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一个男人,如果真的爱你
很赞同这样一段话:
“习惯从别人的眼光中寻找自己,结果茫茫然;
从别人的赞扬中放大自己,结果飘飘然;
在别人的议论中扭曲自己,结果昏昏然。”
当下,很多人信奉“多栽花,少种刺”,不敢或不愿给他人挑毛病,所以指望外人给自己“看病”往往是徒劳的。
要发现自己的问题,还需眼睛向内,学会自己为自己“看病”。
学会为自己“看病”的人,才会对自己不虚美、不隐恶,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准确的认识。
人生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为自己“看病”的过程,无人替代。
01
古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毛病,重要的不在于此,而是在于你对待它们的态度。
是常常反躬自省,善于发现并改正,还是选择视而不见,把所有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网友@老乐讲过他朋友的儿子潇潇的事。
前不久,潇潇参加了高中同学聚会,回来后情绪很低落。
因为参加聚会的另一位同学在一家外企做投资管理,收入可观,人缘极好。
他说同学的父亲一直从事金融业,自小就受到熏陶,将来定会继承家业。
接着,就开始抱怨起自己的人生:
什么都要自己去争取,情商不高、说话不招人待见,都是受妈妈的影响……
其实,潇潇是985大学建筑本科毕业,从他小学一直到高中,父母的生活就是围着他转。
大学毕业后,他找到了一份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工作,每天朝九晚五,平稳、舒适。
八小时之外,他刷剧、打游戏,一天天日子过得差别不大。
他却习惯性地羡慕起别人,然后把自己的不满意怪罪到父母和原生家庭上。
对此,潇潇的父亲很是郁闷,怅然地对外人说:“儿子至今不肯对自己负责。”
很显然,潇潇就是一个不善于发现自己毛病的人,他把自身存在的问题归结于环境,而不懂得自我反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有人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至少有一半人可以成为了不起的人。”
这句话,足可以体现反省对于一个人成长、成才、成功的意义。
法国哲学家蒙田说:
“知道自己无知,判断自己无知,谴责自己无知,这不是完全的无知; 完全的无知,是不知道自己无知的无知。”
一个人只有善于反躬自省,及时发现毛病,努力去改变,人生才能行稳致远。
02
著名产品人梁宁曾说:
“情绪,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 驱动一个人的,正是他的情绪,他的底层操作系统。”
一个人如果看不到自己情绪上的病,不能有意识地去控制情绪,只会让自己栽跟头、触霉头、吃苦头。
有一年,微软在南美有一个价值近一亿美元的项目,需要派人去打理。
比尔·盖茨明白,新招聘的几位经理都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他只是在考虑交给谁更为妥当。
这时候,帕特里克第一个主动到办公室来说,他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尽管比尔·盖茨相信帕特里克的能力,但他还是好奇地问帕特里克:“为什么上星期项目会议时,你表现的一点都不积极呢?”
帕特里克解释说:
“上星期正好赶上和妻子闹矛盾,那几天,我情绪很糟糕,什么事都不想做。
但这次不一样了,一切都处理好了,我有充分的信心,你就放心吧。”
帕特里克以为这个项目非他莫属了,但比尔·盖茨认为,这个项目关系着公司未来的发展,交给一个如此情绪不稳定的人,怎么能放心呢。
最终,比尔·盖茨把项目交给了另外一个经理。
论能力帕特里克不比别人差,但问题就在于他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情绪智慧”,指的是一种认识、了解、管理情绪的能力。
不能认识情绪、控制情绪的人,则是“情绪低能者”。
情绪虽然不是我们人生的全部,但能影响我们的人生走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一辈子什么最重要?
无非事业、家庭、健康,而坏情绪能轻易摧毁这些重要的事,摧毁整个人生。
正如一句话说得好:“掌控了情绪,也就掌控了行为;掌控了行为,也就掌控了人生。”
稳定的情绪,不仅是一个成年人的标配,更是成大事的格局。
03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需要窗户来看外面的世界,需要镜子来看自己的内心。
窗户看到外面的明亮,镜子看到自身的不足。”
有了“自省”这面镜子,一个人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做到心明眼亮,也才能不断成就更好的自己。
遇事懂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也是一种顶级的修养。
国学大师傅佩荣先生不仅学问渊博,还是一位口才出众的演讲家。
他曾受央视邀请,在《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得到众多学者、观众的认同。
然而,谁能想到,傅佩荣先生曾有过口吃的经历,并常常被人视为笑柄。
可是他并没有责怪那些嘲笑他的人,反而是不懈努力克服口吃的毛病,最终成为了众人敬仰的演说家。
谈起曾经被嘲笑的经历,傅佩荣说:
“你有缺点,别人才会嘲笑你,与其整天提心吊胆地防着别人嘲笑你,不如努力地完善自己。
正是因为有了当初不善表达的经历,我才更珍惜每一次可以说话的机会。”
真正有修养的人,从不会动辄怪罪他人。
他们不怨天,不尤人,躬身自省,不断改正自己。
心理学家把人的价值观分为两类,一类叫“弱势价值观”,一类叫“强势价值观”。
两种价值观,其实体现的就是两种不同的修养。
持有“弱势价值观”的人,遇到问题习惯问“凭什么”:
凭什么别人过得好,瞧不起我? 我本来好好的,凭什么得病的是我? 条件差不多,凭什么别人能升职,我原地踏步?
持有“强势价值观”的人,遇到问题会问“为什么”: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问题出在哪里? 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 如果是主观原因,是自己智商不行,还是情商、逆商不行……
能看到自己身上的“毛病”,才是走向优秀的开始。
04
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个人总是非常苦恼,他听说佛能灭除一切苦难后,就背上了行囊去找佛。
佛听完他的诉说后,对他说:“真正能帮助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可那人不解地问:“可是,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的正是我自己啊。”
佛陀笑笑说:“你想一想,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
这个人沉思良久,没有说话。
佛陀继续开示:“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看着面带微笑的佛,苦恼的人终于明白:自己的苦恼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无谓的执著,要求得解脱最终只能靠自己。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有句话说得好:医生也许能帮我们治愈疾病,却不能帮我们增强体质;
医生能开导我们走出阴影,却不能让我们远离伤痛。
是啊,不管是身体也好,还是心理也罢,最好的医生永远是你自己,真正懂你的人也永远是你自己。
平凡如你我,谁也无法达到圣人的境界,谁的身上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
但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的智慧却是人生的必修课,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践行。
学会给自己“看病”,才能不断向上向善、远离烦恼忧愁,让人生时来运转。
古人云:“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成书于明清时期的《增广贤文》,一经问世,便风靡全国,家喻户晓。
不过寥寥千字,投射出无数古今世事的缩影。
书中这14句大实话,更是说透了人情的无常冷暖,道尽了人生的机缘真相。
01
杨绛先生曾说:“惟有身处卑微之时,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人没钱的时候,没有朋友,弱小的时候,恶人最多。
身处于泥泞,身边全是跳脚市侩之辈。
什么人都可以嘲弄你几句,什么人都可以踩你两脚。
历尽世事沧桑,我们才明白:别人的态度,只取决于你是强者还是弱者。
这听起来残酷,却是人世间最真实的丛林法则。
02
一个学者想寻找世上最幸福的人。
他来到富翁的家,身处豪华别墅的富人却长吁短叹:“为什么我不能住在皇宫。”
学者大失所望,返程,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正围着篝火跳舞:“烤火取暖的时候,谁能比我更快乐呢?”
佛说:“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看开的生活。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已然是一种幸运。
毕竟,当你抱怨没有鞋子穿的时候,这个世界的其他角落,很多人都没有脚。
03
《红楼梦》里,晴雯才貌皆全,可行事张扬,争强好胜。
常给他人脸色看,宝玉的折扇也是说撕就撕……
这些高调的行径被王夫人看在眼里,却为晴雯种下来日的祸根。
最终,晴雯拖着病体被赶出贾府,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猪肥先上桌。”
那些行事张扬,凡事好出风头的人,往往会输得一败涂地。
唯有与世无争,本事隐而不露的人,才能够守得一世安稳。
04
还记得《西游记》里的那个故事吗?
唐僧师徒来到观音院,孙悟空好面子,拿出唐僧的袈裟给院中老僧炫耀。
三藏却训斥:“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
果不其然,老僧觊觎上了唐僧的袈裟,心生歹意,夜里纵火行窃,惹出一众事端……
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闯荡社会,最忌露富。
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不知道会带来怎样的灾难。
低调做人,闷声发财,才是避祸自保之道。
05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际遇:
遇到一个频率契合的人,便将自己的一切和盘托出。 甚至以为说的话越私密,就越能增进彼此的感情。
心里话不是对谁都可以说,毕竟,不是谁都会真心替你着想。
人生于世,守心不出错,守嘴不惹祸。
话说三分,是静心观物的淡然,亦是审时时局的谨慎。
06
作家谢可慧讲过一个故事。
一次,她的朋友受一位老板所托办事,办完后,老板表示要支付费用。
朋友拒绝了,但对方依旧坚持付款。
后来,这个老板私下对谢可慧说:“金钱和友情分得越清楚,就越能够长久下去。”
不少人谈钱色变,总觉得提钱就会伤感情。
其实不然,金钱不是洪水猛兽,反而最能让你看清一个人的人品,和一段关系的本质。
那些能将人情和金钱分清,能大大方方和你谈钱的人,一定值得深交。
07
网上这段话总结的好:
“当年少无知、未经世事时,是父母一次次批评引导,教你明辨是非、走上正道。 当工作受挫、消极堕落时,是爱人陪在身边,给你警醒鼓励,帮你重拾前行的力量。 当骄傲自满、得意忘形时,是朋友冒着绝交的风险,劝诫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虚与委蛇的人很多,真诚走心的却没几个。
一个总是满嘴好话的人,大概率对你并非真情实意。
指出你缺点的人,才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在保护你。
08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你曾因为什么事,跟别人绝交过?”
下面答案众多,都指向一个原因——从不拿自己当外人:
生活上不分你我,把别人家当自己家,三天两头就来打扰,结果生出许多龃龉……
交往中从不避嫌,什么都要问的一清二楚,最终导致不欢而散……
再好的关系,都会死于理所当然。
俗话说:喝酒不超六分醉,吃饭不超七分饱,待人不超八分情。
“亲密无间”,不过是人和人之间的一场错觉。
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给感情“留白”。
09
饶人算之本,输人算之机。
《论语》有言: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能宽恕别人,是胜算的根本。
多让让别人,是胜算的天机。
人,越计较越疏远;情,越计较越烦恼。
生活从不是战场,凡事争个你死我活,结局无外乎两败俱伤。
层次越高的人,越知道“以退为进”的道理。
10
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
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却日有所亏。
说一句谎言,往往需要一百句谎言来圆;
做一件坏事,会带来无数个不安的日子。
人品,是一个人最好的风水。
做人不过关,注定自损福报,更逃不过老天的因果报应。
11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人和人的相处,如果都如初次见面那样美好,那么到老也不会产生怨恨之心。
一个残酷的社交真相是:那些光速接近你的人,往往也会光速远离你。
生活中,刚认识就无比热情的人,其实对你另有所图。
职场里,对你施予过度善意的同事,日后往往给你使绊子。
婚姻中,那些选择闪婚的伴侣,后悔的更多……
太快热的关系,越容易疏离。
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
不如节奏慢一点,再慢一点。
给三观一点磨合的时间,给彼此一段转身的空间。
12
俗话说的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能在困境中笑着低下头的,都是聪明人。
正所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根据时机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是保全之道,亦是破局之法。
遭遇坏事,一能沉得住气,二能弯得下腰,以后才能重新抬起头。
13
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社交心理学上,有一个隐藏的潜规则:
“如果一个人总在你面前评论他人,那么大概率,他也在别人那里对你指指点点。”
说话之道,便是为人之道。
人品差的人,看到的都是丑陋,说出的都是恶言。
喜欢说别人是非的人,本身就会挑起“是非”的人。
你永远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在背后狠狠捅你一刀。
14
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任他酒价高。
蔡康永说:“人与人之间,有一个情感账户,当你消耗太多,存储太少,就会亏空。”
小到一次网砍价拉票,大到借钱周转,托人找工作……
人家帮你是情分,不帮也是本分。
一直这么消耗下去,稍有不慎,彼此的关系便岌岌可危。
切记:能用钱解决的事,千万不要用人情。
凡事独当一面,才更潇洒体面。
知世故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浸染,才是真正的成熟。
老祖宗的十四句大实话,与朋友们共勉。
愿你能洞穿世事,也能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