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有一种累,叫不会拒绝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经常有这样的烦恼?

下班后想去逛街看电影,同事让帮忙处理一下业务,就又加了两小时班。

不喜欢去健身房,在朋友软磨硬泡地劝说下,跟她一块办了卡,却一次也没去锻炼过。

本来想周末好好休息一下,又被朋友临时喊去帮忙,这个双休日又没了。

明明不喜欢做一些事,却总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我看过一句话:“当你遇上了不对的人和事,你不说‘NO’,那人生的系统就会不停地给你推送这些人和事。”

同样的道理,那些事之所以频繁发生在你身上,是因为你允许它发生。

倘若一开始,你不想做的时候,就大大方方地拒绝,那就不会有后来接二连三的烦恼了。

一位教情商课的大学教授分享过一个故事。

她说,她每天都有自己的日程安排,不会允许别人随意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

有一次,一个学生跟她约好下午两点来家里,当面向她请教问题。

但是学生1点半就给她打电话,说自己已经到楼下了,问她能不能上来。

这个教授说:“抱歉啊,我们约好的时间是两点,现在是我的午休时间,请你在楼下先等一等。”

说完她开始午休,两点才准时跟那个学生见面。

试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呢?

人都到楼下了,肯定不好意思让人家等,只好先让他上家里来,殷勤招待。

正是这一次次的妥协、隐忍,使得别人一再侵占我们的时间,扰乱我们的安排。

听过一句话:

“向你提要求的人,未必是恶意,但他没法判断你的边界、你的感受,需要你明确地说出来,对方才能知晓。倘若你一直不说,别人会默认你同意。”

所以,“不”这个字,最好亲口说出,不能交给他人去慢慢体悟。

自己的边界,自己明确,自己守。

有人说:“边界,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塑造出来的。”

当有人侵犯我们的边界时,学会说不,是人生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不要怕得罪人,不要怕别人尴尬,因为这些而疏远你、怨恨你的人,原本也不是你的真朋友。

你说出的每一声“不”里,有对自己的尊重,有对他人的善意提醒,是成熟的智慧,也是勇气的担当。

夜听愿你我都有说不的勇气,更有说不的底气!

夜听|生活不简单,何不简单过

知乎上曾有个热门提问:为什么人越长大越感觉不到快乐?

有位网友的回答一针见血:

“因为随着我们长大的,除了不断膨胀的欲望,还有越来越浮躁的人心。”

很多事情你过于执着,就会增添烦恼让人心累;

很多东西你过度索求,就会成为肩头的负担。

余生,要想活得精神丰盈,内心安宁,就要告别复杂,让自己的世界回归简单。

让欲望简单,才能守得清欢

 

曾看过心理学家休·麦凯在《欲望心理学》中写过一句话:

“当一个人欲望很小的时候,只要点小小的期望被满足,就会感受到莫大的幸福;

可当欲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幸福感非但不会相应提升,反而会迅速跌入谷底。”

沉醉在无穷的欲望中,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

看过一则新闻,双十一来临的前一个晚上,一个29岁的男人绝望地爬上了自家楼顶的天台。

 

逼得这个男人爬上天台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沉迷网购的妻子。

 

男子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每个月几千元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的开销。

 

妻子不但没有精打细算的过日子,还经常在网上购买各种大牌的包包、衣服和化妆品。

 

因为过度消费,前一年就负债20万。

 

全家人想尽各种办法好不容易把这 20万给还清,可妻子却没有丝毫悔过。

 

不但刷爆了信用卡,还借了各种贷款,一年后又欠下了30万的债务。

 

而这次丈夫完全绝望了,他爬上楼顶,想一死了之。

 

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就30万吗?可是这笔债务对于一个月收入仅有几千元的家庭来说却是一场无法承受的灾难。

其实,真正将男子逼上绝路的,并不是那 30 万,而是妻子无休止地欲望和毫无节制的行为。

生活本不累,累的是索求太甚;人生本不苦,苦的是欲望太多。

欲望是人性,而控制欲望却是一种能力。

就像索提那克禅师说的那样:

“人生欲望,如树上杂枝,你无法完全消除,却需要定期修剪。”

学会删减不切实际的欲望,控制超出需求的索取,不再盲目的追逐,才能掌握自己的生活。

正所谓“行有所止,欲有所致”。

余生,要懂得知足,所求有度。唯有欲望简单,才能守得清欢,活得坦然。

让心态简单,才能随遇而安

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的一生,时刻都在变化。

顺应变化的最好办法就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并不是指不思进取,躺平摆烂,而是能心态平和地面对一切变化,做到口中不怨,心中不乱。

曾看过民国名媛郭婉莹的故事。

郭婉莹出身名门,生活过得衣食无忧,自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她天资聪颖,兴趣广泛,说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很早就以不凡的见识,和优雅的举止而闻名。

结婚以后,她一边帮父亲打理生意,一边操持起整个家庭。

闲暇之余,她会坐下弹会钢琴,给孩子们念书,讲故事,和孩子们一起给后院的花花草草浇水施肥。

原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永远继续下去,然而特殊年代的来临,让她的生活在旦夕之间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除了财产被充公,被批斗,她每日还要下田劳作,用昔日弹钢琴的手在腥臭的河里挖泥;

 

一个月只有6元的伙食费,她每天只吃8分钱的阳春面;

 

一家人挤在7平方米的破屋里,冬天漏风,雨天漏雨。

 

可即便遭遇这般的大起大落,郭婉莹也从不抱怨。

 

她一边尽力地安抚和照顾孩子,一边从容淡然地面对生活。

不劳动的时候,她会穿上干净的旗袍;

 

劳动一天后,她会用看书来安抚自己的疲惫;

逢年过节她会给孩子们蒸一个蛋糕;

 

用搪瓷缸子为家人准备简陋的下午茶。

 

当别人都在叫苦连天时,她却用平和简单的心态,坦然接受一切苦厄。

 

没有人的生活会一直顺遂,当人生起伏变幻时,我们既要能高处,也要能低就。

与其终日抱怨世事多变,自暴自弃,

不如改变自己,放下不甘与浮躁,过好当下。

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

“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加在这些事情上的观念。

这个世界,看似起伏善变,可说到底都只是不同的生命体验:

安稳时,享受安稳;变化时,顺应变化。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实,那就改变心态。

余生,别太焦虑,别想太多,让心态简单,才能顺应变幻,随遇而安,内心从容无惧。

让生活简单,幸福更长远

周国平曾说:

“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于平凡,

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其价值,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

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

生活的真谛从来都是:平凡显珍贵,简单才幸福。

《乔布斯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当时乔布斯已经拥有亿万财富,名满天下。

 

可他从不聘请保镖,也不请佣人,甚至白天都不锁后门。

 

相比周围人的摆阔和挥霍,乔布斯始终主张极简生活,他曾感慨:

 

“我看到苹果公司的一些人,大赚一笔后就觉得自己要过不同的生活。

 

他们买下劳斯莱斯和许多房子,每所房子都有管家,然后再雇一个人管理所有的管家。

 

他们的妻子去做整形手术,把自己变得稀奇古怪。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

 

我答应过自己,不会让钱毁了我的生活。”

 

乔布斯不迷恋于游艇,不热衷于豪宅,更不爱奢华的衣着。

 

他最在乎的事情只有三件:事业、家人和音乐。

 

当他因为身患癌症退出苹果公司的运营指挥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只剩下了陪伴家人,听听音乐。

 

在他看来,所谓名利财富皆是过眼云烟,唯有至亲健全、家人平安、心有所爱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有懂得给生活做减法,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最值得。

别再给生活太多的定义,也别再设定多么远大的目标,把简单的日子过好,才是当下最要紧的事情。

就像这句话说的:“把多余的部分去掉,生活也可以成为艺术。”

余生,要懂得删繁就简,去伪存真,让生活回归简单的纯朴,才能享受更加长远的幸福。

梭罗曾在《瓦尔登湖》这本书里写道: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

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简单,简单,再简单。”

克制繁芜的欲望,让思想更加丰盈;

抛却无谓的计较,让内心归于平静;

远离喧嚣的世俗,让生活重回简单。

要知道,“从简单到复杂 ,是上半生的成长;

从复杂到简单,才是下半生的修行。”

愿你我都能放慢脚步,重新去感知生活的初心,让一切回归简单,去体会最单纯的快乐。

与朋友共勉。

人生的三次觉醒(深度好文)

人虽然渺小,但是人能学,人能自我完善。

杨绛先生百岁那年,曾接受一次采访。

记者问她:“我们应当怎么做,才能变得更好,实现自我价值?”

杨绛先生回答:“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

在这复杂的世界里,庸人甘于沉沦,强者寻求自渡。

一个人只有不断淬炼、沉淀,才会变成更好的自己。

认识自己

《半山文集》里有这么一句话:

“读一百本书,不如把一本书读十遍;读一本书十遍,不如把自己里里外外读一遍。

阅人,不如阅己。

学者吴学昭,讲述过杨绛先生两则早年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38年,杨绛从英国留学归来,回到上海。

 

当时母校振华中学刚刚重建,老校长王季玉对她非常欣赏,于是开出优渥条件,聘请她担任校长。

 

碍于人情,杨绛勉强答应,承诺任期半年。

 

半年过后,老校长再三挽留,她还是坚决辞去了校长一职。

 

很多朋友都不解:别人求都求不到的职位,怎么你反而不要?

 

杨绛解释说:“我知道自己不是管理的材料,校长之位虽好,长久做下去,却只能误人误己。”

 

她辞了校长一职,随后踏上了自己的文学之路。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几十年后,《杨绛文集》出版的时候。

 

当时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为她举办作品发布会。

 

杨绛得知后,婉拒了出席的邀请,她说:

 

“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在她心中,自己并非什么名人,只是一个纯粹的文字工作者。

不管外界怎样喧闹,她都安然地端坐书斋,潜心阅读和写作。

中国社科院老院长陈奎元曾评价说:

“杨绛先生最令人钦佩的是,无论时代变幻、人世浮沉,她永远知道自己是谁。”

正是这份清醒和认识,使得她能够全身心投入文学事业,成为一代大家。

听过一句话说:人这一生,最难的是看清自己。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和不擅长的事物。

只有足够了解自己,才能不受外物羁绊,选择最适合的道路,心无旁骛地走下去。

一个人最大的醒悟,就是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所在。

当你能找对定位,认准方向,你的人生自然能拾级而上,越走越高。

洗练自己

一粒麦子的成熟,尚且离不开风霜雨雪的磨砺;

精彩的人生,更需要在艰难困苦中淬炼。

《杨绛传》记载,从1966年起,杨绛先生开始了漫长的人生低谷期。

那时,她成为被批斗者,被剃掉半边头发,遭受了很多恶意的人身攻击。

 

等到她被下放至干校时,已年近六十了,还整日被安排干各种粗活。她看管过菜园,也刷过污秽的厕所。

 

当时很多人都哭诉自己遭遇的不幸,杨绛先生却从未抱怨,反而在逆境中磨砺自己,不断精进。

 

在那样的环境里,她也没有丢下热爱的文学事业。

 

扫厕所的时候,她就在厕所里读几页书;被关在牛棚里反省时,她就在心里背几首古诗。

 

更重要的是,她仍然坚持翻译先前未完成的《堂吉诃德》。

 

每天她都会忙里偷闲,坐在小马扎上,一边自学西班牙语,一边翻译,最终完成了这部八卷本的经典译著。

 

正如她所言: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越细,香得愈浓烈。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行时。

所有让你痛苦的经历,终会结痂痊愈,成为你最坚硬的壁垒。

刘禹锡有句名诗: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一个人只有历经风吹雨打,大浪淘沙,才能洗尽铅华,修炼出更好的自己。

人生如河流,穿过蜿蜒曲折与疾风骤雨,才能看见大海的辽阔。

改造自己

鲁迅先生说过:“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很多时候,我们身处灰暗时,唯有通过改变和调整自身,才能迎来新生。

在《我们仨》一书中,杨绛写下了亲人离世的经历。

1997年3月,她的爱女钱媛,不幸患上肺癌,没多久便撒手人寰。

 

仅仅一年后,丈夫钱钟书也因病与世长辞。

 

耄耋之年,接连丧女、丧夫,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

 

很多亲友都担心她承受不住悲痛,前来看望,见到她孤身一人时,忍不住放声大哭。

 

杨绛反而柔声细语地宽慰来人:

 

“我都挺过来了,你还这样哀伤?

 

往深处想,痛苦的担子我来挑,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此后,她便抱着“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的心态,深居简出,一头扎进书堆。

 

在书斋中的18年里,她每日笔耕不辍,整理出了钱钟书的所有学术遗稿。

另外,她还翻译了柏拉图的《斐多》,出版散文集《我们仨》,编订了足足有250万字的《杨绛文集》。

在人生的最后一程,杨绛先生不仅没有被凄苦与孤寂击垮。

反而通过调整自己,改变心态,在忙碌且充实的生活中,活出了明媚优雅的百岁人生。

听过一句话:“人生难免疾风起,不能改变风的方向,就想办法调整风帆。”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像大山一样挡在面前。

不要总将目光聚焦在外界,当你改变不了现实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

遇到难事,不妨变种思维;面对困境,不妨换种心态。

当我们自己改变了,你会发现,别人变了,整个世界也变了。

杨绛先生说: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炼自己的过程。

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坎要自己一个一个过。

唯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砥砺中前行,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

当你走了很长很远的路,抬头就能看见满天星辰。