实际上骨子里瞧不起你。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他们往往为了保持和谐,或是为了营造良好形象给自己赢得更多的好处,就会带点“虚伪”,不得罪人。

如果你遇见一个对人过于友好、太过客气的人,那么一定要小心。

他很可能是伪装出来的,心机比较深。

有些人在外注重社交,注重营造一个受人欢迎和称赞的好人口碑,给人留下很重情义的标签。

以此取得好人缘和支持,长远看,还能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财富、名利、关系网等。

他们对外界表现得很友好,通常是刻意练习的结果,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印象管理。

所谓印象管理,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以此策略修饰自我的面貌,给他人营造一种印象,维持一种与当前社会情境相吻合的形象。

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确保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都是正面的,让对方认为自己具备某些特质。

比如说,一些生意人需要有人脉资源,必须要赔笑脸;

有些同事瞧不起你,但为了不影响和谐气氛,私下也愿意和你一起吃饭。

虚伪的他们就像“变色龙”,通常具有圆滑的社交手段,知世故而世故,在人际关系中往往如鱼得水。

都说“红花配绿叶”,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

有些人会和自己看不起的人来往,其实也是为了借对方衬托自己的“好”。

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凸显自己的优越感。

简单打比方,有些网红喜欢和长相很一般的人拍照,这样更能展现自己的高颜值。

有些人,常常在买不起奢侈品的朋友群里,炫耀自己新入手的大牌包包,晒自己的衣食住行。

有些人喜欢和穿着朴素、生活过得一般的人走在一起。

这样能体现他们的“高级质感”,说不定还能让别人觉得他们不“嫌贫爱富”,很平易近人。

这类行为都是通过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姿态,凸显自己的优越感,享受着你羡慕、崇拜的眼光,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当一个人看起来与你投缘,眼神里却透露着一丝不屑,或者直接以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对你说教。

那么毋庸置疑,Ta 就是看不起你。

和这样的人接触时,你会觉得自己的感受被忽略,自尊心被伤害,还是远离为好。

每个人都能在世俗生活中被公平对待,是一种理想化状态,而人和人之间往往是分“圈层”的。

别人看得起或是看不起你,这是他个人的选择,你无法控制,甚至需要给予理解。

但请你看清他们的社交本质。

如果一个人看不起你,却还在享受着你的好、或是总想利用你、抑或是经常打击你的自尊,那么请你及时止损,尽快远离他。

不对等的关系,注定不能长久。

一个人看不起你却还和你交往,背后的真实原因你总该明白,早点看清,才能避免自己受伤。

不解释,一切交给时间

听过这样一句话:

走过半生,才知道,侃侃而谈是表象,默默无言才是人生常态。

年轻的时候,总想把自己内心的所有情感告诉全世界,渴望被认同、希望被理解。

随着岁月的积淀,才发现,成长始于沉默,而学会如何沉默,才是强大的开始。

笑而不语,是一种成长

 

我们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人:

他们口若悬河,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炫耀的机会,或是毫不留情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

可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炫耀总会有碰壁的时候,正所谓老子讲的“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贝原益轩是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思想家。

有一次他乘船远行,同船有一位书生,一路上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地谈古论今。

 

贝原益轩始终一言不发,静静倾听,既不打断、也不批评,甚至还不时还点头表示赞同。

 

不久,船靠岸了,按照惯例,船客临别时要通报自己的姓名。

 

书生这时才知道在自己面前的竟然是一代大学问家。

 

书生忸怩地为自己的班门弄斧向贝原益轩道歉,而贝原益轩也不过是笑着拍拍这位书生的肩膀。

 

笑而不语的沉默,是褪去年少轻狂之后,内敛于心的睿智、从容有度的成长。

正如百源先生邵雍曾说“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

既不高调于众,也不炫耀自己的成绩。

成长,就是在沉默里进步与爆发。

2003年,王宝强参加颁奖典礼的过程中去了一趟卫生间。

 

上完厕所洗手时,他并不知道水龙头是感应的,左拧右拧、甚至还拍了拍水龙头,就是没有出水。

 

旁边来来往往的有不少明星、工作人员,王宝强脸上有些挂不住了。

 

这时,刘德华看到了王宝强的窘况,便不动声色地走过来。

 

轻轻地拿着王宝强的手往水龙头下一划,水出来了,也缓解了他的尴尬。

 

刘德华没有用一言一语便教会了王宝强,既没有嘲笑他的无知,更没有去打击他缺少见识。

强大的人,从来不需要踩着别人去显示自己的高度,更不需要贬低别人衬托自己的优秀。

笑而不语,方显“知”的境界。

看透不言、看淡不语,你的气度与洒脱自在沉默里。

痛而不言,是一种历练

蔡康永曾坦诚自己不止一次地崩溃,甚至在录制《奇葩说》节目中嚎啕大哭。

但他发现,好像别人在自己崩溃的时候也做不了什么,帮不了自己。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你崩溃的那一刻,只有自己最清楚。

鲁迅先生在《而已集·小杂感》里讲: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

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不怪任何人,这个世界上本来如此。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你的崩溃、你的伤痛、以及那些天大的委屈,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其实只是一个故事。

来自朋友的安慰“你要加油、坚强点”,虽然真心温暖,可是你的深夜痛哭、你的辗转反侧、你的苦痛交织,其他人都看不到,甚至激不起什么情绪的涟漪。

别人能够看到的只有结果,剩下的唯有自己独自熬过这个过程。

难走的路、难跨的沟,大张旗鼓地宣传人间不易,到头来依然逃不过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地跨。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叫苦,就有人为你负重;

更不会因为你怕疼,就对你手下留情。

你说得越多越难过,你越难过越想说,到头来,只会再也走不出无穷尽地悲苦。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我们不需要把伤疤一次又一次地撕开给别人看,而是学着钝化自己的情绪,将心思投注于那一二分如意,活得更加通透。

藏起伤痛、咽下委屈,要记住:小孩子才会到处诉苦,成年人得学会自己扛。

多年以后,我们都会感谢当时那个痛而不言、苦而不语的自己。

因为正是这种不言说的沉默,才是历练滚烫人生的智慧与勇气。

强大,从沉默开始

子禽问老师墨子:“多言有益乎?”

墨子回答说:“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墨子的回答,着实精妙。

话说得多不多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懂不懂时机分寸,说的话有没有价值。

沉默,远比你想象的更有力量。

《韩非子·喻老》里曾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楚庄王刚管理朝政时沉迷酒色,三年不理朝政。

 

肱骨大臣伍参伤心不已,眼看着国将不国,于是向楚庄王讲了一个谜语:

 

有一只五色大鸟落在楚国的高阜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请大王猜猜看,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回答道:“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半年后,楚庄王一番暴风骤雨般的整顿和改革令所有人刮目相看:

 

罢淫乐、立贤妻、杀奸佞、提能人,最终打败齐国、战胜晋军,完成楚国称霸的大业。

 

成语“一鸣惊人”便来源于此。

楚庄王年少即位,内忧外患,即便他再想飞的更高更远,也不得不蛰伏下来,蓄积力量、谋定而后动。

他的沉默是积淀,是时机到来时的厚积薄发。

正如黎明前的沉寂,是为了拂晓时朝阳的冉冉升起在做力量的蓄积。

在社会中,“键盘侠”和“打嘴炮”的人比比皆是,默默苦干、厚积薄发的人少。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沉默寡言一些吧,为人别太过高调,就默默地努力,在低调中不断地提升自己。

尼采曾说:谁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

沉默,不是对世事妥协、对命运怯懦,是要学着豁达面对人生起伏,笑而不语、痛而不言。

沉默,远不是浅显的无话,而是要在沉默中,忍受孤独、默默积淀,蓄势待发。

沉默的力量,是面对质疑时有力的回击,是面对困苦时无语的刚毅,更是能让自己远离世间纷扰,专注于思索与酝酿。

学会沉默,最是成熟。而你的沉默,终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