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

 

《清静经》中有言:“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意思是说,如果能做到清静独处,天地的力量就会注入你的生命里。

真正强大的人,大多遇事向内求,重独处,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清代金石学家张廷济有一副对联,写的是:“朱晦翁半日静坐,欧阳子方夜读书。”

朱晦翁,指的是宋代儒学集大成者朱熹,他闲暇无事时,喜欢静坐,在独处的时光里,悦纳自己的灵魂,洞见自身的澄澈与明亮。

欧阳子,指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他偏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书,在书中领悟世间的真谛,在安静中提升自己。

越是境界非凡的人,越能拥有更优质的独处能力。

你要知道,比起外界的热闹和浮华,真正成就一个人的,反而是离群索居、自律且专注事业的时光。

而平庸的人一旦独处,只会是焦躁不安,心神不定;而强大的人独行,却能沉淀自己,活出真我。

他们熬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地积攒力量,然后大放光彩。

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独处,是精神的减负,是心灵的回归,更是灵魂的升华。

唯有独处,才能让你摈弃琐碎繁杂,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提升自己的内在和境界,遇见更好的自己。

来源:儒风大家(ID: rufengdajia)

– E N D –

余生,一念放下,顺其自然

 

有个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邀请一些人把对未来一周最担忧烦恼的事写下来,放进“烦恼箱”中。

三周后,打开箱子,让实验者们核对。他们却发现,当初忧虑的事,有90%根本没发生。

紧接着,心理学家又让他们把那10%已发生的烦恼中,未解决的事放进去。

再过了三周,当箱子打开时,大家惊讶地发现:曾经的烦恼,早已对他们没有影响。

原来,不是烦恼找上了人,而是人自寻烦恼。

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接到新任务,先设想几百个“假如”,结果焦虑不已;想到一件事,反复咀嚼推演,最后越想越糟。

很多时候,一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却因为想太多,拖累了自己。

顾虑越多,包袱越重;包袱越重,日子越难。

人生本无事,何必庸人自扰之

 

塞缪尔说:“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人的思维,往往才是自己最大的囚笼。

在契诃夫的笔下,有一个可悲的小人物,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

在一次看歌剧时,他不小心打了个喷嚏,喷到了前排一位将军的后脑勺上。

小公务员吓坏了,无数可怕的想法涌上他的脑海:

“他会不会对我怀恨在心?”

 

“他会不会向我的领导告状?”

 

“他会不会杀了我泄愤?”

 

他赶忙向将军道歉,可即便将军说了没关系,他仍旧心里不踏实,觉得将军话里有话。

 

于是,他反反复复说着对不起,求将军宽恕。

 

结果却把将军惹烦了,命令道:“坐下!我要听戏!”

小公务员被这么一吼,越发觉得将军还在生他的气。

第二天收拾得整整齐齐去将军的办公室赔礼道歉,跟在将军身后不停念叨。

他的举动激怒了将军,被赶了出来。

这下,切尔维亚科夫仿佛是自己被宣判了死刑,步履维艰地走回家中,两腿一软倒在沙发上,就这么活活被吓死了。

这个故事固然极端,但荒诞的背后,藏着发人深省的真相:

许多事情,如果总是杞人忧天,反复咀嚼,到头来只会让自己身心受累。

有时候我们非常在意一件事,胡思乱想很久。

殊不知,对我们而言的狂风骤雨,于他人而言不过微不足道。

我们与其揣摩小事,折磨自己,不如迟钝一点,放过自己。

看开一点,未雨绸缪固然重要,但顺其自然,也未尝不是一种惬意。

越害怕,就越会发生

著名的“墨菲定律”阐述了一个规律:你越害怕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

越是焦急怕迟到,就越是一路红灯;

越是害怕一件事做不好,就越是漏洞百出……

经历无数次的“倒霉”之后,才明白,想得太多,就是对自己的诅咒。

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有一幕令人记忆犹新。

乔夕辰好不容易得到竞争项目负责人的机会,但对手的强大,让她害怕不已。

她深知这次机会来之不易,因此更加害怕输给对方。

于是,她没日没夜地研究资料、背诵稿子,可即使她准备得极其充分,还是焦虑到彻夜难眠。

没过几天,她就因为作息不规律,差点晕倒在茶水间。

可即便如此,她却连医院也不肯去,心里仍然想着项目汇报的事。

 

终于熬到了汇报日,乔夕辰却因为身心疲惫,原本背得烂熟的稿子,在台上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只能在众目睽睽之下仓皇逃离会议室。

 

可想而知,她的汇报成绩惨不忍睹,在竞争中惨败。

 

曾国藩的一句话醍醐灌顶:“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即过不恋。”

心有千千结,只会让自己掉入情绪的深渊。

生活的课题原本就复杂难解,若我们在无限的担忧中自我损耗,噩运便会对我们张开獠牙。

坎坷、风雨,都是生活常态,畏惧只会使它们得寸进尺。

放下无谓的内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事来应对,事过翻篇。

只有轻装上阵,才能过出舒适的人生。

未来莫虑,当下即好

卡内基说:“你所担心的事情,99%都不会发生。”

生活虽然不是一场顺风顺水的旅途,但也不总是泥沙俱下。

我们预测不了风云变幻,也左右不了沧海桑田,唯一可以做的,是转变自己的心境。

网球运动员李娜曾经打过一场奇迹般的比赛。

比赛那天她突然痛经,拖着虚弱的身体赴赛。

连打了三轮后,对方到达赛点,而她的体力早已耗尽。

 

屋漏偏逢连夜雨,因为场内温度达到了惊人的46摄氏度。

 

李娜的球鞋居然也在此时脱胶,严重影响行动。

重重困难下,她几乎没有翻盘的可能。

 

可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下,李娜却扛住了所有压力,在之后的两个小时逆转赛局,取得胜利。

 

事后接受采访时,李娜谈起取胜的原因:“我当时没有想太多,只是盯着每一个打过来的球,不停地挥拍,把它们一次次打回去。”

在赛场上,得失、输赢,都被她抛之脑后,只专注于当下的比赛,这才使得她最终获胜。

罗曼·罗兰有一句话:“人生烦恼迷惑,只因看得太近,而又想得太多。”

当你想得越多,就越容易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

唯有心无旁骛,只专注眼前的事,才能收获令人惊喜的回报。

被金庸赞为“绝世高手”的围棋棋手吴清源,10岁时就迎战最有名的棋手,13岁时就赢了日本顶级高手井上孝平。

无论面对怎样的对手,他都能稳定发挥,极少出现失误。

在自传里,他写到一个细节:每次大赛前他都会读一遍《道德经》。

因为其中“无为、无我、无欲”的思想,能让他摒弃一切杂念,抛开过多的杂思,只专注于手中的棋子。

我们对《论语》中的“三思而后行”耳熟能详,却不知后半句是“再,斯可矣。”

意思是,思考两次,也就够了。

行动前思索固然重要,但想得太多,只会让自己束手束脚。

生活本就不易,何必自寻烦恼。

就像林清玄所说:“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落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

给心灵松绑,才能无拘无束地享受当下;

卸下负累,才能自在地欣赏海阔天空。

韶华易逝,生命短暂,不要在思虑中消耗生命,于忧愁中错过美好。

活在当下,不忧未来,才能删繁就简,让自己活得更加轻松自在。

– E N D –
 

人,宁可做狼,也别做羊

《金瓶梅》中有一处耐人寻味的细节。

有一次,一个伙计的娘子宴请各房的大丫鬟。

论地位,是大太太吴月娘的丫鬟为首,可在席上,所有人都捧着潘金莲的丫鬟庞春梅。

原因无他,因为庞春梅不好惹。

府里的人一旦冒犯她,她立刻破口大骂,西门庆有偏颇处,她也敢当面批驳。

仔细一想,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

软弱的人往往被人欺,不好惹反而更容易不被别人轻视。

所以啊,人宁可如狼,也别做羊。

软如绵羊,只能任人宰割

 

作家周国平在《当你学会独处》一书中讲过一个无赖的故事。

这个无赖曾向朋友借过一笔钱,承诺几天后还。

几天后朋友催他还钱,他却面色不快,理直气壮地说:

“你怎么这样计较,才几天,就来逼债?”

朋友尴尬一笑,心想自己是不是过于苛刻,便按下不提。

在之后的几年里,无赖买车买房,日子过得顺风顺水。

 

有一天,朋友的母亲生病住院急需用钱,不得已去讨要。

 

结果无赖却嚷道:

 

“你怎么这样计较,多久了,还念念不忘?”

 

最后,无赖不仅没有还钱,而且逢人便说他的这位朋友吝啬计较,不可深交。

 

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有时候,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负你;你大度忍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

人性就是如此,你越是步步退让,对方越是肆无忌惮。

太过软弱,只会任人宰割,处处被拿捏。

有的心注定捂不热,有的人注定喂不熟,你越软弱,人家越是不把你当回事。

偶现狼性,才能保护自己

曾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别人欺负了你,你却试图用道德来感化他,他不会感激你的仁义,反倒觉得你是惧怕他。

因此面对伤害我们的人,不要一味地姑息容忍,偶现狼性,亮出獠牙,才能保护自己。

王阳明十三岁时,生母郑氏去世,父亲续弦。

继母对王阳明心有嫌隙,所以处处找茬,稍微有一点小错,就重罚他。

王阳明对继母处处礼让,但是继母却不依不饶,变本加厉。

忍无可忍的王阳明便想到一个招儿。

他知道继母信仰佛教,有一天半夜便悄悄起床,把原本放在客厅的茶盘挪到了佛堂门外。

 

继母见后,怀疑有妖魔作怪。

 

第二天,他又买只乌鸦放在继母床上。

 

继母整理床铺时看到后,确信有鬼。

 

赶紧请了巫婆占卜,而巫婆早已被王阳明买通了。

巫婆说:“这是王阳明的母亲在作怪,因为她的儿子遭人虐待了,很是生气,你被子上的乌鸦,就是阴兵的化身。”

 

继母听后,吓得脸色发青,赶紧下跪谢罪。

自那以后,继母再也不敢苛待王阳明,甚至对他视如己出。

俗话说:“虎露威严蛇必善,鹤若亮爪鹰也怂。”

人这一生,既要有菩萨低眉的修养,也要有金刚怒目的手段。

一旦有人得寸进尺,蹬鼻子上脸,就要想招儿应付。

宽容有尺,忍让有度,你就会发现,身边的坏人会变得越来越少。

宁可做狼,也别做羊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说过:

“我们总是习惯谈牺牲,习惯谈忍让,总是担心会伤害别人,也怕自己会受到伤害。

但现实是,成年人之间谁也不容易摧毁谁。

而当别人感知到你是一个不好惹的人时,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也容易收获好的关系。

作家晚情在上海一家公司实习时,曾碰到过一位非常具有攻击性的同事。

他是老板从华尔街挖来的大牛,为人处世直来直去。

谁没有做好事情,他会立马指出,并且言辞犀利,哪怕是面对老板。

 

老板被批评后,总是自嘲地说:

 

“越厉害的人越有脾气,身为老板,要有容人之量。”

 

有人问晚晴:“这么一个不给人留情面的人,同事们是不是会特别讨厌他?”

 

晚情却说:“其实,大家打心眼里还是很佩服他。”

 

曾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

一个一团和气、万事都说好的人,一个棱角分明、有话直说的人,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

大多数人选择了后者,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位网友解释得特别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棱角,这个棱角就是一个人所带的磁性。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像磁铁,总会有吸引和互斥,老好人因为隐藏了自己的爱与憎,而把自己变成了一块没有磁性的木头。

如果各个磁铁都找到跟自己同类的磁铁而扎堆时,孤零零的一块木头又跟被人排斥有什么区别呢?”

软绵绵的羊,最终成为餐桌上的美食;而凶狠的狼,成为了原野上的王。

只有你把自己当回事,别人才会把你真正当回事。

很喜欢顾城的两句小诗:

玫瑰佩戴着锐刺,并没有因此变为荆棘。

它只是保卫自己的春华,不被野兽们蹂躏。

生出棱角,长出尖刺,不是为了伤害别人,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

正如余华所说:“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当你变得不好惹时,世界才会对你温柔以待。

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onetong | 来源:洞见(ID:DJ00123987)

– E N D –

夜听|生活最好的状态:自在

 

人心本该如水,清澈澄明。

然而,生活在纷繁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太多东西。因而我们也习惯了想得太多,要得太多,担心忧虑得太多。

既为昨天已经发生的事情忧愁,又为明天还没发生的事焦虑。

害怕失败,害怕失去,害怕遗憾。

总活在愁云惨淡里,为世俗的一切烦恼。

就像这句话说的:

“我们总是为了太多遥不可及的东西疲于奔命,却忘了人生真正的幸福,不过就是灯火阑珊的温暖和柴米油盐的充实。”

是啊,就像所有平淡的人生都渴望波澜壮阔一样,我们也渴望成功,渴望被认可和看见。

可千帆过尽后却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其实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是面对得失时,不悲不喜;是面对荣辱时,不卑不亢。

无论人海沉浮,风云变幻,都能安之若素,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笑看天际云卷云舒。

生活的底色,归根究底是一颗平常心。

如果我们能放下杂念,放下包袱,放下内心挣扎徘徊的郁结,或许我们就可以抬头仰望星空,看见世间更多的美好。

如果我们能放下浮华,放下名利,放下攀比,或许我们也可以活得简单纯粹且轻盈。

以寻常心过日子,才能活出平静自在的人生。

自在的生活,是只专注于当下,不对过往耿耿于怀,不对未来畏惧退缩。

是不管发生什么,都能以淡定自然的态度应对,不骄不躁,不愠不火。

即使身陷泥潭,也能拯救自己,不怨天尤人,不顾影自怜。

余生很短,愿我们都能潇洒自在地过好每一天。

– E N D –

做一个能扛事的人

人这一生,无论是谁,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坎儿,或多或少要承担一些压力,重要的是能不能扛得住。

什么叫能扛事儿?

是遇事不逃避,不轻言放弃,迎难而上。

是咬紧牙关想办法渡过难关,即使失败了也有从头再来的勇气。

能控制住局面

 

能扛事的人,遇到大事都能控制住局面。

生活中,总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使人陷入逆境。

这个时候,如果乱了阵脚,可能会失去翻盘的机会。

能扛事的人,无论境遇多么糟糕,都会去寻找自己能掌控的点,从而控制局面。

遇到逆境先稳住,这个时候要做的不是立刻赢,而是当下不能输。

先稳住当下,控制局面,然后积聚力量,等待机会。

做一个能扛事的人,当考验来临时,提升自己对大局的掌控力。

这种掌控力不是来自一时一刻,而要从小的事情着手。

对每一件工作都要进行分解、策划,从而逐步培养自己控制局势的气场和能力。

不让消极延伸

能扛事的人,绝不会让消极情绪在自己的生活里恣意蔓延。

那些让人焦虑痛苦的事情,或许实际上并非如想象中那般严重。

人若是懂得控制情绪,不被焦虑拽着跑,通常都会想到解决办法。

当然,控制情绪,不意味着一味隐忍情绪,偶尔的宣泄很有必要。

毕竟弦绷得太紧,需要适当地放松。

当消极情绪让人快承受不起时,放声大哭也没什么不可以。

只是请记得,不要在悲观的情绪里沉溺太久,也不要在崩溃的边缘停留太久。

我们要学会做一个不轻易垮塌的成年人,扛得住事儿,经得起磨砺。

有耐力,不放弃成长

能扛事的人,往往都很有耐力,不放弃成长。

有人比喻困难就像大海里的浪,不是一次性打完,而是一浪接一浪。

所以能不能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特别考验人。

要有耐力,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

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谁面前不横亘着几座大山?

我们虽然没有“搬山填海”的能力,却要有“愚公移山”的决心和耐心。

同时不放弃成长,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能力是能够通过努力和学习来培养的。

他们和挫折过招,从中汲取养分,将磕绊视为铺垫,倒逼自己的优秀。

做最坏的打算,抱最好的希望

能扛事的人,遇到难关时,会做好最坏的打算,然后积极地准备应对策略。

无论是多么大的难关,都会想方设法去渡过。

只要最坏的情况没有到来,就应该时刻抱着最好的希望,告诉自己:

一切还好,未来会更好。

有人说,在心情最糟糕的时候,仍会按时吃饭,早睡早起,自律如昔。

这样的人是能扛事的人。

事情再乱,打不乱你心。

一个能扛事儿的人,就像一棵大树,历经四季的风霜雨打,却依旧挺立。

能扛事,是气魄,也是一种独特的魅力。

来源:人民论坛网(ID:rmltwz)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