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好想,有一个这样的知己

亦舒曾说:“城市中人,看似光鲜,其实个个暗藏漏洞。高朋满座,客似云来,然而真正能倾心交谈的,却未必有三两个。”人与人交往,不该向往转瞬即逝的热闹,而是珍惜彼此相守的清欢。人这一生,总是希望遇到这么一个人:从相识到相知,舒适而坦诚;从知人到知心,自然而随意。这样的知己,你有吗?一起来感受今晚的夜听伤感的心

啥叫知己?知己不是酒肉朋友,知己不会逢场作戏。他和你往来,不是因为吃喝玩乐,而是因为心灵相惜。你们之间没有虚伪的客套,只有真心的交际!知己不是牌桌上的友,知己不是酒桌上的伴。知己不是那个,寂寞的时候想起你,吃饭的时候让你买单的人。知己是那个,需要的时候陪着你,愿意聆听你苦水,不嫌你唠叨的人。

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话,宽慰了我:我不喜欢敷衍聊不来的人,也不太热络结交新的朋友。人生成一事则太短,一事不成则太长,虽说人脉关系重要,但是,经历了很多无效社交之后,我明白,总有些圈子是你挤破脑袋也钻不进去的,总有些大咖是你姿态低到地上也无法对话的,总有些话题是你绞尽脑汁也接不住的,总有些人是你竭尽全力也钟爱不起来的。

真正的知己,不会溜须拍马,你成功,为你真心喝彩,你失败,给你鼓励打气,你做错,直言不讳提出,你做对,面带微笑称赞。不管你做什么,对的一定支持,错的绝对阻拦。真正的知己,不会逢场作戏,给你的情是深的,对你的心是真的,能和你开玩笑,损你,也能和你诉心事,信你,有时候一天不见就想,见了面后打闹。

我们,都需要一个知己,在伤心难过的时候,有人安慰,在委屈辛酸的时候,有人心疼,在满腹心事无处诉的时候,有个耐心的听众,在压力太大扛不住的时候,他能给我们鼓励就像亲人一样,默默付出,就像爱人一样,不离不弃,为我们付出,没有怨言,为我们解难,不求回报。

如果能够有那么一个人:在你流泪的时候,不会说“别哭”,而是默默地给你递纸巾;在你需要人陪的时候,只要一个电话,多远都会跑去找你;在你委屈的时候,只要一个眼神,就可以读懂你的满腹心事……那真的是人间一大幸事。正如三毛在《说朋道友》中所写:“我总以为,朋友的相交,最可贵在于知心。”可以聊天的朋友,未必知心;懂你的知己,得一足矣。

今晚夜听伤感的心给大家准备的晚安曲,来自岑宁儿的《追光者》,送给有缘收听的你!夜叔想说的是,人海茫茫,若遇到这样的知己,足已慰藉余生苍茫。时光不长,不要将就,于滔滔岁月中,和真正知己好友一起,且歌且行且珍惜。

让人放心,是一个人最好的社交名片

为人守信,办事负责,一直靠谱。

知乎上有个问题:“什么是对一个人极致的褒奖?”

本以为大多会是这类回答:有天赋、情商高、能力强…

但有一个答案让我很意外,是让人放心。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

这个世界上,聪明有能力的人很多,让人放心的人却难寻。

“让人放心”听起来简单,却是对一个人能力和人品的最高肯定。

01

《论语》有言:“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让人放心的人,永远都会把诚信放在第一位。

罗永浩讲过一个故事,让我印象很深。

2008年,他想创办英语培训学校,奈何手里没有钱。

一个久未联系的发小听说这事后,问他:“需要多少启动资金?”

罗永浩说:“300万。”

发小丝毫不犹豫地说:“银行账户给我。”

第二天,罗永浩就收到了钱。

罗永浩打电话问发小:“咱们虽说是发小,但毕竟十几年没见面了,你怎么就这么信任我呢?”

于是发小讲了一件事。

很多年前,在老家那会,他们都喜欢翻录录像带,互相交换着看。

但有些人特别滑头,把一部故事片分录成五盘,然后去跟别人换五盘录像带。

渐渐地,身边人都这么干了。

唯独罗永浩没有。

有一次,他拿一盘录像带跟罗永浩换,罗永浩却主动提出来用五盘交换:

“这是上次和别人换来的,自己上过当了,不想让你再上当。”

讲完这件事情,发小感慨地说:

“从一件小事上,就能看见一个人的品性,我当时就觉得你值得一辈子深交。” 

人与人之间信任就像一张纸,一不小心弄皱了,再也难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而让人放心的人,永远不会透支自己的信用,永远不会辜负别人的信任。

这样的人,最让人心安,也最值得深交。

02

有句话说得特别对:“做事要找靠谱的人,聪明的人只能聊聊天。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些人嘴上说得很好听,办起事来却十分敷衍;

有些人平时存在感很低,却能事事办仔细,件件有着落。 

自媒体人@粥佐罗讲过一个故事。

他有两个同事。

一个同事,毕业于国内顶尖大学,大家都非常看好她的能力。

另一个同事,普通大学毕业,资质平平,并不受领导器重。

但最后得到晋升机会的,反倒是资质平平的那一个。

高学历的同事刚入职的时候,需要做一些非常琐碎的工作,像接电话,做申报材料,印发通知。

但她以前是研究国际政治的,在课堂上挥斥方遒惯了,非常抵触做这些事。

做起事来总是拖拖拉拉,也很马虎。 

结果,有一次她犯了一个大错。

在一个重要会议上,她把两位领导的材料装订错了,导致当天所有人的会议材料全部发错。

因为她的失误,整个公司都被上级单位通报批评。

反观另一个同事做事却很靠谱。

他在工作上认真细致,每次整理材料都多番检查,一个标点符号、一个错别字都不放过。

开会时,他也尽职尽责,事无巨细,会尽最大的努力去避免出错。

后来他被当时参会的一位领导看中,被推荐到了上级单位做助理。

如今,他已经当上了业务部门负责人。

而本来学历最高的那位同事,捅出那么大的篓子后,在单位失去了所有机会。

没人敢放心地把重要工作分配给她。 

对比两个人的境遇,实在令人唏嘘。

很赞成一句话:“最聪明的做人之道,是让人对你放心。”

一个人是否能让人放心,不需要你有多厉害的专业技巧,只需要你兢兢业业把事情做好。

能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的人,才有大事可期。

03

经历得越多,越发觉得,让人放心,才是一个人的顶级魅力。

想起之前看过一个视频,视频里大张伟问王菲,为什么请他来当嘉宾?

王菲毫不犹豫说:“喜欢你呗。”

不只王菲,这几年,喜欢大张伟的人越来越多。

所有的综艺节目,一旦需要人救场,第一选择都是他。

当初欧弟突然离开《天天向上》,节目无法录制。

大张伟凌晨两点接到节目组的电话后,连夜坐飞机赶到长沙录制现场,连一秒的犹豫都没有。

《向往的生活》里,其他人都是拖着行李箱去录制。

大张伟临时受邀,匆忙中拎着电脑包就去了,以至于晚上休息都没有替换的衣服。

《吐槽大会》嘉宾爽约,大张伟也是二话不说,直接赶往录制现场。

太多次不计回报的救场,让他成了当之无愧的综艺“救场王”。

湖南卫视的工作人员打趣道:“不止是我们,现在全国各大电视台都是他。”

为什么一出事大家都找他救场?

因为只要有大张伟在,他们就会安心。

节目中的他专业靠谱、金句不断,常常带给节目组意外的惊喜。

让人放心,是一个人最好的社交名片。

因为他们一旦作出承诺,就会全力以赴去完成。

这样的人,未来的路也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

作家池莉说过:“靠谱,说起来简单,落下去复杂。”

所谓靠谱,其实就是让人放心的能力。

而一个人让人放心的最高境界,总结起来无非是:

为人守信,办事负责,一直靠谱。

往后余生,愿我们做个让人放心的人,和让我们心安的人同行。

敬畏(深度好文)

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菜根谭》中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 

无论是谁,如果什么都不怕,凡事无所畏惧,对天地万物失去敬畏之心,必然行无所止,失去做人的底线。 

人这一生应心存敬畏,敬天地,敬众生,敬自己,明白人生之道乃是行有所止,如此,方能自由行走于天地间。 

01

敬天地

曾国藩曾说:“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人一旦失去敬畏之心,必然就会变得无所畏惧、为所欲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甚至无法无天,这样的人,最终必将吞下自酿的苦果。 

而懂得敬畏,才能心存尺度,知道何话该说,何事该做,如此才能与人和解,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在浙江千岛湖,有一家水产养殖企业,公司利用当地独特的湖水,养殖了一种叫“胡子鲶”的鱼。

这种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上市后很快就供不应求。 

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想要品尝其味,公司却始终遵循“限量”原则:限量养殖、限量捕捞、限量烹饪。

也曾有很多外地企业来洽谈投资合作,但都被公司婉言拒绝。 

这么多年来,这家公司一直没有扩大规模,他们的养殖范围,始终只占千岛湖的1%不到,多年坚持每亩产量不超过1000公斤。 

面对众人的疑惑,公司经理说:一旦扩大养殖量,势必会因利而“渔”,湖区环境肯定会变糟,到时不仅鱼类消失,就连人类的生存都会受到影响。 

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是有限的,如果贪图一时私利,就不顾天地之法,竭泽而渔,最后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水体污染后,鱼类死亡枯竭,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定会反噬到人类身上。 

《诗经》说:“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 

天地自然,无偿为人类提供生存必需品,而对自然最好的回馈便是尊重自然、敬畏天地,如此,方能得到天地的厚赠。 

人类一味地索取,必将会为自身地贪婪而付出代价:

污臭的水沟,源于无节制的排污;

漫天的黄沙,源于被砍伐的植被;

无情肆虐的洪灾,源于贪婪的湿地围垦。 

自然万物,皆有平衡,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

对天地心怀敬畏,凡事行有所止,如此,方为人生大智慧。

02

敬众生

思想家史怀哲说:“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 

世界万物,众生平等,对一切生命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既是慈悲心肠,亦是做人之道。 

弘一法师,一生严守佛宗戒律、悲天悯人。

在大师眼中,一花一草、一虫一蚁皆为生灵,都值得用敬畏之心去对待。 

他生前每次坐藤椅之前,总是要先摇一下,弟子问其为何,法师告知:这样可以避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 

弘一法师出家后,好友徐悲鸿先生曾多次进山去看望。 

一次徐悲鸿先生突然发现,山上曾经的一棵枯树,竟然长出新嫩的绿芽,便惊喜地对法师说:“定是因为您的高尚德行,感动了这棵枯树,使它起死回生。” 

弘一法师淡然说:“它能重新活过来,只是因为我每天为它浇水而已。” 

弘一法师圆寂前,一再叮嘱身边弟子,在将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装水的碗,以免蚂蚁或虫子爬上遗体,在火化时将会被无辜烧死。 

读弘一法师的传记,每一次读到这些细节时,都会心生感动,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令人敬佩。 

法师曾说:“长养慈心,勿伤物命,充此一念,可为仁至。” 

君子要有一颗仁慈的心,不去无故伤害哪怕一虫一蚁等万物生灵,若能一辈子都有这种信念,便可成为仁义圣贤之人。 

纵观人类历史,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冲突不断,伤亡无数,这既是对生命的践踏,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 

我们敬畏一切生命,不仅是因为心怀怜悯,更是因为每一个生灵,都是自然界中不可替代的存在。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行事之本,是做人之根。 

03

敬自己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对规则心存敬畏,做事方能行之有度,做人才能坚守本心。 

春秋时期,齐庄公与大臣崔柕的妻子私通。

崔柕知道后,大发雷霆,杀了庄公,之后崔柕便封自己为相国。 

崔柕为人虽飞扬跋扈、专断朝政,但却对杀君之罪十分害怕,怕被史官记录在册留下千古骂名。

于是,他就找来当时记载史事的太史伯,逼他把庄公之死写成是患病而亡,如果不写就杀了他。 

没想到齐太史无视崔柕的威胁,依然淡定提笔写道:“夏五月,崔柕谋杀国君光。”

崔柕看后大怒,立即杀了太史伯。

按照当时的规矩,史官是世袭的。

所以,崔柕就找来太史伯的二弟太史仲,命令其写成庄公因为疟疾而死,太史仲亦不从,崔柕怒不可遏,又拔剑杀了太史仲。 

接着他又将三弟太史叔召来,但太史叔还是照直而书,崔柕又毫不犹豫地将其杀害。 

最后只剩下了四弟太史季,崔柕对他说:“汝三兄皆死,汝独不爱性命乎?若更其语,当免汝。” 

意思是你三个哥哥都死了,你就不想活命吗?只要按我说的写,你就能活命。 

可太史季依然不从,崔柕无奈,叹息一声,只得让太史季退下。 

为后世留下真实的史实,是史官的职责,亦是其应该遵守的法度。

崔氏兄弟因拥有敬畏法度之心,在面对生死时,选择了坚守本心,也正因为此,他们才被后世铭记、传扬。 

曾国藩曾在给曾纪泽的家书中写到:“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 

身处高位,心存敬畏,则能对上,无愧于天地;对下,无愧于百姓苍生;对己,无愧于内心。 

当我们对规则、法度心存敬畏时,在这充满诱惑、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才能不为名利所累,永远谦卑平和;

才能坚守自我的本心,永远恪守心灵的从容与淡定。 

04

朱熹曾说过:“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生而为人,敬畏天地,方能行有所止,与自然和谐相处,相融共生;

敬畏众生,方能悲天悯人,体察世间万物;

敬畏自己,方能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 

愿你我皆能以一颗敬畏之心来面对我们所生活和依赖的世界,坚守做人的底线,活出自我的同时,亦活出人格,活出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