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不能相拥的人,就好好告别吧

史铁生说:“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恍若梅花遇见雪花,恍若滴水遇见阳光,你一腔柔情,百般妩媚,却抵不过造化弄人,也抵不过命运捉弄。
有些人不过是人生过客,再难忘记也不可追回。
在感情里,再爱一个人也未必一定能得到,这也是爱情的常态。
曾看过一段演讲:
一个女孩讲述她的亲身经历。她跟恋人相处11年,从一个妙龄少女,一直等到年过三十。一直渴望能和恋人结婚,建立一个小家庭,过上安稳的生活。
然而,等她买了房子,把一切布置好,跟恋人谈自己的想法时,得到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觉得现在时机还不成熟,等过些时间再说吧。”
女孩在一等再等中失望到极点,忍着悲伤提出分手,卖掉房子,搬离了原来的城市。
女孩曾在日日纠缠过往不放中,痛苦哀伤很久。
 
当她从那段灰暗的日子里走出来,再回头看自己执着了11年的感情,感叹自己竟然是那么傻,为什么不早一点放弃,放下错付的感情,让自己重新开始呢?
我们这一生,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如意的人。也许会经历欺骗、背叛和抛弃。但都没关系的,不好的事情都会过去,你要记住你永远值得被爱。
亦舒在《玫瑰的故事里》写到:“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的属于你,也不必惋惜。”
生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身上如果背负了太多的东西,就会越走越累。世上没有熬不过的苦,过不去的坎,只有放不下的自己。
与其念念不忘,不如学会放下;回不去的曾经,就要选择释怀。
懂得放下,才会心安;学会放手,才能珍惜当下。
彼此深爱过,却无奈错过,不如和对方好好道别,各自开始新的人生。
放下该放下的,释怀该释怀的,铭记该铭记的,就能穿过暗夜拥抱黎明,就能途经花开抵达远方。
正如朱光潜先生说的那样:“让该走的走,该来的才能来。”
忘记过去的是是非非,才能活得自在闲适。生活就像一本书,只有你翻过去时,精彩的故事才能继续。

夜听|谢谢你的绝情,让我学会了放弃

   你只有学会释怀,才会慢慢明白,放弃一个错的人,才会遇见一个对的人,成长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很多事情别人帮不了你,能帮你的只有自己,你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无法走进去,也许你会恨我的绝情,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很多事情你要学会一个人思考,一个人面对所有,不要对别人有太多的依赖,一个人只有经历过很事情,才会慢慢变的成熟,这就是成长代价。

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是这5个小习惯

好的习惯,能让你事半功倍

行为科学家大卫·汉伯格曾提出一个观点:
人一天95%的行为,都是由习惯决定的。
习惯的好与坏,不仅会决定一件事的成败,更会影响一个人的前途。
正如培根所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
而好习惯无疑是人生最优的投资,在工作中养成一个好习惯,整个职场生涯都会因此受益。
一旦沾染不良习惯,又不懂克服改正,那你在工作上也将难以晋升。
以下拉开人与人差距的5个小习惯,看看你是瞎忙族,还是高效人士。

 

01
来者不拒 VS 敢于说不
在台湾有一个热门词语,叫“便利贴女孩”,说的是那些初入职场,不懂拒绝的新人。
公司的“前辈”有什么要求,只需要给一张便利贴,他们就会按照要求去完成。
比如说,泡咖啡,买早餐,帮忙做表格……
这样的后果往往是新人累得像一个陀螺,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提升自己,连试用期都过不了。
而职场菜鸟走向职场老手的第一步,就是学会拒绝,敢于对强加自己的工作说不。
当你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原则时,别人也就很难有可乘之机,毫无节制地去利用你。
其实,不管是在职场上,还是生活中,懂得拒绝,适当冷漠,才是一个人应有的处世原则。
在这个世上,有太多人其实你并不需要去理会,当他们抱着消耗你的态度对待你,其实就是对你的不尊重。
如果你一味地去迎合,只会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最后被彻底拖垮。
学会拒绝,不做任人欺负的老好人,才是过好人生的第一步。

 

02
埋头干活 VS 抬头看路
之前看《能力陷阱》,书中有一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约翰和哈里同时进入一家蔬菜贸易公司。
 
半年后,约翰实现了升职加薪,而哈里却原地踏步。
哈里想不通,质问老板为何厚此薄彼。
老板没有回答,只是把他俩叫来,说:“公司打算预定一批土豆,你们去看看哪里有卖的?”
半小时后,哈里急匆匆地向老板汇报:“二十公里外的蔬菜批发中心有土豆卖。”
老板又问有几家?哈里说没细看,他再跑去看看。
二十分钟后,他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了,说有三家。
老板接着问,土豆价钱多少?他还是答不上来。
正当他准备再跑回去问时,老板把头转向了约翰,约翰立刻汇报道:
“二十公里外的蔬菜批发中心,有三家卖土豆的,其中两家是0.9美元一斤,但一个老头的只卖0.8美元一斤。
三家里老头的土豆是自家农场种植的,质量最好。
如果我们需求大,价格还能优惠,并且他有货车,能够免费送货。
我带回了一些样品,以及他们的联系方式,您可以亲自看看。”
听到此,哈里顿时羞得满脸通红。
故事中的哈里就像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只知道埋头干活,从来不思考事情的问题,导致效率低下。
听过一段话:大部分人看似的勤奋,不过是思维上的懒惰导致的。
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
一个囿于杂务而懒于思考的人,注定会陷入平庸的困境。
而我们的勤奋,如果只停留在表面而忽略了本质,那所有的努力都是一句空谈。
所以,不要让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
只有走出勤奋的陷阱,我们的付出才都能够得偿所愿。

 

03
众口难调 VS 快速行动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农夫,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耕种。
他想种小麦,邻居跑来跟他说:“这几年雨水不断,你还是种玉米吧。”
正当他准备种花生时,农夫又说:“新闻说会有蝗灾,还是种花生靠谱。”
他想想也有道理,于是决定种花生,妻子又在一旁说:“花生这两年这么便宜……”
结果过了播种的季节,农夫还是没有种下种子。
很多人都是这样,多谋而寡断,对别人的言语拿不定主意,却从不自主地去思考,去行动,从而导致一事无成。
王阳明说,知到极处便是行,行到极处便是知。
生活中那些真正的成功人士,便是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能始终坚定地去执行。
他们很少会花时间去纠结。
没有资源,就去创造资源,需要努力,就去争取。 
唯有不断行动,才能有所成就。 
所以,别再犹豫不决,别再瞻前顾后,当你开始做的时候,就已经接近成功了。
04
以忙为荣 VS 结果导向 
日本经济学家曾提出一个“穷忙”的概念。
即:每天忙忙碌碌却没有结果的人。
这类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年下来忙忙碌碌,没休过几天,总爱把“忙”当做自己努力工作的借口。
可到头来,存款没多少,职位也没什么上升。
这听起来很讽刺,却是很多人的缩影。
职场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中的陈奇雄,在公司工作12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主管。
在一次华东大区经理竞选上,他竞聘失败,找到领导哭诉:
 
我在ABA工作12年,没日没夜,天天加班,周末去拜访客户。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我这么努力,难道你们都没看在眼里吗?还只给我一个小小的主管?
领导冷眼对他说:“你的工资不是按‘努力’来算的。你的‘努力’更加不是公司给你升职的理由。”
不要以为“努力”是万金油,任何一家公司,看的都是功劳,不是你的苦劳。
有句话说得很扎心:“越是工作做不好的无用之人,就越是会主张自己有多努力。”
可这种努力,既提升不了自己,也创造不出价值。
唯有把事情做好,拿出亮眼的结果,你所有的努力和付出,才真正有意义。

 

05
多任务处理 VS 专注再专注 
常听人说:“一个人的工作习惯,往往也可以预见他的未来。”
如果这个人总是一山望着一山高,什么事情都想大包大揽地做,那么毫无意外,他一定会迅速趋于平庸。
但如果他每次只尽心竭力地做好一件事,那么,这个人前途肯定一片光明。
因为不管是干什么事,只有当你足够专注,你才有可能成功。 
周润发曾在电影《无双》中说道:
“任何事,做到极致就是艺术。
这个世界上,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主角,当主角的,都是能够达到极致的人。”
在韩国,有一位搓澡师傅叫金尚燮,他年收入在87到117万元,比很多白领的年薪都要高。
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这么简单的工作,自己也能轻松做好。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从搓澡学徒到王牌搓澡师,金尚燮用了整整38年。
他用38年的专注,将一件普通的工作变成了一种行为艺术。
有人问金尚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他笑着说:“在韩国,没有一个人能比我搓得好,我从不认为我是单纯在搓澡,我认为这是艺术。”
网上有句话说得很对:“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胜过把一万件事做得平庸。”
唯有把最好的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专心致志,才能迎来高效的人生。
修炼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做好每件事。

知乎上有个问题:“有哪些值得收藏的职场忠告?”

点赞最高的一则回答是:“永远记住,好的习惯,能让你事半功倍。”
养一个好习惯,足以让你掌握生活的主动权。
养成这5个关于工作的好习惯,无论你是小白还是大咖,无论你身在哪个阶层,都能终身受益。

有一种顶级的情商,叫“给人台阶下”

悦人即悦己,渡人即渡己。

作家冯骥才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回,一位朋友带着儿子去他所住的宾馆看望他。

 

两人谈话间,那个调皮的孩子爬上了冯骥才的床,站在上面又蹦又跳。

 

如果直接呵斥“熊孩子”下来,会让朋友脸上挂不住。

 

于是,冯骥才开玩笑说:“请你的儿子回到地球上来吧。”

 

朋友立刻会意:“好,我和他商量商量。”

 

真正的聪明人,不是无视人过。

 

而是会在指出他人问题的同时,不动声色地保全对方的体面。

 

生活中,能给他人搭一个顺势而下的台阶,是一种高级的情商。

01
电视剧《少帅》中,张作霖有句经典台词让人印象深刻:
 
“什么是江湖?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最近的热播综艺《妻子的浪漫旅行》第五季,就上演了一出人情小剧场。
 
在这一季中,妻子团团长由没有经验的刘涛担任。
 
几对嘉宾夫妇坐在一起吃饭时,大伙纷纷鼓励她,有她这个团长在,肯定没问题。
 
蒋勤勤突然来了一句:“其实一听说你当团长,我就不想来。”
 
刘涛僵笑着问:“为什么啊?”
 
蒋勤勤说:“我知道秦海璐要来,你俩又是很好的闺蜜,我怕我来了会很尴尬。”
 
言外之意,就是担心刘涛和秦海璐关系更要好,刘涛会特别关照秦海璐,而忽略她。
 
刘涛让蒋勤勤放宽心,自己不是那种人。
 
蒋勤勤又瞬间蹦出:“哪种人?”
 
刘涛再次语塞。
 
此时,一旁的林峯出来打圆场:
 
“勤勤姐,你太不了解涛姐了,我之前跟她拍戏,每天在现场摄制组都被她逗乐了,她照顾到每个人的心情,大家都会很开心!”
 
一句话,给了两个台阶。
 
既给刘涛解了围,让她的处境不至于太尴尬。
 
也打消了蒋勤勤的顾虑,让她知道刘涛其实是个很好相处的人。
 
这场及时雨,瞬间缓解了紧张气氛。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
 
就像李健说得那样:“当别人遇到尴尬时,请给个台阶下,既帮别人解了围,又体现了自己的涵养。”
 
懂得在尴尬时刻打圆场,在必要的时候替别人美言,是我们必修的功课。
 

善于给人台阶下的人,会收获更多的尊重与好感。

 

02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哪些细节会让人觉得相处起来很舒服?
 
有个回答是:“凡事主动给对方台阶下,尤其在闹矛盾时,还能收起气焰,能让一步是一步。”
 
确实。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两步万里晴空。
 
前阵子下馆子吃饭,看到隔壁桌小情侣发生这样的一幕。
 
两个人聊着聊着,女生越讲越生气,开始大吼。
 
男生无奈地摇摇头:“唉,都说美女脾气大,还真是没说错。”
 
女生噗嗤一声笑出来,即将爆发的争吵戛然而止。
 
人与人交往,难免有摩擦。
 
而熄火的关键,是及时给对方造一个顺势而下的阶梯。
 
想起曾经刷到的一个视频。
 
妻子跟丈夫吵架后,丈夫像往常一样开车送她去上班。
 
在车上,丈夫抱怨妻子,一吵架就拉黑他的微信,让她要么把微信加回来,要么下车自己打车走。
 
盛怒中的妻子,毫不犹豫的打开车门,下了车。
 
丈夫正懊悔不该把妻子扔在大马路上,有人敲了车窗:“师傅,我要去单位上班,您拉不拉?多少钱?”
 
他看了一眼“乘客”,说:“10块钱。”
 
“乘客”上了车:“师傅,加个微信,转个账呗?” 
 
他轻快一笑:“好啊!”
 
于是,夫妻二人又重新加上了微信。
 
一段好的关系,一定会懂得给彼此留个台阶,见好就收。
 
一段糟糕的关系,往往是互不退让,非要讨个是非对错。
 
在与人相处中,与其针锋相对伤了和气,不如优雅的递个台阶。
 
有句话说得妙:
 
“给阿基米德一个支点,他将撬动整个地球;给对方一个台阶,他能从珠穆朗玛峰下来。”
 
03
给他人台阶,既是一种为人着想的善良,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智慧。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很喜欢钓鱼,但钓鱼的技术很差。
 
一日,朱元璋邀请内阁首辅解缙,到御花园陪自己钓鱼。
 
不一会儿,解缙就钓上了几条鱼,看着活蹦乱跳的战利品,解缙喜上眉梢。
 
而朱元璋等了很久一条鱼都没有钓到,很是恼火。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解缙怕惹祸上身,便心生一计。
 
他毕恭毕敬地说道:“启奏皇上,那些鱼儿很通人性,也很懂规矩呀!”
 
朱元璋来了兴趣:“此话怎讲?”
 
解缙随口吟了一首诗:
 
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下隐无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大意是,鱼儿是凡物,不敢面见天子,只有龙才能与一朝天子相遇。

 

这首诗给了朱元璋足够的面子,也维护了他的自尊心,朱元璋转怒为喜,消除了心中不快。

 

有时候,给别人一个台阶下,就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每个人都会有难堪的时候,你要把握分寸,顾着别人的体面。

 

该给台阶时给台阶,该搭桥时就搭桥,不要让人颜面尽失,也就不会让自己无路可退。

 

作家苏芩在书里写道:

“给别人的脚下垫一级台阶,你会看到世界对你双倍的赞赏!”
 
人和人都是相互的,悦人即悦己,渡人即渡己。
 
往后做一个让人舒服的人,与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

真正厉害的人,都把自己调成了“节能模式”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半山文集》中有这样一段话:

“生活的磨盘很重,你以为它是将你碾碎,其实它是在教会你细腻,并帮你呈上生活的细节,避免你太过粗糙地度过这一生。”

走在人生的旅途中,越往前行,负重越多。

人到中年,渐渐懂得,越来越累的生活,是在提醒你:只有适时转换人生的模式,才能拥抱幸福。

而真正厉害的人,都早已把自己调成了“节能模式”。

01

  • 把情绪设置成节能模式,不内耗。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情绪心态之健全,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只有始终保持情绪稳定的人,才能感受到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快意。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发表过一篇漫画。

女主花花发消息询问同事,中午要不要一起去对面新开的店吃饭,可她等了十分钟,也没有得到同事的回复。

她开始惴惴不安地猜测,同事这么久都没有回复,是不是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得罪了对方。
直到过了大约半小时后,她才终于收到了同事的回复:

“抱歉啊花花,我刚才在和老板讨论加薪的事情,没有注意到你的消息,中午一起吃饭吧,我正好也想去那家店呢。”

花花工作汇报的时候,无意中瞥见上司皱了一下眉头,心里顿时沉了一下,开始忐忑不安。

会议结束后,她的心情愈发低落了,认为今天的汇报自己讲得很差。直到上司走过来对她说:“这周数据很不错,继续加油哈。”

临睡前,花花翻看朋友圈,发现朋友慢慢给她俩的共同好友都点了赞,唯独没有给自己点赞,瞬间失落了起来,觉得好像对方故意疏远自己。
结果周末的时候,慢慢主动来找她一起逛街看电影。

那些她所担心和顾虑的事情,到最后都没有发生。

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一些烦恼,都是我们主观臆断产生的。

而凡事想太多,只会形成内耗心理,让自己活得很累。

莎士比亚说:“一个人思虑太多,就会失去做人的乐趣。”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对于心思敏感的人来说,别人不经意的一些言行,都会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让自己陷入情绪内耗中,饱受折磨。

真正厉害的人,早就把情绪调成了“节能”模式。

戒掉敏感和玻璃心,保持适当的顿感力,这样才能从容淡定地做好每一件事。

02

  • 把身体设置成节能模式,不透支。
枸尔顿说:“最穷苦的人,也不会为了金钱而放弃健康,但是最富有的人,为了健康甘心情愿放弃所有金钱。”

人最大的愚蠢就是,用健康换取其他身外之物,还不以为然。

二十岁时,仗着年轻、身体素质好,你熬夜打游戏、通宵刷剧,以为这才是青春的无拘无束;

三十岁时,为了顾全面子,你接过朋友一杯又一杯递来的酒,觉得开心最重要;

四十岁时,上有老下有小,你一刻不敢懈怠,每日晨兴夜寐地赚钱,以为来日方长。

殊不知,正是这些你不以为然的习惯,在悄悄消耗着你的身体。

抖音网红兰姐,是一位独立自主,事业有成的新时代女性,但因为她太忙,忽视了自己的健康,最后,她把自己累成了肺癌晚期。

性格好强的兰姐,曾经给自己制定了长远的目标。为了满足自己的赚钱欲望,兰姐根本无暇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生意忙的时候,经常性一连几天都吃不好睡不好。

因为过度劳累,兰姐好几次晕倒在店里,但她没有重视身体的预警,只是选择醒来之后,休息一下,然后便继续工作。

有一天,兰姐又一次不舒服,这次她实在撑不住了,才去到医院做了检查。没想到,医生告知,她已经是肺癌晚期,生命只剩下最后三个月了。

兰姐顿时崩溃了,想到自己拥有的大别墅、豪车,和自己的所有财富,她突然觉得,除了身体健康,其他都不重要了。

她开始反省过往,任性熬夜、不注意休息、经常胡吃海喝,是这些不良恶习让她透支了身体。
从此,兰姐开始调整自己,放下手中的一切,积极抗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每个人的生活也都有无奈之处。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糟蹋自己的身体为代价去硬抗。

正如茨威格那句经典的话:“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肆无忌惮地透支身体,终有一天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偿还。

人最珍贵的是健康,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浮云。
真正厉害的人,懂得将身体设置成“节能模式”。

规律作息,按时吃饭,定期运动,有节制、不纵欲,这样才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

03

  • 把社交设置成节能模式,不盲从。
余华曾在《在细语中呼喊》里写道:“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独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居的生活。”

远离纷扰的无效社交,圈子干净了,才会让人安静下来,去无限接近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高晓松被问到关于交友的问题。

在外人眼中,他既是文化界名人,又是娱乐圈资深前辈,身边肯定朋友很多。

可他给出的答案,却让人颇为惊讶:“我的微信列表是很干净的,我会定期删减人,常年只有两三百人,微博上也只了十几个人。”

对于人际交往的意义,高晓松觉得:“好的人脉,靠自己的实力能吸引到同频的人。为了所谓的机会去社交,没有多大意义。”

对现在的他而言,更享受删繁就简的生活,一个人才可以清净又自在。

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是不需要通过社交,来寻求外在的认可和支持的。
当你能够沉浸在,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上时,自身的灵魂便能够得到滋养,无需在不必要的社交中,去消耗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作家雪小禅说: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三两知己、一杯浅茶,把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不必为了合群,去勉强自己走进不属于你的圈子。

真正厉害的人,会把社交设置成“节能模式”。

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来往,沉下心来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最自在和闪耀的状态。

04

法国诗人吕凯特说:“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要想不留遗憾地度过这一生,必须拥有承受和转换的能力。

把自己调成“节能模式”,跳出内耗的陷阱,才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秩序,给幸福充电。

只有将有限的精力放在恰当的地方,才有余力去追求精彩的人生。

好的人生,大抵会让你感受到自洽和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