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人心,经不起冷漠

 

有位听友留言说:“爱是一瞬间就可以决定的事,而离开不是。离开是由无数个失望的瞬间积累起来的,离开是我说了要走,而你依然无动于衷。”

我们都有口是心非的时候,明明很在意,嘴上却说着无所谓,明明很想念,却故意告诉你只有一点点。有人说这是矫情,其实这只是感情里所有人都会拥有的小情绪,太过热情怕不被珍惜,太过冷淡又怕你放弃,所以我们总想拿捏一种刚刚好的情感,去爱,去守护。

可你忘了,这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有规律可循,唯独感情没有。

一段感情是如何变淡的呢?也许是从我满怀热情地跟你说话,而你却始终爱理不理的时候开始;也许是从我想要和你一起散步,而你却总是推辞有事要忙的时候开始;也许只是你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足以让人断定,其实我在你的心里,根本没有那么重要。

毕竟,人心经不起冷漠,爱也经不起疏离。

– E N D –

遇到烂人烂事,最有水平的处理方式

绿野千鹤曾说:“潮涨潮落,便如世事无常,前一刻还生机勃勃,下一刻便归于沉寂。”

命运之事,最是无常,谁都无法预料未来会发生什么,唯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才能应付自如。

生活于纷繁复杂的尘世之中,总会遇到一些自己厌恶的人或事。

而这些未知的意外,也总会让自己步履维艰。

有些人选择奋起反抗,与其苦苦争斗,最后落得个两败俱伤的下场。

还有人选择默默承受,任其嚣张跋扈,终于也导致自己郁郁寡欢。

但其实,遇到烂人烂事,最有水平的处理方法,只有三个字,就是:不纠缠。

遇到烂人不纠缠,是智慧

 

一个人的生命中,有太多无所谓的人经过身边。

若是把每一个都放在心上,只会让自己平添负担。

有些人天生喜欢攻击别人,或是以言语嘲讽,或是用行动诋毁,并且常常以此为乐。

真正的聪明人,从不与这种毫无品德的人纠结,而是会选择当机立断,划清界限。

曾国藩刚在翰林院任职时,他的上司赵楫的父亲进京,曾经下帖邀请他前去赴宴。

 

当时曾国藩刚做官不久,俸禄很少,而且对于这种敛财之事也深感不齿,便没有去捧场。

 

赵楫得知以后十分生气,决定要给曾国藩一些教训,不仅不准他休假,还处处打压曾国藩。

 

对于赵楫公报私仇的行为,曾国藩一直没有放在心上,即便他后来官职远大于对方,也没有打击报复。

 

正如他自己所言:“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

很多时候,与其和烂人在那里耗尽精力,倒不如不去纠缠,转身离去。

若是自己总是流连于垃圾堆,又怎么能保证自己会独善其身,洁身自好?

人生短暂,余生很贵,不与烂人纠缠,才是人生最明智的选择。

遇到烂事不纠缠,是格局

老话常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无法控制事情的发展和走向,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和结果。

每当面对事情变成了坏的结果,自己常常会因此而愤怒不已,或是变得悲伤失落。

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会因为我们情绪的变化,最后牵扯出一系列的麻烦。

就像今年五一期间,因为到处都是出行旅游的人,堵车的事情屡见不鲜,各种路怒患者更是层出不穷。

 

不少人因为堵在长龙之中,心情变得烦恼不安。

 

别人鸣笛或者加塞,便大发雷霆与别人争执。

 

最后不仅加重了堵车,还让自己原本开心出行的心情,变得心烦意乱,再没有兴致旅行。

 

遇到问题便开始怨天尤人,不但无法解决问题,更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

无论好事还是坏事,一旦开始与之纠缠不清,就是烂事。

对于烂事,最好的方法便是放手,不与起纠缠。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高考时,原本想选择数学专业,但是因为分数太低被拒之门外。

他没有因此抱怨或放弃,而是果断调整方向,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语言文学,终成一代学界泰斗。

正如亦舒在小说《圆舞》里所说:

“应付任何事的最佳方法,便是装作听不见。对不起,我时运高,不听鬼叫。”

人生诸事,既然不能事事都如意,那就不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让不如意的事变成过去式最好。

别被过往消耗,腾出手来享受人生

无论过去曾经发生过什么事,又或者遇到过什么人,都已经是成为了自己的过往。

重要的从来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如何做,这也决定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情况。

若是久久沉溺于过往,而不肯面对现实,只会一步步将自己推入深渊,酿成更大的悲剧。

就像电影《蝴蝶效应》中的主角伊万。

 

他拥有穿越时空的能力,可以回到过去,改变未来。

 

可即便他能短暂改变现状,也会在人生路上,遇到很多的烂人烂事,以此往复而喋喋不休。

 

他不断地改变过去,期望选择一条正确的路,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好的未来,最后却总是事与愿违。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

“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只不过是要努力奋斗,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

过往的人与事,已经成了既定记忆中的一部分,即便有再多纠缠,也应该对其放手。

放下过去,不是意味着逃避过去的错误,而是放下负面情绪,从错误中总结经验。

让曾经的错误,变成迈向成功的阶梯,也让自己有时间能享受畅快的人生。

人生苦短,别让自己活得太累,该释怀的时候释怀,该放下的时候放下,才能活得更自在。

《道德经》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聪明人从来都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从别人身上学经验,始终保持清醒与理智。

遇到烂人烂事,从不去深入计较对错是非,更不会与之纠缠不清,而是干净地一刀两断。

当自己的大好时光不再被浪费的时候,人生的价值就有了提升的空间。

用心做好自己,努力享受当下,你的未来就会更加绚丽夺目!

作者:简影 | 来源:励志语录

– E N D –
 

心态好了,福气就来了

“一个好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面对同样的困境,有人消极堕落,从此一蹶不振;有人却能披荆斩棘,破局重生。

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心态好的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发掘生活的美好,看到未来的希望。

而一个人最好的福气,都藏在这3种心态里。

归零心态

 

张德芬说:

“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清理能力,过去发生的事情已经过去了,那就让它过去。”

不与往事纠缠,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清醒。

巩立姣14岁开始练习铅球,成为奥运冠军,为国争光一直是她毕生的追求。

遗憾的是,她曾三战奥运,却始终无缘金牌。

最惨败的一次是在里约奥运会上,她本是夺金的热门人选,却因失利无缘前三。

比赛结束后,她整日躲在房间里,不吃不喝,反复咀嚼着赛场上那些失败的片段和细节。

更糟糕的是,在那段往事的折磨下,她甚至对训练场地产生恐惧,连日常训练都无法进行。

好在,她没有在失败中沉浸太久。

 

而是努力调整心态,试着让自己走出阴霾。

她不断与自己对话,告诉自己要勇敢站起来,敢于重新开始。

 

当痛苦的记忆再次涌进脑海时,她不再否定自己,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训练中。

 

渐渐地,她的状态越来越好,技能也在不断提升。

 

最终在东京奥运会上,她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冠军梦。

 

美国作家玛丽安娜·威廉森说过:

“沉溺于往事并不能让过去的伤痕愈合,只有活在当下才能抚平昨日的伤痛。”

很多时候,我们内心容易滋生烦恼,就在于心中装满了太多不堪的回忆,不愿松手。

人世繁杂,总会遇到各种荆棘和坎坷。

不同的是,有人总是沉溺在过去的失败中,自暴自弃;而有人却选择放下曾经的伤痛,奋力拼搏。

这世上没有跨不过的痛苦,只有不愿愈合的心。

无法改变的事情,就尝试让它翻篇,无法左右的事情,就调整好心态。

只有卸下心中包袱,轻装上阵,才能重遇全新的自己。

向日葵心态

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事实,却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

面对同一件事情,心态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

如果带着悲观的角度去解读事物,只会获得无尽的痛苦,反之,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主持人阿雅曾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一天下午,她和朋友相约一起喝茶。

当她精心打扮,心情愉悦地开着新车上路时,没想到一出门就与一辆出租车发生刮碰。

一想到期盼已久的约会即将泡汤,她瞬间负能量满满,坐在车里不停地抱怨起来。

这时,她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有没有可能,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当她转变角度看待问题时,她竟然发现自己有一个致命的开车习惯:

 

车子转弯时,从不看右后视镜。

 

这时,她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次轻微的刮碰,其实是在提醒自己。”

 

想到这里,她内心的抱怨一扫而光,顿时觉得眼前的司机和警察就是她生命中的贵人。

 

于是她耐心地与警察沟通、认错,向司机道歉。

 

对方见她态度诚恳也不予计较,事情很快就处理完了。

虽然刚买的新车被擦伤了,阿雅的心情却无比愉悦,因为在这次事件中,她的收获是无价的。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事,不尽如人意,总有一些意外,猝然而至。

大多时候,困住我们的,往往是我们的消极心态。

一旦深陷情绪的漩涡,我们很容易被各种情绪裹挟,从而无法看清事情的全貌。

身陷逆境时,不妨以积极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终会发现生活的另一番光景。

挖井心态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

“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事情能否成功,心态很重要,越是急于求成,结果越是适得其反。

自媒体人@柚子心曾分享自己两位同学的亲身经历。

大学毕业那年,同学小张进入南方一家药企做销售,并被分配到当地一个县去开发市场。

 

由于前期工作太过艰辛,经常要忙至半夜,再加上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他的心态渐渐失去平衡,最终辞职回家。

 

回到老家后,他并没有进入自己熟悉的医药领域,而是从事了教培行业。

 

谁承想,没干两年,看到行业不景气,他又转身找了一份机械销售的工作。

 

可还没干几个月,他又抱怨工作内容太过繁琐,收入太低。

 

就这样,即使毕业多年,他依然在各个行业的边缘徘徊。

 

相较于小张,同学小邹的人生却是另一番景象。

小邹也是从事医药销售,面对前期的困境,他并没有妥协,反而当成自己人生的历练。

遇到自己不熟练的业务,他主动找公司前辈请教;

一旦发现自己专业知识匮乏,他就主动加班学习。

就这样,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的业务能力越来越精湛。

5年后,他已经成为另一家大型医药公司的销售经理。

哈佛大学曾对一群学历、环境等条件相当的毕业生,做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

那些始终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的人,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

而那些没有目标,频繁换行业的人,生活都不尽人意,始终徘徊在社会最基层。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庸庸碌碌,不是能力不够,智商不高,而是做事容易半途而废。

每做一件事,都迫切地想得到结果;每付出一点,都想要立马得到回报。

但急于求成的后果,往往是前功尽弃。

真正厉害的人,都有当慢则慢的智慧。

因为他们明白,急于得到回报,做事无法精益求精,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只有学会调整好心态,不被当前利益所惑,才能迎来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菜根谭》有言:“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

一件事,是福是祸,都藏在自己的心态里。

差强人意时,停止精神内耗,方能挖掘自身的优势;

往事缠身时,及时清空杂念,才能卸下心灵的枷锁;

身处困境时,学会正向解读,便能得到积极的反馈。

欲望裹挟时,放下心中浮躁,就能收获理想的人生。

心态好了,福气自然不请自来。

往后余生,愿你我都有一个好心态,一路幸福相依,一生福气相随。

作者:墨阑 | 来源:读书有范(ID:dushu259)

– E N D –

老了以后才知道,最亲的只有三个人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统计:

说我们这一生,大约会遇见上百万人,会和其中的4万人打招呼。

然后和3000多人变得熟悉,和200多人走得亲近。

但最终,这些在人海里遇见的人,大都要归还于人海,真正能留下来的,其实少之又少。

即便是那些曾经亲密无间的人,也不过是陪你同行一段。

当你老了才知道,这一生最亲的只有三个人。

生你养你的父母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条让人泪目的视频:

辽宁锦州一位95岁的老母亲,去探望她74岁生病的女儿。

虽然老太太的身子已经佝偻得直不起来,即便她脚下的步伐已是颤颤巍巍。

可她还是缓缓地挪动到女儿的床前,艰难地俯下身去,温柔地安抚着女儿:

“没事儿,妈来了。”

说完,还在女儿的脸颊上亲吻了两下。

这一幕,让无数网友感动不已,纷纷说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老母亲的爱意。

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

儿女是父母心头的肉,不管到了什么年纪,只要父母还在,子女就还有当孩子的权利。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则新闻:

上海一位79岁的父亲,为55岁的女儿准备了一本特殊的日历。

他在日历上写下了对女儿满满的关心,叮嘱她:

 

“不要老是发脾气”;

 

“别提重物,不要忘了自己手上有伤”;

 

“晓得你爱吃番茄,但底下发绿的记得不要吃”;

 

“睡觉要记得盖好被子,免得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

 

即使女儿早已长大,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可在父亲的眼里,她依旧还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

父亲对她的唯一要求是平安健康,对她的称呼一如既往,她永远是父母眼中的宝贝“囡囡”。

或许年迈的父母,不再如从前一样,能够时时刻刻为子女遮风挡雨。

可那颗想要保护我们的心从未改变,任凭时光荏苒,也斩不断父母的思念和牵绊。

在这尘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

哪怕你已白发苍苍,仍有人把你当作孩童时的模样。

相互扶持的伴侣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授,曾在心理课上和学生们做过这样一个游戏。

他邀请了一位女同学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她生命中20个最重要的人。

女生依次写下了她的父母、朋友、邻居、同事等等。

紧接着,教授让她一一划掉其中可以割舍掉的人。

 

女同学艰难地做着抉择,最后,黑板上只剩下父母、孩子和伴侣三个人了。

 

教授又对她说,必须再划掉两个。

 

此时的女同学已经有些濒临崩溃了。

 

但她还是含泪划掉了父母和孩子,留下了伴侣的名字。

 

教授问她理由,她啜泣着答道:

“父母总有一天会先我而去,孩子也会慢慢长大,拥有自己的生活,只有我的伴侣,能陪我最久。”

答案听起来颇为扎心,可生命本就是趟不断告别的旅程。

有太多深情厚谊,也终难敌过岁月的侵袭。

父母大都要先行退场,儿女大都要展翅翱翔,唯有身旁的爱人,才能陪你走过余生漫漫。

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河南洛阳一位90岁姓彭的老爷子,为83岁瘫痪的妻子搭建了满屋子的扶手。

彭老爷子的老伴儿姓张,几年前因为脑血栓而瘫痪。

他们的儿子患有抑郁症,已是自顾不暇;还有一个女儿,也已经当了奶奶,忙着照顾她的小孙女。

于是,老爷子便独自承担起了照顾老伴儿的重担。

 

为了方便老伴儿挪动起身,他在家中各处用竹竿、藤条等物品捆扎制成了特殊的扶手。

 

还在卧室里,修建了一台小型的“移动吊机”,可以帮老伴儿从床上起身移到轮椅上。

 

为了防止老太太得褥疮,老爷子隔三岔五地就给她翻身、擦身,从没有过半分嫌弃。

 

当被记者问到,一个人照顾老太太会不会很不方便时,老爷子答说:“困难肯定是有,但办法总会比困难多。”

质朴的话里,却尽是浓得化不开的爱意。

所谓“少年夫妻老来伴”,不过如是。

柴米油盐的经年岁月里,或许每一对夫妻,都曾经吵过、闹过、悔过、怨过。

可再回首时,才发觉有过最多回忆、最多陪伴和扶持的,也正是那个枕边的伴侣。

即便有过嫌弃,却也始终不离不弃。

不离不弃的自己

《半山文集》中写道:

“一个人若是学会了自己陪伴自己,便学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项生活技能。”

生活的底色是孤单,人生路上来来往往,没有谁能够永远陪在谁的身旁。

纵使天宽地阔,可到最后,能依仗的只有自己而已。

看过一部叫《生机无限》的纪录片,其中一幕让我久久难忘:

一位88岁的老人不小心在家中摔伤了腰,深夜时分被救护车送到了医院。

当医生提出要联系他的家人时,老人却连连摆手拒绝,说他自己可以支付医疗费用,也可以自己签字确认,不用联系任何人。

可他明明已经步履蹒跚,即便是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从前台到外科检查室短短十几米的距离,都走得十分艰难。

幸运的是,在医护人员和周围热心人的帮助下,老人完成了一系列的检查,伤得也不重,只是普通的扭伤罢了。

大家从他口中得知,他姓高,有三个女儿,只是都移民到澳大利亚去了。

倘若他也跟着过去,在那边没有医疗保险,看病什么的都得自己花钱。

他不愿成为孩子的负担,就选择留在了国内,想着反正自己岁数那么大了,也就是凑合地活罢了。

三言两语,却听得人眼眶发酸。

普天之下,不知还有多少像高大爷这样的父母?

 

在他们年富力强时,一门心思地为儿女不辞辛苦、不怕风霜,哪怕付出再多也在所不惜。

 

即使老了,也不愿给孩子添一丁点儿麻烦,为了儿女甘愿低进尘埃里去。

 

可儿女,却未必都会给予同等的回应。

都说“养儿防老”,可不是每一个儿女,都会铭记生养的恩情;

有些儿女,即便有孝心,也未必会有能力,因为他们为了生计就已经穷尽了力气。

与其指望儿女,不如仰仗自己,以经济的实力做底气,以健康的身体为根基。

莫把所有的钱财都交到孩子手里,给自己留一个转身的余地;

即使是在为儿女考量的时候,也别忘了照顾好自己。

人这一生,一路前行,不断地与人遇见,再分别。 

别离是常态,留下的才是岁月恩赐的意外。

善待自己,照顾好身体,经营好心情。

闲事莫理,少操闲心,竭尽全力地把日子过得如意。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