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珍重

 

最近身边的很多人,都经历了一场疫情的苦难,从千般不易中艰难地走向了康复。

或许你只身一人,在那些无人照顾的独居生活里,用一杯杯热开水帮自己熬过了一个个发烧的夜晚,用一顿顿的外卖使自己免于饥寒交迫。

或许你远在他乡,在疫情肆虐的万般焦虑中,更加牵挂老家年迈的父母,恨自己无法陪伴在他们身旁。

或许你在看似平淡的岁月里,见过太多的世事无常,历经许多沟沟坎坎。

于是你开始明白,这世间的路并不总是平坦,人在世上总要面对许多的坎坷。

除了看淡和笑对,我们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不如就在是非曲折里摸索着前行,顺便给自己一束希望的光。

面对猝不及防的病痛,唯有坚强,熬过那些难捱的日子,会让你的内心更有韧性。

面对无法挽回的分别,不如淡然地就此别过,让过去的种种成为生命底色上的美好回忆。

面对生活的艰难,不如在曲折的世事里谋求立足的机会,在黑夜里寻找希望的光。

这漫漫人生之路,总有许多不平坦。

在云淡风轻之前,总要勇敢地去爬坡过坎。

只要挫折压不垮你,柳暗花明尚未来临时,总要学会在至暗处捕捉亮光,于废墟上造殿堂。

我相信,天地终不会辜负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

在未知的路上踏平重重坎坷,将温情刻录在走过的所有旅途里,你一定也将收获来自这世间的幸福。

天寒地冻,别忘记保暖。世路多艰险,愿你多珍重。

– E N D –

夜听| 有一种幸福,叫回家

春节临近,年的气息,扑面而来。

被疫情困扰了3年,很多在外打拼的人,早已经按捺不住那颗回家团圆的心,忙着抢票, 想尽各种交通方式,只要能够回家。

年轻人归心似箭,家里的父母望眼欲穿,他们如同村口的那棵老树,迎接四季轮回,迎接风霜雨雪,也在迎接着你回家。

看过一个视频:

在深圳工作的李先生,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驾驶着汽车返回老家湖南过年。

原计划晚上10点到达,但是因为堵车,加上阴雨路滑,直到凌晨2点,才缓缓到家。

平日习惯早睡的父母,在儿孙归来的这个寒夜,仍站在家门口来回徘徊着,他们幸福又焦急地等待着。

不一会儿,母亲就摆满了一桌子热气腾腾的饭菜,儿子最爱吃的那盘干笋,是母亲春天就晒好的。

爱有千种,父母的爱最无私,最温暖。

千般思念,万般疼爱,都融入到孩子回家的幸福里。

见到日夜思念的父母,吃到父母做的美味佳肴,让漂泊在外的我们,瞬间幸福满满,多少的委屈,多少的苦累,在那一刻,都释然了。

有人说,回家就是让长大的我们,做回小孩,继续天真,继续撒娇。

有人说,回家就是亲人围坐,笑声不断,感受生活的热烈饱满。

有人说,在外面的世界,我很渺小;回到家,我就是爸妈的全世界。

其实,回家,就是因为家里有我们的根,有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一生的缘分和血浓于水的亲情。

鸟儿眷旧林,鱼儿思故渊。

人走到天涯海角,也会牵挂故乡的亲人,也要回家。

这个腊月,夜听愿回家的你,一路坦途,一路顺风,能和最爱的人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如果不能回家,那就请照顾好自己,别让爱你的人担心!

– E N D –

夜听|余生,照顾好自己

 

冬至已过,寒风开始刺痛耳朵和脸颊了,很多城市也飘起了雪花。

你那里下雪了吗?

天寒地冻,雪落成诗。在这个冷冰冰的季节,是否有人问你粥可温,有人念你衣可暖?

是否有人会牵紧你的手,一起踏雪寻梅,然后陪你吃火锅,在滚烫的人间烟火里,为你拂去一身风霜。

如果有,你当然是幸福的。倘若没有,请你也要照顾好自己。

有一段话这样说:“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做很多事。一个人的日子固然寂寞,但更多时候是因寂寞而快乐。极致的幸福,存在于孤独的深海。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我逐渐与自己达成和解。”

人生就是一段丰富多姿的旅途,途中会拥有有人陪伴的幸福时光,但也会迎来独自一人的难忘时刻。

独自一人,未必全是孤独。这世间,总有一些路,只能自己独自走过,总有一些心情,只能自己慢慢体会。

一个人的日子里:

可以给自己煮一碗面,在这雪花起舞的日子里,独自享受美食;

可以给自己买一束花,鲜花的芬芳让整个房间变得春意盎然;

可以每天坚持练瑜伽,培养了自信和气质的同时,还可以放松心情。

网上有人问:“一个人的生活需不需要仪式感?”

有人说:“如果没有仪式感,生活就像干巴巴的沙漠。”

是呀,一个人也可以捧上一杯热茶,在氤氲的热气里,做一个惬意的美梦,过上一个从容、雅致且富有温暖的小日子。

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羡慕外面的人间闹市,保持宁静淡泊的心境,过好当前的生活,才是最大的收获。

在这寒冷的冬天,看漫天飘雪,守住自己的内心,也是一种温暖。

这个冬天有点冷,记得照顾好自己。

– E N D –

最长久的关系,都是以心换心

曾读到过这样一句话:
 
“人,因不惜而散;心,因不真而凉。”
 
人海茫茫,经历了太多逢场作戏,见过了太多世态炎凉,才明白真情的难能可贵。
 
唯有真心待人,才会被温柔以待;若是虚情假意,只会不欢而散。
 
在我的眼里,人与人之间最长久的关系,莫过于以心换心。
知感恩者,得人心
七堇年曾说:
 
“这个世上,真心对你好的人,遇到一个便少一个。人活在世上,一定要懂得感恩。”
 
人活于世,不但要记住别人的好,更不能忘记回报别人的恩。
 
我曾看过一则让人十分心寒的新闻。
 
在杭州,曾开过一家远近闻名的馒头店。
 
女老板心地善良,看到很多环卫工人和流浪汉每天辛苦求生,却吃不上一口热乎饭,心里十分同情。
 
于是,她不顾家里人的反对,发起了免费赠送爱心馒头的活动。她每天起早贪黑,只要有人来到店里要馒头,就一定不会饿着肚子离开。
 
这本是一件善事,没成想那些领取馒头的人却丝毫不知感恩。
 
他们不仅把拿到的馒头当成是理所当然,甚至还提出了更无理的要求:“馒头我们不要了,你把它们换成钱给我们!”
 
老板娘听了这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便提出了拒绝。
 
可是这群人却不依不饶,说老板娘一定是有利可图,不然怎么可能天天赠送免费的馒头。
 
在饥寒交迫之际,有人愿意免费施舍一口热乎的粮食给你,本来是天大的恩情。
 
可是他们却将一盆又一盆的脏水泼向了恩人,不免让人觉得寒心。
 
后来,老板娘无奈终止了赠送爱心馒头的活动。
 
不知道感恩的人,心中只有算计,不仅伤害了好人的心,更败坏了自己的人品。
 
与人交往,别拖欠人情,别寒了人心。以德报德,才能相处舒服。
 
种善因,得善果,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总能修得好人缘。
待人诚者,受人尊
《庄子·渔夫》中写道: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人行走于世,不靠外表,不靠身份,而是靠一颗赤诚的心。
 
内心真挚的人,值得信赖,与他们相交可以畅谈心事。
 
虚情假意的人,爱耍心机,与他们接触只会身心俱疲。
 
在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当中,我看到了让人感动的一幕。
 
某天晚上,女孩胡晶晶在超市排队付款,队伍的最前面,是一个年迈的老人。
 
在售货员要求她出示付款码时,老人面露难色。她年纪大,根本不会用微信支付,手里的现金也不够用。
 
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排在后面的顾客越来越急躁,都开始催促老人。
 
胡晶晶看出了老人的窘境,便提出帮她支付。老人十分感谢,说自己的家就在附近,让胡晶晶等自己回家取钱。
 
可后来,超市的售货员都下班了,老人还是没有出现。
 
正当胡晶晶打算离开时,只见老人从远方匆忙地跑来了。老人不但把钱都还清了,还把自己家中做的食物送给了胡晶晶。
原来老人家里走水了,刚刚收拾完所以耽误了时间。
 
看着老人离去的背影,胡晶晶心生一阵敬意。
 
很认同一句话:
 
“没有什么道路可以通往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可能会让人一时获利,但说到做到的人,却能够终身获益。
 
待人诚者,为人坦荡,备受尊敬。
不忘本者,必有品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做人不能忘本,得意不要忘形。”
 
人生的境遇起起伏伏,不忘本,才能在世上站住脚。
 
前段时间,和一个行业内的前辈参加聚会。
 
聚会上,有一个老板大谈自己的生意经,满口吹嘘自己如今的成就。
 
一开始,大家为了保全他的面子,还会迎合几句。
 
可这个老板接下来说的话,却让整个饭桌上的人都沉默了。
 
他说几天前,一个老家的邻居坐火车来找他,麻烦他给自己安排一份工作。
 
“在城里待了这么多年,我早就不是那个土地方的人了,怎么还来攀关系!”
 
原来在他的心里,过去生他养他的地方就是一个人生的污点,根本不屑于提起。
 
而几个月过后,他投资失败,酒肉朋友全都离他而去,只有老家的人愿意借钱给他。
 
常听人说:“走的再远,也别忘了当初是从哪里出发。”
 
不管如今有多大成就,都别忘了曾经一起共患难的人,否认过去,无异于瞧不起自己。
 
树大是因为根深,而人要想走的长远,切记不能忘本。
 
一个忘本的人,从不会将心比心,见到利益就会抛弃情谊,不值得深交。
 
而一个品行高贵的人,从不会羞于谈论自己的过往,更不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人不忘本,朋友才会多,路才走得长远。
苏芩曾写道:

 

“跟谁在一起舒服就和谁在一起。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入我心者,不屑敷衍。”
 
人与人相处,最难的是真心换真心,不负不欠;最怕的是互相套路,徒增烦恼。
 
人生有得有失,感情有聚有散,能遇到一份久处不厌的关系是一大幸事。
 
余生, 愿与你结交的人,心中常怀感恩,做事真心诚意,做人从不忘本。

改变命运的方法,永远只有一个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句名言:

“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信仰与世界观,我们必须突破自我界限,不断修正自己。”

也就是说,想要改变命运,就先改变自己。

成长,其实就是一段不断试错的旅程。

只有善于反省自身的错误,才能少走一些人生的弯路。

改变形象

作家李尚龙年轻时很重视自己的形象,每天跑步五公里。

但是后来,他的体重开始居高不下。

一天,他和往常一样躺在沙发上阅读时,一句话映入眼帘: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堕落,是从身材失控开始的。

看着自己的双下巴和大肚腩,李尚龙决定开始改变:

戒掉主食,控制食量,进行规律性的运动。

三个月后,他整整瘦了三十斤。

那年的签售会上,读者们问他减肥的秘诀,他只说了一句话:

“比起减肥,我希望你们更应该学习的是反思的力量。所谓反思,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修正,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好。”

见过太多人,本想保持一个好的身材,却在岁月中渐渐丧失了对自我形象的管理和控制。

曾经翩跹轻盈的少女,变得臃肿了;以往意气风发的少年,大腹便便了。

结果还未至中年,形象上已经被岁月摧残成身材走样的大妈大叔了。

很喜欢玉鹤鸣的一句话:

“管理好自己的身材,经营好自己的形象,是你人生进阶的第一步。”

是啊,你的形象,就是你的名片。

一个人的容貌好不好看,是天生的,但形象干不干净、优不优雅、精不精致,却是后天养成的。

改变言行

前几天跟一个教授交流,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他曾经带过两个研究生,两人的科研实力都非常强,能力背景也几乎毫无二样。

但是最终,一个事业有成,不到三十岁就成了业界的新秀,科研成果频频获奖。

一个一事无成,现在还在考虑给哪家公司投简历。

我很疑惑,问教授:“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教授叹了口气,开始慢慢讲述。

毕业那年,在他的举荐下,这两位研究生进了同一所科研中心。

才进去的时候,两人对各种事情都感到新奇,难免多问些问题。

但是时间久了,两人的区别就渐渐显现出来了。

前一个谨言慎行,尤其是涉及到公司科研机密的事情,他一字也不会多问。

另一个则不同了,他不仅喜欢打听别人的工作内容,还喜欢到处吹嘘自己的职务。

有一次,在和别人喝酒时,他竟把公司的科研进度告诉了别人。

部门领导知道后雷霆大怒,把他臭骂了一顿。

没想到,他不仅没有反省错处,以此为戒,反而私下和同事抱怨:

“不就开个玩笑吗?领导也太较真了!”

部门领导听到这些话后,把他开除了,并且准备以侵犯商业秘密罪起诉他。

最后还是这位教授多方周旋,才让他免除了牢狱之灾。

但是至此之后,再没有相关科研企业敢用他了。

豆瓣上,有个叫“言行决定成败”的小组,里面有这样一句特别真实的话:

“20岁时,你说些不适时宜的话,做些不知利害的事,也许能侥幸无事;

40岁时,你若还不修正自己的一言一行,迟早会生灾祸。”

有的人,时时反省自己,并及时作出改变,所以能不断精进。

有的人,管不住自己的言行举止,改不掉自己的错误行径,最后只能毁掉自己的人生。

改变情绪

曾在书中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一心向善的年轻人。

他每天吃斋念经颂文,勤勤恳恳,从不间断。

但是不知怎的,每次他去附近的寺庙想剃度出家时,住持总是摇头:“时候未到。”

他很苦恼,就去问禅师:“请您告诉我,为什么我一心向善,日日修行,却始终无法成功呢?”

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今天住持将你拒之门外的时候,你是什么反应?”

他不解,但还是诚实答道:“我很委屈,冲他破口大骂。”

禅师又问:“那么上一次呢?”

他答道:“也是如此。”

禅师继续问:“第一次呢?”

年轻人听到这话,感到很惭愧:“次次如此……”

看着似懂非懂的年轻人,禅师耐心道:

“你所谓的修行,不过是日复一日的吃斋、念经、颂文,这并没有什么难的。

难的是修正自己的情绪。不戒掉自己的不良情绪,你的生活就不会有改变;不堵住自己的情绪漏洞,你的人生就难以有成就。”

是啊,只会用吃斋念经颂文来掩盖自己的内心,而不修正自己情绪的不足,叫什么修行呢?

古人云:喜时不诺,哀时不语,怒时不争,乱时不决,倦时有终。

只有时时反省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修正自己的情绪,才能过上如意的人生。

改变圈子
我有一位朋友,人脉极广,是个典型的社交达人。
平日里,不是在和同事组酒局,就是在和领导搞关系。
前段时间,他突然发了一条朋友圈说:
你有价值的时候,朋友最多;你有难处的时候,才知道朋友有多少。
原来,之前他在酒局上认识了一位大佬,互相加了对方微信,时常组局碰头。
前段时间,他工作遇到了一个大麻烦,走投无路之下,便想到了这位大佬。
他满怀希望地给大佬发了好几条信息,结果对方根本不回复。
他不死心,打电话给大佬,结果对方直接拉黑了他。
更可悲的是,那些平日里和他交好的人,现在看到他就躲,有的连电话都不接,生怕他开口找自己帮忙。
作家马德有句名言:
“干净的圈子,一般都是小圈子,人不多,三五人甚或二三人。一个人数庞杂的圈子,难免就会泥沙俱下。”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终究是有限的,实在不必把太多人,请进你的生命里。
毕竟,人生在世,没有拒绝,就没有成全;没有告别,就没有欣遇。
修正自己的圈子,把不属于自己生命中的人请出自己的生活,是清净人生的开始。
改变灵魂
晚清名将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九弟,他的能力和天赋都远在曾国藩之上。
他善于挖壕围城,并且立过大功,被封为“伟勇巴图鲁”。
然而,他敛财无度,无视法规,几次被别人告发。
曾国藩听说后,写信给他:“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意在规劝他要反省自己的品性,不要为了功业丢了德行。
然而,曾国荃却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大肆搜刮财富。
最后,事情败露,他被训斥回乡,声名尽毁。
做人,最大的悲哀,不是没钱没能力,也不是没权没地位,而是人品不过关。
德行不好,爬得再高也终将跌落谷底;品性不过关,再多的财富也终将散尽。
很喜欢稻盛和夫的一句话:
“我们始终不能忘却自省之心,以谦虚的心态检点自己每天的行为。
反省自己,不断修正,让自己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磨炼灵魂,提升心性。”
人,唯有自我反省、主动改变,才能突破自我界限,遇见更好的自己。

不在意别人,你就赢了

作家秦桑说:“真正的内心强大,是练就了一身盔甲之后,便不再轻易被他人刺伤。
以前的时候,我们常常为了一句话而百感交集,为了一件事而辗转反侧,为了一个人而迷失自我。
后来才发现,屏蔽别人的干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才是最明智的活法。
当你试着不在意别人,你就赢了。
不在意别人的情绪
李开复早年在苹果公司担任部门总监。
一次会上,某位员工因为自己的妻子和朋友被裁员,对公司要求非常不满,就拿李开复撒气。
他故意当着李开复的面,说了很多粗俗难听的话。
李开复听后,感到一丝不悦,转念一想:
虽然对方表现异常粗鲁,但也说出了其他员工的心声。
自己作为部门总监代表的是公司利益,不能因为一时愤怒而影响正常工作进展。
于是,李开复冷静地告诉对方,于你于我,于公司而言,如今都是非常困难的时期。
我理解你的心情,待你冷静后,如果有什么建议,请你告诉我,你认为最合适的做法是什么。
后来,那个员工私下向李开复道歉,并感谢李开复没有在整个团队面前让他难堪。
听过一句话:
“人之所以被影响到,不是因为别人有情绪,而是自己没界限。”
世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可调节情绪的能力却各有差异。
一旦过度共情,就会陷入他人的情绪牢笼,消耗自己的心力。
学会给自己建立一个屏障,不让负能量过度发酵。
人生苦短,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及时躲避负面磁场,才是明智的选择。
不在意别人的评价
《文化苦旅》中有句话:
“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
生活是养自己的心,不是养别人的眼。
1985年,郑渊洁辞去文学期刊的编辑职位,独自创办刊物《童话大王》。
该杂志所有作品都由他一人撰写,一人连载。
当时有位大学教授,看不起小学文化的郑渊洁,撂下这样一句狠话:“如果这样的月刊能坚持两年,我的名字倒过来写!”
但郑渊洁从不屑于别人的讽刺和贬低,他的人生就是用来打破世俗的刻板印象。
接下来的日子,他日日写、夜夜写,每日保持6000字以上的输出,一写就是30多年。
或许是因为儿时经历丰富,或许是他永远保留着童心,他写的故事,异常受欢迎。
1988年的《童话大王》月刊印数终于突破了100万册,成了最受欢迎的童话作家,被孩子们奉为“童话大王”。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别人的否定,动摇不了你人生的根基;别人的肯定,也未必为你的人生增光添彩。
有些人,越是在意,就越是焦躁不安;有些事,越是纠结,就越是深陷其中。
三毛曾说过:“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与他人毫无关系。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是不要活在别人的嘴里,把更多精力专注于自身。
不在意别人的步调
TED演讲《在你感到压力之前》有句话:
“人生每一件事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时间,我们有自己的时钟,你身边有些朋友也许遥遥领先于你,但凡事都有它自己的节奏。”
与其盲目追赶他人的脚步,不如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四季。
《我们内心的“坏东西”》的作者史密斯分享了一位律师的故事。

长期以来,这位律师深深执着于攀比,身边的人和事,都成了他评判自己的唯一标准。

别人孩子的成绩比自己孩子的好,别人的物质条件比自己的优越,都会触动他敏感的神经。

有一次,他跟一位老同学聚会,发现对方现在不仅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发量还比他多。

老同学谈笑风生,而他却在一旁,陷入深深的失落和挫败感中:
“小时候明明我比他成绩好,为什么转眼间他就超越我,混得比我成功?”
甚至开始怨天尤人:“凭什么别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而我却过成这样?”
那天过后,他总是郁郁寡欢,整个人状态很差,工作也受到影响,连续3个月业绩下滑。
每天在自责与愤愤不平中,消耗着自己的人生。
中村恒子说:“别人有别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轨迹。”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背景不同,付出也不同。
总有领先于你的人,亦有落后于你的人。
若是一味别人的节奏,就容易患得患失,迷失自己的方向。
外界的一切仅可以作为参考,而非标准。
成长的道路上,即使步伐缓慢,只要内心坚定,总能到达你想要的远方。
不在意别人的态度
杨绛先生说:“当你身处高位时,看到的都是浮华春梦,当你身处卑微,才有机会看到世态真相。”
在峰顶时,我们的身边不乏锦上添花的人;而身处低谷,愿意雪中送炭的人却屈指可数。
电视剧《幸福二重奏》的女主廖莎被免去营销部销售经理一职,任命为社区关系部主管。
廖莎回到公司收拾东西,却不料她曾经的下属翻脸不认人,对她的态度异常冷漠。
一边准备好迎接新的经理,一边早早就把她的东西丢在一边。
她虽然觉得委屈,但只是苦笑了一下,便转身离开。
有一次,廖莎以公司的名义在那些老旧社区里做公益活动。
她给老人们发放五折券购买生态鸡蛋,还教社区的老人使用手机支付。
这时,曾经的下属魏琳琳恰巧路过,看见廖莎,便一阵冷嘲热讽:
“怎么还卖起鸡蛋来了?你曾经是我的偶像,你可是金牌销售,圈子里的大神。你怎么能自甘堕落成这个样子。”
说完,魏琳琳扭头就走了。
旁边的同事珊珊看不下去了,一边为她打抱不平,一边还笑着安慰道:“你掉粉了。”
廖莎却不以为意,目光望向社区的老爷老太们,笑着说:“掉就掉呗,那边还有一群粉丝呢。”
蒲松龄写过一句话:“宴笑友朋多,患难知交寡。”
人走茶凉是常态,捧高踩低是人性。
总有一些人,有利可图的时候唯你是尊,无利可图的时候避之不及。
那些带着目的而来的人,最终也会因利尽而散,无须在意。
面对世间的人情冷暖,淡然一笑,泰然处之,是一种境界。
李筱懿老师说:“内心强大,能有所建树的人,屏蔽力都很强,早早掌握了生活主动权。”
人生海海,难免会遇到不喜欢你的人,经历不如意的事。
不在意别人的情绪,戒掉敏感,困难自会迎刃而解;
不在意别人的评价,遵循本心,谣言也会不攻自破;
不在意别人的步调,脚踏实地,独辟属于你的蹊径;
不在意别人的态度,亲疏随缘,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余生,愿你内心强大,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尽天上云卷云舒。

四大人际关系定律,记住受益终身

哈佛大学曾耗费75年,做了一项跟踪研究,结果发现:

“人的幸福感,并不是来源于金钱、地位等大多数人追求的东西,而是来源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你的生活就会变得一团乱麻。

其实人与人的交往,也是有潜在规律的。

掌握以下这四大人际关系定律,你就能收获真情,将生活越过越顺。

 

 

人际互惠律

康奈尔大学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让两个助手分别与两个陌生人合作,去给相同的几十幅画打分。

当时天气炎热,在休息的时候,其中一个助手去超市买了两瓶水,分给了他的合作者一瓶。

而另一个助手则只买了自己的一瓶水,全然没有考虑他的合作者。

打分结束时,两名助手同时请求各自的合作者帮个小忙。

头一个合作者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而第二个则选择了委婉拒绝。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互惠关系定律”:“你给我过恩惠,我也愿意给你帮助。”

钱钟书一家曾有一段时间闲居上海,没有收入,生活困难。

导演黄佐临知晓后,二话不说就投资拍摄了杨绛的喜剧,并且当即给钱家送去了稿酬。

靠着这笔资金,钱钟书一家这才度过了难关。

后来,1990年,黄佐临的女儿黄蜀芹,在做导演的路上遇到了瓶颈。

当时有人给她推荐说,《围城》是个非常好的剧本。

可钱钟书早就对外婉拒,说“拙作上荧屏不相宜”,有不少知名导演讨要授权都吃了闭门羹。

黄蜀芹还是决定前去拜访,叩开了钱钟书家的大门。

钱钟书得知是黄佐临的女儿,立马就拍桌授予《围城》的影视剧改编权,还说道:

黄蜀芹侄女,不要有压力,不管拍得好不好,我们都支持你。

人与人的交往,就是一场以心换心。

你拉一把摔倒的人,日后在你落难时,他也会想着扶你一把。

你为同事顶个班,在你需要的时候,同事也愿意给你以方便。

爱默生说:“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他人,同时也得到他人的帮助。”

帮助他人是一种善举,同时也会结出善缘。

一个心里装着别人的人,人缘不会差。

 

 

人际相似律

《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出过一个名词叫:人际相似律。

指的是两个人之间如果有相似的地方,就容易使人产生满足感。

于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似性,便能增加彼此的吸引力。

三观一致,兴趣相投的人总能在不经意间相逢。

陈寅恪和傅斯年,他们能结下深厚的友谊,就是因为两人的相似性。

在当时的德国柏林留学圈,很少有人专心治学,唯独陈寅恪是个例外。

其他人聚会聊天,他在埋头看书;同学们都在谈情说爱,他也向来不参与其中。

傅斯年,是个“书呆子”,不管走到哪他都会背一个大包,里面装着的全是大部头的书。

两人在柏林相见后,一拍即合,成为好友。

当时,留学的人都断了经济来源,其他人都在想办法打零工维系生活。

可他们俩一点都不在乎,每天早晨买个最便宜面包,便一头钻进图书馆,待到闭馆时才出来。

两人就这样整日泡在图书馆中,饭点时啃着老面包相视而笑。

到后来,原本研究物理学的傅斯年,在陈寅恪的影响下,居然转专业到对方喜欢的语言学上了。

两人白天一起上课,相互探讨学术,晚上甚至抵足而眠。

世界何其大,留学生何其多,可他们对学术一丝不苟的追求,让他们在冥冥之中相互吸引。

听过一句话,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即便隔着高山与大海,那个与你相似的人也会走近你,靠近你,滋养你。

所以不必担心你会孤独。

你想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先努力去成为那样的人。

 

 

人际相悦律

曾有个班主任做了一个实验。

他让学生们,在卡片上写上自己喜欢同学的名字。

结果发现,在卡片上写下名字最多的学生,他的名字在其他卡片上也出现得最多。

相反,那些对其他同学挑挑拣拣的人,同样也没人写他们。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人际相悦定律”:

你欣赏别人,对方才会欣赏你。

艾森豪威尔刚工作的时候,有一个很难打交道的上司。

上司总是板着脸,不论谁犯了点小错误,他都不给好脸色,却唯独对艾森豪威尔和颜悦色,很少发脾气。

其他同事对此都很好奇,还以为艾森豪威尔很有背景。

艾森豪威尔解释说:

“我每次和他见面,都想象他在冲着我微笑,然后我就对他报以微笑。”

其实,一开始上司对他的微笑也是满不在乎,可艾森豪威尔毫不介意,每次碰面总是微笑面对。

直到有一天,上司对他露出了笑容,接着时不时就会打个招呼,后来两人交谈也越来越多。

最后,他们俩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卡耐基说:“不管是屠夫,或是面包师,乃至宝座上的皇帝,通通都喜欢别人对他们表示好意。”

一个面带微笑的人,再严肃的人也会对你绽放笑颜。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只有你对别人传达以善意,别人才会对你投来温暖。

 

 

人际互补律

1953年,心理学家Suvillivan,提出了“人际互补理论”。

每个人的人格都是有缺陷的,只有找到那个能弥补自己缺陷的人,人生才算完整。

曾看过比尔·盖茨与鲍尔默的故事。

比尔·盖茨是计算机方面的天才,在他的技术能力带领下,微软发展得顺风顺水。

可面对规模渐大的公司,他开始犯了难。

他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流。

管理员工,出去商谈业务都成了他难以攻坚克的硬骨头。

直到他请来了大学好友鲍尔默。

鲍尔默生来外向,热情洋溢,说话极具幽默感,最喜欢与人打交道。

在哈佛读大学时,他就能兼任四五个社团组织的管理人员。

比尔·盖茨有了鲍尔默,微软的短板也被补齐。

他们一个内敛,一个外向;一个冰冷严肃,一个热情似火。

他们性格全然不同,却又品性相投,相辅相成。

恰是因为这样的互补,比尔·盖茨能专心做个“技术宅”,鲍尔默也乐在公司运营。

微软蓬勃发展,两人的关系,也变得愈发深厚。

老子说:“万物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个半圆,终其一生,都是为了找到那个和自己互补的另一半。

两个互补的半圆相遇结合,才能修得一份幸福和圆满。

《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写道:

“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知,相守,无论谁都不会一帆风顺。”

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每一段关系的建立,其实都是上辈子的我们历经重重磨难,换来的福分。

相遇在天,相守在人。

读懂这四条人际关系定律,感恩每一次相遇,珍惜每一场缘分。

愿你用一颗真心,能换来长久的相知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