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最好的人生:适度善良,懂得拒绝

季羡林在《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中写道: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人处世,凡事懂得给自己留三分余地,懂得拒绝,适度自私,我们才能更好的和这个世界和解。

所谓万事皆有度,过犹则不及,生命中的任何关系都要有底线和原则。

我们要明白,人生不是用来讨好别人,而是要学会负责自己。

能适度自私,懂得拒绝的人,才能活得更加坦然而自在。

你越是不懂拒绝,越是委屈了自己

《人间失格》里有这样一句话: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

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这也说出了很多人不懂拒绝的原因,怕得罪别人、怕被人嫌弃。

可你越是不懂拒绝,生活就越是辛苦;

总是成全他人,最终亏待的只能是自己。

新搬来小区的邻居阿伞,写得一手好书法。

自打认识他以来,就见到小区里有人陆陆续续找他帮忙题几个字、写对联……

一开始,阿伞来者不拒,直到后来,有越来越多的人上门找他帮忙写。

他算了算,如果只在业余时间写的话,至少也要一周才能全部搞定。

为了尽快解决,他索性熬了几天夜。

虽然完工,但最后因为受凉,感冒发高烧,病了几天。

更让人唏嘘的是,在帮忙写了那么多之后,那些说好要请他吃饭的人却没有几个兑现承诺。

生活中,你可能也有这样的经历:

面对亲戚的求助,哪怕付出再多时间,甚至繁琐地求助别人,也要帮忙;

面对不喜欢的聚会,时时刻刻想要逃脱,却也强忍着参加,又后悔为什么要来;

面对朋友的请求,想要体谅对方的难处、理解对方的不容易,却总是让自己吃亏。

我们常说要“与人为善”,这并没有不妥。

但面对别人的请求,没有底线地去一味成全,伤害的只能是自己。

你的善良,必须带点锋芒

复旦大学陈果教授说过:你的善良,应该略带一点锋芒。

不管是与人为善,还是给人包容,前提是不为难自己。

网友的堂妹就是这样的例子。

初入新公司时,堂妹是个职场老好人。

 

就算公司有前台和清洁大姐,她每天依然会接到一些奇怪的请求。

 

同事们要么让她帮忙拿快递,要么让她帮忙订外卖。

 

就连有时候同事要和男朋友去吃饭,也让她帮忙选餐厅。

 

最过分的是,每次订外卖之前,同事都笑脸盈盈。

 

吃完饭后,各自抹抹嘴,谁也不提饭钱的事儿。

 

去要吧,有的同事就说了:

 

“哎呀不就十几块钱的事儿。

 

同事一场,不用分这么清楚吧,下次我请你就好了。”

 

次数多了,自己竟落个小气抠门的下场。

不去要吧,自己一个职场新人,没什么积蓄,尤其到了月底,生活更是捉襟见肘。

有一天中午,到了饭点,同事们又开始在群里隔空喊话她,点名要吃某某家的外卖。

堂妹决定先礼后兵,改变一下现状。

“等会我就帮大家订,不会饿着大伙的。还有就是,之前帮大家买饭的明细和单据我都发群里了,有异议的伙伴可以过来问我。”

同事面面相觑,点开图片一看,这才知道共欠了她两千多。

网友的堂妹说,从那以后,办公室的氛围格外神清气爽。

不要怪别人太贪婪,也不要怪社会太不温暖。

一个连自己都维护不了的人,又如何去要求别人来体恤你呢?

就算我们有包容别人的义务,但却没有无限次容忍的责任。

人要想发出光芒,必须先长出锋芒。

做一个有原则的坏人,远比做一个无棱角的好人要轻松得多。

最好的人生:适度善良,懂得拒绝

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过一项调查发现:

那些过度随和,并且完全不懂拒绝的人,比那些性格强势的人收入要低18%。

毫无底线地接受或帮忙,并不会给他们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

反之,只会得到别人的轻视。

这个世界本没有太多的将心比心,所以,永远不要去做一个容忍无度的好人。

你善良,有的人就狠心欺骗;你宽容,有的人就得寸进尺。

真正的将心比心,是建立在双方人格对等,交付对等的基础上的。

只有这样,我们的人际关系才是和谐健康的。

网易云有句高赞评论:

“烂好人是一种毒药,不仅让自己上瘾,还会让对方对你的索求不断上瘾。

直至最后大家都变成仇人,才会结束这种带着烈性毒药的人际关系。”

学会拒绝,远比学会接受更重要。

要知道物极必反,任何宽容到了一定程度,于别人是蜜糖,于自己却是砒霜。

拒绝心软和无底线的容忍,你才能从乱七八糟的生活里找到头绪,逐渐步入人生的正轨。

懂得拒绝的人,人生才能活得不纠结。

学会拒绝的人,生活才能过得有规划。

不要用别人的期待要求自己,学会拒绝冗杂的人情世故是我们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适度善良,懂得拒绝,不当一个毫无底线的老好人,人生之路才会更加平坦。

没有人不累,只是习惯了沉默

 

有人问我,你最近怎么很少发朋友圈了?是不是过得很好?

我说,不是不想发,而是不知道应该发些什么,也不是过得好,而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过得不好。

或许人到了一定年纪,就没有那么矫情了。以前受委屈,压力大,都会忍不住发朋友圈,但现在习惯了把事情都放在心里。不会再去频繁地发朋友圈,也不会再去跟身边的人抱怨。因为开始明白,生活的难,大部分只能靠自己解决。

你有没有觉得生活有时挺累的?因为工作,因为感情,还有些累,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理上的。你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你想被人懂,却又不舍得让人担心。

许多人看似坚强的外表之下,都藏着一颗脆弱的心。在你的心里,一定也有很多别人感受不到的委屈吧。你不能跟家人讲,不能跟爱人讲,也不能跟朋友讲,因为在他们心里,你是支柱,是依靠,你倒下了,他们也会崩溃的。

听过一句话说:人活着没有不累的时候,当你忍住了所有的疲惫,闯过了所有的难关,幸福才会离你更近一点。

成年人的身上都有一份责任,你不能退缩,不能逃避,你只能奋力往前奔跑。也许现在的你很累,但你要相信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是值得的。

别放弃,我们一起往前走吧,一起成为更好的人吧。

男人不主动联系你,却有这些表现,说明他其实很在乎你

爱情,总会让人变得患得患失。

当女人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她就会对男人的一举一动都特别敏感。

对方不说话了,就以为他生气了;

对方不主动联系,就以为他不在乎自己。

但其实,有的男人,他只是性格比较内敛而已。

虽然他很少主动联系你,却有如下这样的表现,说明他的心里还是很在乎你的。

不主动却秒回你消息

不主动却秒回你消息的男人,他其实很在乎你。

喜欢一个人,对于“谁主动”这件事,多少是会有些计较的。

尤其是,平日里都是你先发消息给他,而他好像很少主动来找你。

这样相处久了,心里免不了就会犯嘀咕:他是否真的喜欢自己?

的确,一个男人如果很少主动给你发消息,或许对你并没有太上心。

但有一种情况可以排除,那就是他虽然很少主动,但却总能秒回你的消息。

无论你在什么时候联系他,他都会很快给你回应。

无论你对他说什么事情,他从来都不会感到厌烦,都会耐心听你说完,然后认真给予答复。

由此可见,他既没有回避你,也没有敷衍你,他的内心是很渴望与你互动的。

只不过,也许是性格内向让他放不开,又或许是他还在犹豫一些什么,所以才会显得没有那么主动。

但其实,他还是很在乎你的,每一次看到你的消息时,他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不主动却不会拒绝你

不主动却不会拒绝你的男人,心里不可能没有你。

一个男人,如果真的对你没有一点感觉,那么他就会想方设法地避免和你产生交集。

你想请他吃饭,他会说自己很忙没时间;你想找他看电影,他会说看过了下次吧。

每一次礼貌地拒绝,都是他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你:

他对你没感觉,请你不要再打扰他了。

反之,一个对你有好感的男人,是不可能这样拒绝你的。

甚至于,他时刻都在等待你的下一次邀请。

也许他很少主动,但只要你开口,无论做什么,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

而每次见你的时候,他都会认真将自己收拾一番,明显就是想给你留下好的印象。

语言也许会说谎,但行为却骗不了人。

不主动却愿为你付出

不主动却愿意为你付出的男人,他其实很在乎你。

不同性格的男人,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人时,他们的表现也是各不相同的。

有的人,很擅长营造氛围,即便心里只是喜欢你五六分,也能被他包装成十分爱你。

这样的人,即便没有做什么实实在在的事情,也会让你感觉他好像很在乎你。

而有的人,却特别“老实”。

他们既不会说什么甜言蜜语,也不会玩什么深情套路,只会一心一意地与你交往下去。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有时候,难免会觉得有点“闷”,因为你好像很难感受到他的热情和诚意。

可是相处久了,你就会明白,真正爱你的人,也许平日里看起来并没那么主动,但在你需要他的时候,他就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只要能帮到你,他什么都愿意做。

这样的男人,才是真的爱你。

两个人在一起,不是谁会主动发消息,谁就更爱对方。

有的男人,他就是性格比较内敛,他不说但并不代表他不做。

他对你的爱,都藏在那些生活的小细节里,只要你用心,就一定可以感受到。

所有感情,都是这样走散的

在后台看到一位听友的留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成了这样的关系:

可以待在一起一整天却不说一句话,你看你的电视,我玩我的手机,偶尔对视一眼,眼神里面全是漠然。

以前你说我不对,我一定会跳起来跟你解释,现在不会了,你说我不好,我也只会默认,或者一个人去房间静一会。

我害怕一开口,我们之间又变成激烈的争吵,更害怕我说了许多,你还是不能懂我的心情。

你可知,当一个人还有力气跟你争辩,说明他还在意你,而当你说什么对方都无动于衷的时候,不是他无话可说了,而是真的对你无所谓了。

好像很多感情都是这样走散的:

不追问,不解释,彼此沉默,互不搭理,曾经无话不说的人,如今有了一种冰冷的默契,直到最后分崩离析。

如果你不想就这样错过一段感情,希望你能懂得倾听,更懂得体谅。

今晚为大家分享一首,王贰浪唱的《愿你余生漫长》。

每段感情都来之不易,别等爱意消散,才知道心意难回。

做人,少念人过,多记人好

人与人交往,为什么相识容易,相处却很难?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总是喜欢以己度人。

孔子曾告诫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人处事,应学会尊重他人、体谅他人、理解他人。

少记人过,多记人好,推己及人,生活才会舒心自在。

少记人过,欢笑就多了

古训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即可养德,又能远害。”

人和人相处久了,难免产生矛盾。

如果心怀怨恨,不仅人际关系遭损害,内心也会受折磨。

若想与他人友好交往,不仅需要内在的反省,还要有外在的宽容。

苏东坡和章惇,年轻时两人因才华相交,志同道合,关系融洽。

 

章惇做副宰相后,成了“熙宁变法”的改革派,而苏东坡则成了反对派。

 

宋哲宗时期,章惇任宰相,以推行新法为由,对以前反对变法的官员报复。

 

章惇对苏东坡不念旧情,把他先贬惠州,再贬海南。

 

宋徽宗上位后,章惇失宠,被贬到了雷州,饱受了流放的苦头。

苏轼获赦后,没有借机报复,仍把章惇当好友,托人转告他保重身体。
既然往事无法挽回,想过舒心的日子,最明智的办法,就是不计前嫌。
常言道:“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得理也饶人,做人有分寸,不计较仇恨,足以消除无穷灾悔。
不计较仇恨,不是懦弱和无能,而是智慧和勇气。

有句老话说得好:“相逢一笑泯怨仇,度尽余波皆兄弟。”

人与人之间,很少有不共戴天的仇。

如果不是原则性的大事,得过且过又何妨?

耿耿于怀,只会让心里的苦变得更苦;苦苦纠缠,只会让生活变得更难。

既往不咎,学会自我和解,释放心灵的痛苦,生活才会有欢笑。

多记人好,福报就来了

《周易》有云:“施人之事,不记于心;受人之恩,铭记于心。”

对别人做了好事,不必放在心上;受了别人的恩惠,要没齿难忘。

重情重义的人,感恩生命给予的一切,就会地利人和,积德多福。

2017年,阿根廷前足球队管理员马克西,因病医治无效离世,终年83岁。

 

当时,梅西正在外地,参加世界杯足球预选赛。

得知这个噩耗,他感到非常难过。

 

梅西清楚地记得,在10年前美洲杯期间,马克西就像家人一样,时常给梅西提醒和照顾。

 

为了参加老人的葬礼,梅西提前一天从外地返回。

 

吊唁仪式上,梅西哭着向老人鞠躬,又把特意带来的美洲杯亚军奖牌,放到老人遗体旁。

 

最终,这枚奖牌,成了马克西的陪葬品。

梅西的感恩之举,倍受世人称赞。

俗话说:“受人滴水恩,就当涌泉报。”

做人要有良心,要懂得知恩感恩。

不管现在你是什么身份,无论你是穷还是富,永远不要忘记,曾不图回报帮你的人。

《道德经》里有言:“天道无亲,常于善人。”

知恩报德的人,上天都会保佑。

心怀善念,所遇皆美好;心怀感恩,所遇皆幸福。

若是忘恩负义,违反了天道,失去了为人的根本,就会众叛亲离,自食恶果。

顺天应道,按良知积累善行,越懂得感恩和付出,生命中的福报就会越多。

豁达大度,人生就顺了

洪应明曾说:“人之过宜恕,而在己则不可;已之困辱可忍,而在人则不可。”

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

活着,让自己高兴;做人,让别人舒服,是一个人真正的教养。

从前,铁匠和木匠结伴去赶集。

 

在路上,为了点小事,两人发生争吵,铁匠打了木匠一巴掌。

 

木匠挨了打,也没还手,只是在沙地上写下一句话:

 

“今天,铁匠打了我一巴掌。”

 

路过一条河,木匠停下洗脸,一不小心,滑进了水里。

 

铁匠来不及脱掉外衣,就跳进河里,拼命救出了木匠。

 

木匠连声道谢,并用刀在河边的石板上刻下一句话:

 

“今天,铁匠救了我一命。”

 

铁匠问他:“那天我打了你,你写在沙地上;今天我救了你,你为什么刻在石板上?”

木匠笑道:“被你打了,写在沙地上是为了忘记;被你救了,刻在石板上是为了留存。”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遇事互相包容,彼此理解,才能各自安好。

正所谓:“看人短,天下无人可交;看人长,世间一切都可为师。”

少记人过,多记人好,将心比心,你会发现,人生路会越走越宽。

你为人处世的态度,决定一生的高度。

愿你我,都能修行做人的风度,做事的气度,享受从容的人生。

把心安顿好了,人生也就顺了

 

《道德经》有言:“大道至简,繁在人心。”

人生这场永无止境的修行,修的不过是一颗心。

世间的万般幸福自在,种种纷纷扰扰,也皆系于心。

心若焦躁,生活时时有阴云;心若安好,人生处处皆顺利。

心宽了,身体就好了

 

《黄帝内经》有云:“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往往和他的心态息息相关。

相由心生,病从心起,如果心态不好,病就找上门来了。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人心一宽,气不郁结,血不堵塞,身体自然舒畅。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在随笔中说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他生了场大病,主治医生准备给他下病危通知书了,他自己却认为只是寻常的小病。

他躺在病床上,没有愁眉苦脸,没有沮丧抑郁,始终心宽似海,乐呵呵地和身边的人谈天说地。

在医院整整46天,他从来没有过危机感,反倒是还有闲情逸致写日记,记下病中的所见所闻。

令人惊讶的是,季羡林竟然顺顺利利闯过了这次鬼门关。

事后,他自己得知病情的严重性后,连连感叹说是“奇迹出现”。

常言道:“心宽一寸,病退一丈。”

心宽的力量,有时候,比医生和药物的力量更强大。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而心宽就是最好的灵丹妙药。

把心放宽了,想得开,看得透,自然长寿无忧,活得安康自在。

心静了,事情就顺了

《道德经》有言:“致虚极,守静笃。”

人生坎坷,越是遇到急事、大事,越要心静如水,沉着以对。

一杯水,静下来方能映照世界;一颗心,静下来方能体察入微。

心静下来,人变得清醒理智,事情也必将顺顺利利,迎刃而解。

曾有个巨商将家财都换成了银票,藏在特制的雨伞中。

然后,他将自己装扮成普通的老百姓,带上雨伞准备回老家。

谁料,只因他劳累之余在途中打了个盹,醒来后雨伞竟然不见了。

巨商在商场打拼数年,面对始料未及的变故,他很快静下心来。

他观察到其余包裹都完好后,便断定十有八九是附近的过路人顺手把雨伞偷走了。

于是,他就在此地定居,做起了修伞的生意,还打出“旧伞换新伞”的招牌。

来换伞的人果然络绎不绝,一段时间后,有个中年人也拿着把旧雨伞匆匆赶来。

巨商定睛一看,正是自己的那把,他淡定地换了新伞后,转身收拾东西回乡,安度晚年。

《清静经》中讲:“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一个人的心静了,那天地的力量都会汇聚在你的生命中。

心静,是处事的智慧,是生命的境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心静则清,心静则明,把心静下来,临危不乱,诸事自然顺利。

心善了,福气就深了

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心善的人,福气即使还未降临,但灾祸早已远离。

世间之事皆有因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很多时候,令人艳羡的运气和福报,起因不过是一丝善意,一个善举。

曾看过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有位蓬头垢面的乞丐,走进了一家光鲜亮丽的理发店。

店主并没有嫌弃地赶他离开,反而温和地邀请乞丐过来理发。

等理完发付账时,乞丐打开了自己空空如也的口袋,示意自己一分钱也没有。

他说,自己只有一张昨天捡到的彩票,如果真的中奖了,就把钱分店主一半。

店主答应了,员工疑惑不解:“这不是明摆着耍无赖吗?”

没想到的是,那张彩票竟然真的中奖了,还是一笔巨款,足足有15万美元。

而几天后,店主如约收到了他此生最多的一次理发费用——7.5万美元。

店主说:“我给他理发,并非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自己的心。”

谁也想不到,店主的善心,成全了自己的好运。

《了凡四训》有言:“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无论什么境遇,生活如何艰难,都请记得心怀善良。

因为善良,是这个世界上最柔软、也最有力量的情怀。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你广结善缘,广种善因,必能广结善果,万千福报来。

《庄子》中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房间空旷,光亮才能照进去;内心清明,好运才会找上门来。

一世短短百年光景,能活成什么样子,就看我们如何安顿自己的这颗心。

心宽,则疾病远,身体也就好了;

心静,则智慧生,事情也就顺了;

心善,则运道至,福气也就深了。

人之幸福,全在心之幸福,把心安顿好了,人生也就顺了。

男女间日久生情的技巧,是这两个字

 

复旦名师陈果曾经说过:

“长久的爱情,就是一次又一次爱上同一个人。”

生活是琐碎而枯燥的,两个人在一起,如果不能常常擦出一些新的火花,感情免不了就会一点点淡去。

夫妻之间想要保持感情稳定,关键就是做到“欣赏”这两个字,让彼此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爱上对方。

提升自我展现自己的魅力

 

爱情的本质,其实就是彼此间的一种吸引。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之所以会相互喜欢,无非就是看中了对方身上的某些特质。

要么是长相,要么是性格,要么是才华,要么是能力。

总而言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切都是相互吸引的结果。

但两个人在一起久了之后,原本的吸引会随着彼此了解的加深而逐渐变淡。

想要让一段感情持续保持新鲜感,就需要双方不断提升自我,展现自己新的魅力。

比如坚持健身,保持健康美好的体型;读书学习,提高涵养与见识。

其实,两个人在一起,一点一滴的改变,对方都是能够看到的。

只要你们都愿意去提升自己,不断展现出新的魅力,爱就不会变淡。

学会欣赏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人这一生,如果把时间一点点掰开来算,的确是漫长的。

而夫妻之间,更是因为朝夕相处,变得特别得熟悉.

对方的喜好习惯,全都了然于胸。

在这漫长的几十年里,如果两个人都不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总是盯着对方的缺点看,那这日子,会多么无趣。

感情想要长久,就要尽可能多地去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并且积极地给予肯定。

不要总是羡慕别人家的另一半怎么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你愿意去发现,就会看到自己的爱人其实也没那么差。

学会欣赏与肯定,爱情才能走得更远。

彼此欣赏,才能对未来充满希望

动画大师宫崎骏说:

“世界上有一千种等待,最好的那种叫未来可期。”

感情的世界里,最令人害怕的一件事,就是看不到希望。那种不知道未来会变得怎么样,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的感觉,会令人特别窒息。

爱情想要长久,就一定要让对方明白,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

只有你们都拥有足够的闪光点,可以真正做到彼此欣赏,才能相互给予对方足够的勇气和动力,好好爱下去。

这样的感情,才是可持续的。

不要把爱,当成一句空话。

想要稳稳的幸福,就一定要学会相互欣赏。

展现自己的魅力,发现对方的优点,然后彼此珍惜。

如此,爱才能长长久久。

一个家庭走向败落的4个迹象,有一个,都是坏事!

林语堂先生有句很经典的话:

“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虽是再寻常不过的场景,只因为和家有关,便成了这世间最曼妙的风景。

家,从不只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心灵停靠的港湾,让人苦时难时有力量,倦时累时有所盼。

只有家庭和美了,我们才会倍感心安,才能更加没有后顾之忧地去拼去闯。

可你知道吗?

一个家庭的兴衰繁盛,往往是有迹可循的。

当一个家庭,出现下面这4种迹象时,往往就预示着走向败落,有一个就会坏事。

情感导师@周小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说她有位同事,每逢节假日的时候就特别苦恼,开始纠结到底要不要回家。

不回吧,家人念叨,而且周遭的同事朋友一个个都回了家,自己也无处可去;可回吧,内心又极度的排斥。

周小鹏很不理解,回家明明是件幸福的事,为何同事会如此抗拒?

于是,便问他原因。

同事说,因为他从小对家庭的印象只有痛苦。

父母几乎每天都在吵架,哪怕只是为了今天吃什么这样的小事,也能吵得面红耳赤。

他记忆中的家,就是父母亲因各种意见不合,不停地用言语攻击对方,爸爸骂骂咧咧地摔门而去,妈妈在家中痛哭流涕。

年幼的他和弟弟,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都痛苦万分,只能逃到奶奶家去。

可每次他们去,就会惹得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伤心,有时候,老人甚至还因此气病了。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他们长大,所以工作以后,对于回家他和弟弟都是能免则免。

逢年过节宁可申请加班,也不想再回到那个冷冰冰的家里去。

他说:“虽然现在家里人还在,可在他心里,家早就散了,大家不过是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孤儿罢了。”

评论区里,许多网友都忍不住地心疼他的遭遇。

家,本是最温暖的地方,是为我们遮风挡雨的避风港,却让他千方百计地想避让。

亲人之间的不睦,就像是一剂慢性的毒药一般,一点点地侵蚀着家庭的根基,吞没着彼此间的情谊。

一个家,哪怕再是兴旺繁盛,也禁不起无休无止的矛盾和争吵。

情,吵着吵着就淡了;家,闹着闹着就散了。

中国有句老话:“树怕伤根,人怕伤心。”

人心脆弱无比,禁不起算计。

哪怕是骨肉至亲,一旦算计多了,情分便会荡然无存,家庭也只怕要分崩离析。

在生活纪实节目《第三调解室》中,看过一起扎心的纠纷:

一位姓付的老先生,和老伴儿含辛茹苦地把两个儿子拉扯大。

好不容易盼到了孩子都成了家,却不想因为拆迁房子的事儿,一家人闹得不可开交。

当初,为了让两个儿子过得更好,付先生将他名下仅有的两间房分给了儿子。

大儿子为了让老两口有个住处,又给他们搭建了一间小屋。

一直以来,一家人相处得挺好,基本没闹过什么矛盾,直到这三间房变成了拆迁户。

搬迁后,三套房分别落在老大、老二和老两口名下。

付老先生念及从前他和老伴住的房子是老大所建,便把盖房的本金和多余的十几万补偿款都给到了他。

可大儿子依旧觉得不公,认为房子既然是他所建,就该归他所有,没有再落在父母名下的道理,更不要说父母百年之后,还要给弟弟分一杯羹。

可老二家则认为,盖房的钱父母已经连本带利归还给了哥哥,以后要给谁哥哥都无权再干涉。

为此,兄弟俩隔三差五地就到父母家去哭闹,还逼他们立字为据。

老两口伤心不已,想不通为什么好好的一个家会变成这样。

是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为了利益,一奶同胞的兄弟断情弃义,怎能不叫父母寒心?

凡尘俗世的,利益固然要紧,可于家人而言,最可贵的是真心。

亲人之间可以明算账,把事理清讲明,但切莫斤斤算计。

若是把亲情当成了交易,处处都计较讲利弊,谁也不愿吃亏、不肯让步,缘分迟早会散尽。

民间有句谚语:“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

细细想来,真的很有道理。

赚钱不易,败家容易,哪怕是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力,也抵不住肆无忌惮的奢靡。

一个家,若是在金钱的用度上毫无规划、挥霍无度,那离大厦倾颓也不过一步之遥而已。

还记得英国西约克郡那对中了百万英镑的罗杰夫妇吗?

2005年10月的某一天,夫妻俩像往常一样去商店购物,用余下的零钱买了一注彩票。

原本只是试试手气,不想却中了18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1600万)的大奖。

当时,他们夫妻二人都有优渥的收入,罗杰从事IT行业,而妻子劳拉则是一名艺术老师。

就算没有这笔奖金,两个人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有了奖金则更是如虎添翼。

然而中奖以后,他们却没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反而是开启了“疯狂消费”的模式。

罗杰为自己买辆豪车,劳拉则订购了豪华旅游团,两人联手改造了豪宅,将女儿送入贵族学校,并成立了一支乐队……

短短数年间,他们就花光了所有的积蓄,银行账户内只剩下7英镑。

而习惯了挥霍奢侈的他们,也再无法适应从前的生活,正常的工作难以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

老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欲望的沟壑一旦开启,就再也难以填平;人一旦挥霍成性,钱财就会如流水一般逝去。

生活中,其实不乏这样的事例。

多少人,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而坠入网贷、高消费的陷阱里?

多少家庭,因为奢侈浪费而坐吃山空,走向败落破碎?

奢起财难聚,家败由奢起。

不懂节制,焉得长久?不知勤俭,何以持家?

前些天,有则新闻上了热搜。

江苏连云港的大街上,一个小男孩死死地咬住他妈妈的胳膊,只因为母亲没有给他买心仪的玩具。

妈妈不停地给男孩道歉说:“妈妈错了,你先松开。”

周围也引来了不少人的围观,劝男孩别闹了,可男孩依旧不依不饶,在地上撒泼打滚。

这一幕,实在让人看得心寒不已。

母亲怀胎十月生下的孩子,只是因为一个玩具,便对母亲“动口动手”。

或许有人会说,孩子还小嘛,不懂事。

就如母亲的态度一般,只是语气和缓地哄他,哪怕自己的手还在孩子的口中。

可父母越是纵容,孩子只会越是放纵。

他们永远也无法从溺爱之中,了解到父母的苦衷。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期《金牌调解》。

上海一位姓施的女士,说她留美回国的儿子向她索要550万创业,要求把自己名下的一套房产提前折现到他手中。

虽然家境殷实,可儿子一向没个定性,什么工作都干不长久,施女士和丈夫便拒绝了。

儿子却不肯罢休,砸过东西、喝过农药,甚至还割过腕。

在场的来宾都很同情施女士的遭遇,可他们也指出,儿子的所作所为,和施女士的溺爱教育脱不了干系。

从小,施女士给孩子传达的都是家中衣食不愁的光景,什么要求都会满足。

所以,在儿子眼里,父母的付出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稍有不顺意,就要闹个鸡犬不宁。

想起一句话:“家庭者,人生最初只学校也。”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能教给孩子陪伴一生的品行和教养。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从不会一手包办,用溺爱去浇灌孩子的成长,而是会选择有节制、有规矩的去陪伴。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收获真正的成长,也让家庭绵延不断。

很喜欢贝氏家训中的一句话:“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

家风不正祸不断,好的家风,更胜黄金万两,让身在其中之人一生备受滋养。

家和生百顺,人和万事兴,一家人和和气气,再平淡的日子也能生出欢喜。

家人之间坦诚相待,少些算计,少些猜忌,方能留住情谊。

养成好的习惯,远离挥霍奢靡,祸便会远行。

经营好教育,教养好子女,一个家才能长长久久地传下去。

愿红尘之中的你我,都能有个温暖和美的小家,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富养好家风,不求物质上有多么大富大贵,但求每天都过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