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当一个人不联系你,也不拉黑你,原因只有一个……

深夜翻看朋友圈,发现许久不联系的一位朋友,发了宝宝照。
这才惊觉,原来有三年没与她联系了。
这些年,我错过了她的恋爱、婚姻,如今也错过了同她分享新生命诞生的喜悦。
这几年,我换了几座城市,谈了几场恋情,也未曾再向她提起。
当年,我们发誓要做一辈子好朋友,如今也随着时光的流逝淡了感情。
想起那句话:你发的最后一句消息我忘记回复,从此,我们就默契地不再联系了。
 
人这一生,没有什么是亘古不变的
想起那个问题:一个人不联系你,也不拉黑你,原因到底是什么?
其实答案很简单——
人生有两种不联系:一种是忘记了,一种是放在回忆里。
至于不拉黑,大抵是想不起来,也无必要,时间久了,自然就忘了。
想起读高中时,身边有不少关系很好的朋友。
我们谈天说地,畅想着未来的场景,许诺着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关系永远不会变淡。
那时的天地很窄,窄到我们误以为那个瞬间能持续到永远。
后来,我们如愿上了大学。
可谁也没想到,再到后来,随着课业的繁忙,圈子的更迭,那些曾经说好共度一生的人,随着毕业后的繁忙,慢慢就少了联系。
她结婚的喜讯,你是从朋友圈得知的,她有了宝宝的消息,你是从别人口中获取的。
至于你,你交没交过男朋友,换了几份工作,现在过得好不好,她也全然不知。
原来,之前同你畅想未来的朋友,可能毕业就分道扬镳,先前说好共度余生的友谊,也许某天就烟消云散。
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了,有些感情,处着处着就淡了。真正的送别没有长亭古道,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
 
不是每个人,都能陪你走到最后
《重庆森林》里有句台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子,秋刀鱼要过期,肉酱也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听来虽觉悲凉,但世间情意大抵如此。
你也许还记得,前阵子,吴奇隆在一档综艺节目上哭了。
当时窦骁问他:“其实那天你在车里对我说,你只是想念你的朋友,我很想问,曾经跟你一起走这条路的朋友,他们现在人呢?”
没想到吴奇隆突然哽咽起来,痛哭而不能自已。
平复情绪许久后,他才缓缓说出两个字:“珍惜。”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30多年前,吴奇隆、苏有朋和陈志朋组成的小虎队正式出道,一出道就站在了巅峰。
那时候,三个人经常一起演出,台前幕后互相帮助,其中年纪最大的吴奇隆充当起哥哥的角色,时常帮两个弟弟带早餐,鼓励他们未来一定更好。
那时的他们本以为,这个组合可以战胜岁月的锉磨,三个人的关系也会像初出道时紧密相连。
但谁也没有想到,随着三人人生规划的不同,他们的关系也在慢慢抽离。
1991年,苏有朋考上了大学,陈志朋应征入伍,小虎队不得不暂时解散。
解散前,三人同台歌唱一首《放心去飞》,曲未终,泪两行。
再到后来,即便偶有交集,但三个人的关系,早已不复如初。
再次出现在节目中,抱头痛哭的难舍难分被礼貌的点头打招呼所取代。
先前紧密到好似一家人的友谊,也如抽丝剥茧般慢慢变淡。
年岁渐长才知道,原来相聚需要缘分,分开才是自然而然。
以前总觉得,遇到一些人,总得轰轰烈烈地告别才算分开,等真正分离时才知道,有些分别无需多言,默不作声地疏离,足以为这段感情画上句号。
这本就是一个喜欢说再见的世界,只是我们,要用很长的时间接受别离。
 
人间一场,有重逢就有告别
前两天,同事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他说家里的堂哥最近摊上了事,生意周转出现了问题,堂哥变卖了几乎所有家产去救急,可还是差十万块钱。
那阵子,堂哥不得不拉下脸走街串巷去借钱,其中有个人,是堂哥从小光屁股玩大的发小。
当年发小家人生病缺钱时,堂哥想都没想,给他凑到了一笔救命钱。
堂哥本以为,冲着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好歹也能借到钱,可无论他怎样磨破嘴皮,对方都是一句:我没钱。
我不知道那一刻,堂哥的内心作何感想,只知道几十年的友谊,抵不过几千块金钱的考验,着实可惜。
也许回忆起多年前,他们会怀念当年的两肋插刀,但经历的事多了就知道,原来人是会变的,那些你曾视作挚友的人,也许会在你危难时离你而去。
同事也跟我们感慨说:真正遇到事情,才能知道你交到的是人是鬼。
但这件事也有后续,就在堂哥走投无路,打算关门大吉的时候,一个合作了多年的伙伴打来电话,说愿意帮堂哥渡过难关。
对方说,合作多年,他最看重的就是堂哥身上的踏实和肯干。
就这样,堂哥的生意转危为安,他也通过这件事,告别了一个朋友,结束了一段友情。
《山河故人》里有句话: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有些分开,你早有觉察,有些分开,你猝不及防。
到头来才明白,原来,人生就是一场不断遇见,又不断告别的过程。
只有挥别错的关系,才有可能迎来新的转机。
只有让过去的过去,才能让未来的到来。
 
宫崎骏说: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
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想来的确如此。
人生旅途一场,人来人往,花开花谢,相遇是偶然,离别才是必然。
正如歌中所唱:人生本来就是不断遇见,又不断告别的过程,有些人,注定只能陪你走一程。
那么,当一段感情不得不消散时,愿你能坦然地说句再见。
互不打扰,减少联系,是成年人的得体与默契。
愿你能在面对别离时,不沉溺于过去,不执着于挽留。
愿你在经受岁月的波折时,能坦然告别,不纠缠,不打扰。
如果注定走散,愿你心怀感恩,不负不欠,彼此淡去。
人这一辈子,无非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夜听|30岁后最好的活法,就一个字

不知道你有没有同感?

30岁前,我们玩命地做加法,金钱、面子、人脉,什么都想要;
 
30岁后,我们才懂生命有限,余生可贵,与其让奢望充斥生活,不如学会选择和放弃。
30+的人生,要开始做减法。
 
在寡言、寡身、寡欲、寡思中,自我修行,行至高远。
 
寡言
老话说:“智者寡言,尊者少语。”
 
内心强大的人,往往话不多,因为无需用语言来证明自己。
前阵子,香港艺人张卫健,参加了湖南卫视的《你好星期六》。
在喧哗热闹的年轻艺人当中,他衣着低调,沉默寡言,并不起眼。
当他站在舞台中央,却仿佛脱胎换骨。每个表情、每个动作都有戏,整个人好像会发光。
多年来,张卫健一直以光头形象示人,这背后隐藏着一段辛酸的往事。
1996年,TVB剧《西游记》爆火。TVB赚了几个亿,而扮演孙悟空的张卫健,片酬不过九牛一毛。
他提出涨片酬,却招来嘲讽:“别以为演了只猴就值钱了。你脸上要是没毛,是不值钱的!”
面对羞辱,张卫健并未多言。他毅然离开TVB,转战内地,从此剃了光头,再不蓄发。
后来,凭着《少年张三丰》、《机灵小不懂》等剧,张卫健再度爆红。他用行动证明:就算脸上没毛,也能做个有价值的演员。
《论语》有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能成事的人,胸中自有经纬,言谈大多谨慎。夸夸其谈的人,却往往失之浮躁,败于多言。
花开花落,月盈月缺。行走人间,得意失意都是常态。以平常心待之,才不会口不择言,伤人伤己。
失意时忍辱不辩,得意时不事声张。内心自有乾坤,何须逞口舌之利?
寡言,是种沉默的智慧。
山不言高,巍峨耸立;海不释深,能纳百川;地不道厚,承载万物。
 
寡身
蔡康永说:“越是把社交上的事节约掉,就越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与其在低质量的社交中消耗自己,不如在高质量的独处中提升自我。
村上春树曾说,他是个不以独处为苦的人。
他22岁就结了婚,经营着一家饮食店。每天要和无数人打交道,却愈发渴望独处的时间。
当他决定开始写作后,毅然关掉了饮食店,和妻子过上了半隐居的生活。每天清晨,他都有一两个小时不与人交谈,独自默默地跑步。
他在书中写道:“我写小说的许多方法,是在每天清晨沿着道路跑步时学到的。”
每天跑步的独处时光,是他写作的灵感来源,也让他成为了一名高产的作家。
作家李尚龙说:“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
呼朋唤友、酒局不断,看似人脉广阔,实则却在推杯换盏中,累了心、伤了神。
独自一人、安静独处,看似寂寞冷清,却能排除干扰,专心致志地学习成长。
叔本华说:“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真正成为自己。”
是啊,身处喧嚣的社交场合,难免要压抑自己、迁就他人。
而只有独处时,才能看清方向、不断努力,默默拉开和别人的差距。
寡身,是有离开人群的勇气,也有安守寂寞的坚持。
在无人喝彩的孤独中,好好打磨自己,把余生过成一首诗。
寡欲
《道德经》有言:“少则得,多则惑。”
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取舍,从不贪多。
听友七七,是单位的笔杆子,招投标文书、商业策划案、领导演讲稿,通通手到擒来。业余时间,还喜欢写小说自娱自乐。
大家说她是老天爷赏饭吃,她也索性开启了收费写稿的兼职生涯。商业文案、短视频脚本、网络小说……什么都接。
她稿费越收越高,约稿越来越多。周末无休,经常熬夜,颈椎出了毛病,头顶也冒出一大丛白发。
前阵子,有家网课平台开出高价,想签她当写作老师。又有位网文编辑,想约她写个长篇小说。
两个机会,七七都不舍得放弃。她不顾自己刚怀孕,咬咬牙都接了。
接下来的日子,她上班、讲课、赶稿,忙得天昏地暗。过度透支加上精神压力,她险些流产。
最后,她不得不停了一切工作,在家躺了三个月。
老话说:“有舍有得,不舍不得。”
怀揣太多欲望,就像手里握着沙,攥得越紧,漏得越多。
不如执好手中线,专心放一只风筝,随风频借力,悠然上青云。
好友安雅看到奶茶店生意火爆,便在上班之余,也开了一家。
她上班时惦着进货和盘点,在店里时又得接公司客户的电话,没赚多少钱,还耽误了工作。
在连着三个月KPI没达标,被老板叫去谈话之后,安雅决定把奶茶店转让了。她把全副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很快就升职加薪了。
《农书》有言:“贪多务得,以致终无成遂也。”
寡欲,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时,还能保持一份清醒,懂得筛选和放弃。
岁月很长,欲望无涯,人生却太短。
不是所有的事都适合你,也不是所有适合的事都要去做。贪多让人迷惑,少取反能多得。
 
寡思
心理学家卢熠翎说:“成年人要学会节约自己的心力。”
聪明人只在重要的事上反复权衡,糊涂人却在无谓的琐事上耗心耗力。
有个农夫,起了大早去赶集卖菜。刚要出门,想起没带干粮,就回头拿了几个烧饼揣在兜里。
走到半路他后悔了,家里还有软乎的糍粑,何必带干巴巴的烧饼?他折回家,把烧饼换成了糍粑。
还没到市集,他又后悔了,糍粑凉了不好吃,还是带烧饼吧。
他挑着菜担子又回了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儿子正在吃最后一块烧饼。他一时火起,把儿子打了一顿。
农夫折腾半天,没赶上集市,菜也不新鲜了,气得一整天吃不下饭。
《庄子》有言:“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世事纷扰,费人心神,太执拗于琐碎,很容易误了正途,得不偿失。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身价百亿,却常年穿着灰T恤和牛仔裤。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换个造型。他说:“每天早起都有10亿人等着我服务,我不想在打开衣柜时,还要考虑今天穿什么。”
霸道总裁的人生,常人无法企及。可成年人的生活,何尝不是千头万绪?
寡思,是拒绝不必要的内耗。
生活少不了茶米油盐和鸡毛蒜皮。与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如一念放下,看到诗和远方。
 
有人说:“人生是个不断减负、轻装上阵的过程。”
不必说的话,不说;
不必见的人,不见;
不必求的果,不求;
不必烦的事,不烦。
人生海海,智慧越长,心越轻盈。行走人间,阅历越丰,越能返璞归真。
余生,愿我们去繁从简,去浮存华,不负流年,未来可期。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