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爱一个对的人

一段感情,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结局,最好的爱情是可以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但有很多爱情的结局是,曲终人散,天各一方。

 

什么才是爱情最好的样子呢?什么样的人,才是对的人呢?我们似乎都在寻找着答案。

 

或许爱情最好的样子应该是这样的,你不会为了得到他,而与全世界为敌,而是你找到了他,全世界都在你的眼中有了光芒。

看过这么一段话:不要总以为失去的感情总是难以忘怀的,也不要总以为下一段感情一定会更好,有时几经历合,兜兜转转很多年,暮然回首,你才发现那个对的人就在你身边。

夜听|你能走多远,命里早有定数

人生长路,我们都希望,自己能走得顺、走得远。
而当你企盼好运降临的时候,其实很多事已经注定了。
古话说:“命有终会有,命无需忘怀。万般难计较,都在命中来。”
你的命运如何,看看这几件事就知道了。
放下,决定你能走得多轻松
浙江有位农民工,叫黄九西,家里很穷,连纸都要省着用。
 
跟妻子离婚后,他一个人带着女儿,心里更难受。
一闭眼,他脑子里都是那些苦事,扎钢筋时也惦记着,只觉得疲惫不堪。
因为偶然接触了篆刻,他突然决定静一静。
练篆刻前,黄九西会完全放空自己。
 
不管当天遇到了什么事,他都会自己待在角落里,拿起刻刀和石头静静地刻。
离婚的伤,家里的苦,不愿碰的事,他都不去想了。
就在篆刻的一瞬间,他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了,再到工地干活,好像也没那么累了。
他的篆刻技术也越来越熟练,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成为了一名网红。
黄九西看似走运,但那是因为他放下了沉重的担子,忘掉了心里的焦虑,将心思全放在了眼前的事上。
 
如果每天想着那些苦事愁事,生活将会越来越糟。
泰戈尔曾说:
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
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萦绕不去的悲伤,生活的苦难,该放的就放,该忘的就忘。
轻装上阵,你才能走得轻松。
人生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坎坷。自律的人,都能走得更远一点。
有一位农村妇女,家里窘迫,她听说当地正在办月嫂培训班。
为了多挣点钱,这位农妇,每天早起去上课,将每个动作熟记于心。
哄小孩,肚脐消毒,去疹子,她一点点学,一遍遍练。
她每天6:30起床,10:00准时关灯睡觉。那些重要的知识点,她会打印出来贴在墙上,认真做。
考核完成后,她成了一名月嫂,到如今,她每月能拿1万多元的工资,把日子越过越好。
哪有什么所谓的逆袭,达成心愿,都需要自律。
坚持一件能够让自己变好的事的确不容易,打磨自己的过程也总是充满了艰难和迷茫。
但只要你在朝前走,只要你在朝着更优秀的方向拼搏,要相信,勇于大步向前走的人,总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亮光。
就像康德所说:自律即自由。
先有自律,懂得隐忍和克制,放弃一些不重要的,坚持一些优秀的,而后才能因此获得真正的自由,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杨绛先生也曾说:“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
 
懂得自律,积攒了足够的底气,命运自然不会亏待。
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不能放弃成长。
 
没有人能限制你人生的高度,只要你不要让心受限,一切都有可能。
朱光潜的《波动》里有段话:
“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
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多搬砖弄瓦。”
不是所有苦,都必须要受的。
邻居家有位阿姨,七十多岁了,几十年前丈夫出轨,她自己把孩子带大,现在孩子离得远,常年也不回家。
逢年过节都没人来看,她完全有资格抱怨。
但她没有,现在阿姨每天到处玩,近的坐着公交车自己就过去,远的出趟省,跟院里的老姐妹抱团,也算方便。
自己买了个麻将桌,每天凑点朋友过来玩,没人时候就看看电视、去超市买点东西。
想做什么做什么,心里不装烦事,每秒都惬意。
她还常调侃:
“现在也不用给谁省钱,年轻时挣的,都是我花。”
觉得自己太苦,觉得累了,就换个角度想问题,找点开心的事做,想通了,日子也就顺了。
短途行路,只用发力,但人生是场马拉松,往下走来总会乏累,这时最需要有好心态,脚踏实地。
境遇如何,你都有权力选择微笑。
 
生活中的无数条路,你总有办法,选到其中快乐更多的那条。
心里填满了快乐,就没处盛放痛苦,少了痛苦的折磨,心就不累了。
人这一生,不必看什么都较真。
静下来,慢下来,开心点,生活也就顺了。
 
《霸王别姬》里,师傅对程蝶衣说了一句话:
“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当你学会放下心中的负累,修得一颗从容心,轻装上阵,你才能走得轻松;
当你懂得自律,积攒了足够的底气,命运也自然不会亏待你;
当你修炼了一个好的心态,换个角度想问题,想通了,日子也就顺了。
生命本无好坏,是好是坏全在你自己。
愿我们都能人生下半场,学会成全自己,用心过好自己,把短暂的一生,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夜听|人生最难的修行:遇事不怒,遇变不惊,遇谤不辩

 
知乎上有个问题:“如何能准确判断一个人的格局和能力。”
一个高赞回答这样说:“看他遇事的第一反应。”
细细想来,的确如此。
生活中,很多人遇事便乱了方寸,扰了思绪;
但也有人始终处变不惊,从容不迫。
一个人遇事的反应里,藏着他的见识,气度,胸襟乃至格局。
 
遇事不气
 
有格局的人,遇事不气。
苏东坡曾说:“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遇事不气,是一份为人的涵养,更是一种处事的智慧。
我有个做教师的女性朋友,个子不高,因为长了一张娃娃脸,站在人高马大的学生中间,显得十分稚嫩。
 
再加上她没什么教学经验,气势上也弱了几分。
第一次开家长会时,她声音有点小,有家长直言不讳:“老师,你这么年轻,还这么害羞,能管住学生吗?”
她一时语塞,没有出言回击。
 
家长会结束不久,学校领导找她谈话,原来,很多家长质疑她的能力,希望学校能把她调到其他岗位。
面对一次次的质疑,她没有和任何人翻脸,而是向学校保证,自己能够胜任。
 
从那之后,她用大量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课后还和家长坦诚交流。
期末,她所带的班级被评为模范班集,她自己也获得了荣誉,备受好评。
真正的高手,从不在脾气上较高下,只在能力上论短长。
一个成年人,丢了面子,拿行动去换;失了尊严,用实力来挣。
与其生气,不如争气。
曾国藩早年在长沙训练湘军。
有一次,手底的兵卒和当地的绿营军发生矛盾,一群绿营兵气势汹汹地围住曾国藩的住所,破门而入,提刀指向曾国藩。
当地巡抚听闻此事,不仅没有惩治肇事的绿营兵,反而指责曾国藩“罪有应得”。
面对羞辱,曾国藩隐忍不发,因为他知道自己羽翼未丰,强行挑起矛盾必定两败俱伤。
曾国藩硬生生咽下了“长沙之气”,一心练兵,把最初一千多人的队伍壮大到一万多人。
人这一生,无法一开始就身居高位,备受赞扬;身处低谷,总免不得被人轻视,遭到非议。
常言道:“斗气不如斗志,翻脸不如翻身。”
大发雷霆不是本事,知耻后勇才是格局。
做人,收得住脾气,才成得了大器。
 
遇变不惊
有格局的人,遇变不惊。
人有静气,才更大气。
宋朝有一个叫吕文靖的人,他有四个儿子。
为了考验哪个儿子具备宰相之才,他命令丫鬟故意摔碎一件珍贵的玉器。
结果,有三个孩子惊慌失措去报告夫人,只有二公子公著不为所动。
吕文靖见状,就问他:“玉器摔碎了,你为什么一点也不着急?”
公著平静地回答:“父亲,已经碎了,急有何用。”
后来,公著官至宰相。
晚清名臣翁同龢曾说:
“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
人活一世,起落不定,没有所谓的定局,只有无尽的变数。
面对变故,有人活成了惊弓之鸟,自乱阵脚,也有人从容不迫、脱颖而出。
苏洵在《心术》中提到: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突遭变故,仍举止从容,是一份难得的气度。
在电影《127小时》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阿伦·罗斯顿是一位登山爱好者。
在犹他州的一座峡谷攀登时,突然一颗巨石滚落下来,不偏不倚正好压到他的手臂,让他动弹不得。
面对突变,他并没有急于呼救,因为他清楚这里人迹罕至,此时保留体力才最重要。
于是,他从背包拿出小刀,试图一点一点削减石头,奈何石头质地太硬,根本削不动。
他只能拿出攀岩的绳索,试图将这块大石头移开,可石头太重,多次尝试还是以失败告终。
生死之际,他冷静分析,权衡利弊后,毅然决定了断臂求生。
曾国藩有言:“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能成事者,处变不惊,先静而后谋,先谋而后动,泰然自若,才能成功破局。
一个人对待变局的反应,藏着他的智慧和气度。
 
遇谤不辩
有格局的人,遇毁谤不辩解。
相传,在白隐禅师的寺庙旁,有一家杂货店,店主有个漂亮的女儿。
某一天,夫妇俩发现尚未出嫁的女儿竟然怀孕了,二人震怒,逼问女儿谁是孩子的父亲,女儿吞吞吐吐说出了“白隐”二字。
夫妇俩怒不可遏,抱着孩子当即去找白隐理论,面对诽谤和指责,白隐禅师未做辩解,只是默默地接过了孩子。
渐渐地,来往香客也听闻此事,开始对白隐禅师冷嘲热讽,一时之间,白隐禅师名誉扫地。
一年后,少女思念孩子,向父母吐露实情,孩子的生父另有其人。
 
夫妇俩立刻带着女儿来到寺庙,接回了孩子,并请求白隐禅师原谅。
白隐禅师依旧淡然如水,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鲁迅先生说:“沉默是最好的反抗。这种无言的回敬可使对方自知理屈,自觉无趣,获得比强词辩解更佳的效果。”
理直也不气壮,得理也要饶人。
养一颗包容豁达的心,不辩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汉文帝时期,有个叫直不疑的郎官。
因为品级不高,他一直与其他同僚同宿,有一次,一个室友告假回乡,误拿了另一个郎官的金子。
失主发觉自己丢了金子,便猜疑是直不疑所为,当着其他同僚的面,大声斥责他。
面对猜疑,直不疑清楚解释无用,很快买了相同质量的黄金,交还给了失主。
几天后,请假回乡的郎官返回官署,和失主讲明缘由,失主羞愧难当,连连向他道歉。
此事传开之后,人人称赞直不疑是忠厚之人,听闻此事,汉文帝也对他赞许有加,并多次提拔他。
古人云:“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
唇枪舌战换不来公道,针锋相对也止不住流言。
比起滔滔不绝,一言不发更有力量;比起锱铢必较,一笑而过更有姿态。
真正的聪明人,不会在别人的嘴里沦陷,而是在自己的心中修行。
 
 
 
战国时期的鬼谷子,曾给世人留下三句箴言:
“遇横逆之来而不怒、遭变故之起而不惊、当非常之谤而不辩。”
用波澜不惊的心态面对生活,用一笑而过的修养应对俗世,我们也会活得更轻盈、更自在。

母亲的嘴,是一个家庭的风水

人一生品性,大抵胚胎于原生家庭

商场里人潮涌动。

一名看起来5、6岁的小女孩在商场的洗手间玩水,把衣服袖子打湿了许多。

她的妈妈一把抓过她,由于力道过大,小女孩还踉跄了一下,开口就是:
“你要死啦?衣服不要钱的是吧?
 
我怎么生出你这么个东西……”

小女孩仿佛受到了惊吓,眼里暗淡无光,如提线木偶般,任由母亲东拉西扯。

 

到底和孩子多大仇,才会在中秋佳节诅咒孩子去死呢?

为什么这些伤人的话,母亲总是容易脱口而出,特别是对着自己怀胎十月的孩子?

言语往往是最犀利的武器,这些话就像刺刀一样,在不经意间,深深伤害了孩子的内心。

妈妈,你的刻薄里,藏着的是你的卑微,你的失意。

妈妈,你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

01

  • 母亲嘴里,藏着孩子的人生温度。

阿璇小时候总是被比较,从来没被她妈妈表扬过。

每次当着亲戚的面,妈妈总会直接说她哪哪不好。

她听了内心特委屈,眼泪没完没了地掉,努力表现却始终得不到认可,抓到犯错就一个劲说。

阿璇主动帮忙做家务,妈妈嫌她弄得慢、不干净。

不做家务,又说她懒,不懂得为家里付出、体恤父母。

阿璇的妈妈从不放弃任何旧事重提的机会,就像是坏掉的唱片机一样,反反复复、喋喋不休地数落着孩子的劣行,以及孩子是如何让她颜面尽失的。

妈妈那些刺耳又偏执的话语,在12岁的阿璇心中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细细算来有很多事情的起因,都源自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孩子就像一个罐子,大人把对生活的不满抱怨和尖酸沉重的话统统丢进这个罐子里,终有一天,这个罐子会爆炸。

当恶毒、刻薄的话语脱口而出时,母亲任何的好都烟消云散了。

没有一个孩子能在黑暗里发光发热。

一句“我是你妈,你敢和我顶嘴?”,感恩的心也变成了抱怨的心。

02

  • 母亲的嘴,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

胡适曾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情感的话。”

可现实中,有多少妈妈,生怕多夸几句孩子就会上天,生怕少打一次就出败家仔。

 “他们从未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却处处要求我们做一个合格的孩子。”

25岁的甜甜在朋友圈里宣泄着自己的不满。

“养你不如养条狗,狗还知道摇尾巴。”这是甜甜母亲常对她说的一句话。

甜甜始终都没有办法让她改妈妈变说话的方式,这是她最困惑的问题。

甜甜试过温柔以待,试过讨好,试过撒娇,试过凶狠,试过买东西给她妈妈。

但是要母亲做到对她好好说话,貌似只有母亲想要这么做的时候才行。

甜甜很不喜欢妈妈的说话方式,但是甜甜觉得她变的越来越像她的妈妈。

妈妈偶尔的脏话,偶尔的怒吼,甜甜都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学习并内化了。

这些东西都在甜甜的言语行为当中呈现出来,所以当甜甜在和妈妈沟通时,她们往往不能很好的心平气和地交流。

她们经常吵架,只为那鸡毛蒜皮的小事。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仿佛就是一句诅咒。

甜甜其实不喜欢的也是她自己,最难过就是孩子永远说服不了父母。

就算父母已经习惯用面目狰狞的面孔面对孩子,孩子也永远无法说不。

夸赞孩子对他们来说是太过宠爱孩子的表现;

理直气壮地指责批评,甚至打骂才是正确的育儿方向。

长大以后的孩子已经能够分辨是非,离开父母也能独立生活,可是那些深入骨髓的自卑胆怯和自我否定的习惯却将伴随孩子一生。

为了不让同样的情况再发生在孩子的下一代,孩子们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安抚自我的内心,给自己勇气,给自己自信。

03

  • 母亲的嘴,是一个家庭的风水。

 

爱默生有句名言:

“家庭是父亲的土地,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每个小孩的内心都是柔软和稚嫩的,母亲轻飘飘的一句话,有时比一巴掌扇过去都痛。

环环32岁了,印象中,她没有和妈妈甜蜜地逛过街。

即使她婚后努力想改变她和母亲僵硬的关系,后来发现,缓和了关系改变不了母亲的脾气。

结婚之前,她妈妈几乎每天都骂环环,妈妈希望她争气,也自认为她懂环环。

妈妈一直都是端着她是父母的身份,认为打骂孩子是正常的,环环作为子女就是都得忍着。

环环一直被她妈妈骂是神经病,骂多了,听久了,有时还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神经病。

缺失的关爱是一个缺口,阴暗的家庭环境是一把利刃。

当看着至亲至爱之人在面前口不择言、肆意辱骂的时候;

当敬重而又深爱的人在面前撕下伪善面具,露出狰狞面孔的时候;

当明知道一切大彻大悟后,却无能为力的时候,才是孩子最疼的时候。

说话是最不需要成本的,好好说话,考验着作为母亲的智慧和格局。

聪明的妈妈,在生活中,从不口无遮拦让人难堪,而是亲切待人,如沐春风。

一个会说话的好女人,是男人的贵人,是孩子的领路人,是一个家的灵魂。

一个家庭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会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

母亲的嘴,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04

  • 好好说话,是母亲的毕生修行。

 

被母亲恶语相加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那种感觉恐怕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害怕,紧张,愤怒交织在一起。

要是孩子忍住不与父母争辩,那场面更加不可收拾。

“这种人,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你这样的人,以后肯定没人要你,嫁不出去。”

“二十几岁的人了像个三岁小孩一样!”

这样的话,不知道伴随了多少孩子的童年。

 

或许妈妈们骂完就忘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过这些话,单纯的把孩子当情绪的“垃圾桶”。

孩子生气,妈妈都会觉得是在无理取闹。

面对妈妈的语言暴力,部分孩子将产生的痛苦情感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将它们合理化:

“这也不能怪她,毕竟是我做错事在先。

 

她曾经对我寄予了那么高的道德期望,而我却犯下罪过让她如此伤心。”

 

有时候,妈妈们换种说话方式,是不是会能教育好孩子呢?

 

家里大扫除,打扫一整天的妈妈非常疲惫,然后很没好气的对孩子说:

“你怎么这么懒啊,动也不动……”

这个时候不妨这样说:

 “一家人一起大扫除,才能扫尽倒霉事,孩子,你来擦桌子吧。”

孩子有不对的地方,可以指出来,上纲上线侮辱孩子真的不可取。

人世间走一遭,当了亲人是种缘分。

伤人的话别说,暖心的话多说。

考虑孩子的感受,好好说话,是当妈的一种善良,也是毕生的修行。

蔡元培曾在《中国人的修养》里写道: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
 

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对于父母来说,育儿也就是在育己。

有谁能播下一颗仙人掌的种子,而最后得到一束兰花?

“曾经有那么一双小手,努力的想去抓住两个大手,因为抓紧了,就是幸福,可是,他怎么抓,也抓不到了。”

父母也是从孩子过来的,给每个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给予拥抱和温暖。

幸福的家庭,没有犀利的指责和充满怒气的打骂。

什么是沟通(深度好文)

学会沟通,是成年人的必备素养。

海明威曾说:

“每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的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可能十分孤独。”

深以为然。

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必备技能,及时的沟通,可以消除不必要的矛盾和隔阂;

有效的沟通,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很多事情事半功倍。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桥梁,更是打开彼此心扉的一把钥匙。

01

沟通,是换位思考

作家山本昭生在《换位沟通》有这样一句话:

会换位思考的人,更能赢得对方的好感,沟通时会更顺畅。

如果只强调自己的感受,有百害而无一利。

的确如此。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个精神病人,认为自己是一只蘑菇,每天不吃不喝的撑着一把花伞蹲在角落里。

为此医生们用了很多办法都束手无策,于是,大家都认为这个人无药可救了。

一天,医院请来了一位心理医生,医生看到这个病人后,也拿了一把伞蹲在他身边。

过了几天,这个病人终于开口问道:“你是谁啊”,医生说:我是一只蘑菇。

病人点点头继续蹲在原地,过了一会医生站起来走了,病人不解的问:你不是蘑菇啊,你怎么还能动?

医生回答说:蘑菇也可以动啊,然后这个病人也跟着动了起来。

看到医生去吃饭,病人就跟在后面问:你怎么还会吃饭呀?

 

医生说:蘑菇不吃饭怎么长大呢。

 

他觉得说的很对,于是,病人也跟着吃饭。

一周后,这个病人也开始像正常人一样活动自如,生活可以自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学会换位思考,往往比急着表达自己更重要。

人与人相处,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不是能言善辩,而是换位思考。

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往往更容易获得别人的真心,让事情得到更好的解决。

如果你不懂得换位思考,那么你永远理解不了别人的言不由衷,就像你不转身,永远看不到身后的风景。

学会沟通,不仅可以消除不必要的误会和嫌隙,还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善于沟通的人,是人际交往的强者,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02

沟通,是善于倾听

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

人之所以有两个耳朵两只眼睛,一张嘴巴,就是为了让人多听多看少说话。

生活中,我们总会认为那些能说会道的人才是社交达人,不管遇到什么人,都能找到共同话题,以此融入不同的社交圈子。

殊不知,有时候真正有效的沟通方式,不一定是滔滔不绝,而是学会倾听。

我有一个朋友,家里有两个宝宝,老大是儿子今年10岁,老二是女儿现在4岁,原来是幸福的一家四口,却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她发现自从有了二宝之后,之前懂事贴心的大儿子完全像变了一个孩子,变得容易暴躁、乱发脾气,上学也经常和同学打架。

朋友经常对儿子说:你现在长大了,应该变得越来越懂事,我每天照顾妹妹这么辛苦,你还老是让我不省心。

慢慢地发现儿子和她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远,她决定和儿子谈谈心。

通过和儿子的沟通她醒悟:原来是自己忽略了儿子的感受,缺少陪伴和沟通,才会出现叛逆和争吵,目的也只是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而已。

后来,朋友也经常陪儿子去打球、逛街,周末去爬山、游泳…..之后,儿子的性格也变得开朗,家庭的关系和氛围也变得更和谐。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的隔阂和怨怼,只是因为没有了解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只要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心声,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倾听,就像一把箭,它可以穿过层层防备,触摸到对方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做好一个倾听者,是放下自己的身段,耐心地做个听众,不低估别人,不高看自己。

正如歌德所说:“对别人诉说自己,是一种天性,而认真地对待别人向你诉说他自己的事,这是一种教养。”

最高级的沟通方式,并不一定是侃侃而谈据理力争,而是懂得倾听,不随意否定,不轻易评价,给他人尊重,也是给自己尊严。

 

03

沟通,是解决问题

《水浒传》中有这样一句话:风不来,树不动,船不摇,水不浑。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世间万物都有因果。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没有经历过就无法真正做到感同身受,人都是会这样,事情不到自己身上谁都可以置身事外。

这世上,有多少亲情因为误会而疏远,又有多少感情因为不够了解彼此而分道扬镳。

及时沟通,是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避免纷争的重要方式。

很久以前,狮子和老虎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它们都想成为这里的一山之王。

然而,各自都因忌惮对方而迟迟不动。

一天,老虎和狮子在各自地方寻找猎物,老虎看到了半山腰处的一只梅花鹿,就朝着半山腰狂奔而来。

狮子没有看到眼前的梅花鹿,反而却看到老虎像离箭的弦一下冲了过来,

为此,狮子和老虎大打出手,远处的梅花鹿见状趁机逃脱。

最终,它们两败俱伤,老虎抓破了狮子的皮,狮子咬掉了老虎的耳朵,彼此都没有得到想要的。

狮子快要断气时,对老虎说:“如果不是你非要抢我的地盘,我们也不会弄成现在这样。”

老虎说:我从未想过要抢你的地盘,我是在追山腰处的那只梅花鹿。

人和人相处,最致命误会,不懂得彼此沟通,却随意猜测对方所想,最终,让两个人误解越来越深,最后形同陌路。

卡耐基曾经这样说:

“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

 

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要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

人和人之间,最难的就是理解。

沟通,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技能,及时有效的沟通,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只有把话说清楚,才更能更好理解对方,解决问题。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

“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和汤、咖啡一样的商品,我愿意付出比任何东西都高昂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

爱人之间缺少沟通,会心生隔阂。

家人之间缺少沟通,会心生怨怼。

朋友之间缺少沟通,会渐行渐远。

学会沟通,是成年人的必备素养。

余生愿你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倾听,和相处不累的人在一起,风雨不弃,相伴相依。

夜听|人生聚散,一切随缘!

  人只能活一次,可怜无端世上走一遭,千万别活得太累,看淡了,天无非阴晴,人不过聚散,地只是高低,不如一切随心,一切随缘, 生活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我们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紧握的璀璨年华,中间是飞速流淌的欢愉和感伤。我们倾尽一生的精力来演绎这场聚散人生大戏。学会修剪那些纷乱的思绪,整理出一个最真的自己,象六月的莲,自顾自的美丽,奔向幸福的天梯, 好好对自己,一辈子没多长;好好对别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上,珍惜自己活好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